高校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发展需要69895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多重身份以及学术研究的压力扑面而来,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高风险群体,极易产生工作挫败感、情绪低落和焦虑倦怠的感觉。

  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且感染力极强的教育者,情绪状态与人格魅力都深深影响着学生,因此不能忽略高校教师群体的自主、关系和胜任需要。

  

  高涨的工作热情、饱满的情绪状态、出色的教育能力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第一时间感知到的。

  加强对于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提升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使教育者在高幸福指数的心理状态下投入到教育活动中。

  对职业的清晰认知。在职场中,思政教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工作定位,要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主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教育者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调适,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正视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运动的灵魂,这不仅能够改善教师普遍的亚健康身体状况,还能有意识的增强自主调节能力。

  压力无处不在,通过整合压力的来源,进行适当的取舍,通过主动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等缓解心理压力和低落情绪,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以防在目标没有完成时产生挫败感,可以先从挑战性较低的近期目标入手,如课堂目标难度的设置逐渐递增,根据自身情况的分析不断调整。注重学生的积极反馈。

  

  反馈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掌握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变化,调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环节,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为教育者,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是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非常有用的方式。

  因此要重视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可以通过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进行心理换位,贴近学生实际,“稚化”思维,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因为从老师那里获得了关注而更加投入到课堂中,教师也会因为来自学生的认可而增强信心。

  只有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尊师重道,认可且尊重教师的付出与心血,教育者自己才会感知到被认可的幸福。教育者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和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学生对教育者的积极反馈中。

  

  在教育者的三个需要中,满足教育者的组织归属需要是“去倦怠”的重要方法。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同样需要发展。

  而高校除了要保障学生的发展之外,还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教育者的发展需要。

  

  多元化的考核制度、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化活动、平等的进修学习机会等,不仅能够增强教育者的积极体验,也能够使教育者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提升业务能力。

  同时促进教育者的人际交往,增强高校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握教育规律,提高队伍素质。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严格把控人员流动,保持队伍的动态平衡,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加强教育者工作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注重现下发展,还要注重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建设。

  

  教育环境的视角:合力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

  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积极的环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其主动性。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辩证统一于实践,也就是说,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创造的。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体与环境乃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是个体产生积极情绪的重要资源,个体的经验和成长需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

  《孟母三迁》的故事实际上早已向世人传达了外界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作用,积极的环境组织系统对人的美德形成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都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重视“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系统,联合学校、家庭、社会打造全方位的积极环境,以增强积极的外部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干预。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新媒体技术能够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教学手段,增强趣味性和时代性。

  面对网络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需要切实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引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媒体时代,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递者,极大挑战了传统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任何带有浓烈个人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的信息都会冲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不良言论、西方意识形态等包含在其中悄悄渗透,给大学生尚未定型的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

  优化网络环境建设不仅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认清形势,重视新趋势与新挑战,维护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打造育人新格局。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素养,定期开展讲座进行网络知识的学习等,深入了解网络媒体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在发展潮流中把握主流方向,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不实信息危害言论等及时处理。

  对于国民关注度较高的舆情热点等及时回应,积极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牢牢占据主流舆论的根据地,大力宣传爱国爱民、为国争光的榜样典型。

  

  尤其是大学生关注度和讨论热度较高的舆论板块,加强引导和监测,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健全管理机制,倡导网络道德。加强全社会的网络法制教育,制定相关的网络纪律和规则,正确引导网民进行网络活动,加强个体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自觉抵制网络社会中的不良信息。

  加强对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的监察管理,严格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

  媒体时代弱化了主流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那么在内容的发布和信息传递方面要尽可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够使民众信服、凝聚民心。创新教育内容,线上线下联动。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进行不断创新,新的传播方式和创作内容不仅能与大学生产生互动,还能够进行全民互动,变被动为主动。

  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不同形式嵌入平台之中,漫画、知识竞赛、视频观看等,既要满足大学生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知识需求,又要可以切实将育人内涵渗透进传播内容中。

  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能够在网上也开展丰富多彩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内容,打造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激励大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进步和社会成员的关注,舆论风向健康、社会风气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会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面对逐渐“躺平”的青年学生,投映出的其实是青年学生的诉求表达和渴望重建自我的自觉意识,社会要注重青年学生的“抗争姿态”,透过网络现象抓住本质。

  

  积极回应高校学生的话语表达和诉求意见,主动关心引导高校学生思想变化,通过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有保障的相关政策文件、积极的舆论导向等,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建设需要我们经济文化两手抓。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注意绿色发展、长久发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