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三本书《宋朝的腔调》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之后对宋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读了石继航写的《宋朝的腔调》,作者选取了19个文化名人分别对他们的事迹诗词进行分析总结,这个写作方式是我喜欢的,把人物放到他自己的时代,用比较客观的视角去品评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在这段历史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陈寅格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一句话足以说明宋朝文化之盛。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军队是宋朝立国的根本,同时也是宋朝皇帝心中的一根刺,所以宋朝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建国的基石也是灭国的引线,注定了宋朝会是一个文弱的朝代。

  文化昌盛之时,思想约束就会少一些,总会出现个性鲜明的人。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千载文臣的表率。比如拗相公王安石,新政推行他不惜他开启了党争之路,后因儿子之死彻底辞官,回乡隐居,你说他是恋栈权位?似乎也不客观。推行新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位王相公总希望一蹴而就,所以他容易寒心放弃。

  司马光小时候砸缸,长大了反对新法而且是全盘否定,你说他小时候的创新精神是不是被岁月消磨殆尽。按说他和王安石属于政敌,但是他又欣赏王相公的文采人品,你说别扭不?辞官后人家回家写了一部《资治通鉴》凡是当官的这本书都得当圣经供起来阅读。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两位相公都是认真的。

  苏洵苏轼苏辙一家三文豪,这种家庭整个中华历史都是少有的。人家一家父慈子孝,兄弟相互扶持未有嫌隙,古今少有。东坡先生更因其诗文引发中国历史第一庄文字狱,足见宋朝这个文人主宰的朝堂内卷有多严重。党争更是催生了无数的无中生有。文人的笔是锋利的刀,刀刀见骨血。在这里引用《风起长林》老王爷的一句话:在朝为官,政见不同、想法不同,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看两个不同的阵营,你不得不从中选一个。不管你深陷其中的初衷是什么,两方对立走到最后,这立场必会大于是非!苏轼有治国之才却一生漂泊,只能寄情诗词是幸与不幸无法评说,只是惋惜他一腔的报国之情。

  宋词是宋朝的文化精粹,讽刺的是宋朝第一位词人是李煜,南唐后主。李煜的文采是公认的,亡国之后也不过是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朝文化的起调就是这么一个脂粉气的男人,以至于宋朝三百多年不能摆脱这种文弱,少有的慷慨激昂之辈也被风波亭之类的事件压得死死。宋朝总是缺了一点铮铮铁骨,兴败唯一兵字。

  柳永,欧阳修等许多风流才子,不在我审美点上,我还是喜欢才子不喜欢风流才子。

  最后吐槽一下陆游,一生多情,一生害人,一个男人生活在母亲与妻子的双重控制下,还一个劲儿的多情,一个劲儿的痴情,一生郁郁,白瞎了一个有才华的皮囊。

  我发现自己是个吐槽人,文化大家让我一说好接地气

  

  

  

  [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