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煤化工技术创新(济宁)论坛聚焦:未来煤化工精细化发展怎么走44894

  中国电力网讯(记者 张立宽) 3月21—22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济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第八届中国(济宁)新型煤化工精细化技术创新论坛在山东济宁鱼台县顺利召开。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煤化工行业的业内专家学者共谋煤化工产业精细化创新发展大计。会议同期发布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煤化工精细化创新技术,受到参会代表的关注。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经理高燕表示,“十四五”时期是现代煤化工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就要在技术进步、模式创新、产业链重组延伸、提高竞争力与产业活力上下功夫,从而加快推动传统煤化工由中低端向高端挺进,现代煤化工由一哄而上及同质化竞争向有序发展过渡,煤化工产业由大众化向精细化、差异化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院士作题为“绿色化学与技术”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化学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化学的关键点包括原料绿色化、生产效率高、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绿色化以及经济合理等。绿色化学已成为化学、化工、材料、能源、环境、生物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领域。发展绿色化学与技术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实现化学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也存在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投入此行业。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传质与分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群生介绍,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高速发展,各大宗化学品供应充分保证,有些供大于求;但是高端产品,绝大多数还不能满足要求,甚至不能生产,需要高价进口;有些是卡脖子的产品,甚至是花高价钱买不到的;如芯片、电子级化学品;国家对很多化工产品提出了高纯度和质量的要求,高质量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提高化学产品纯度,才能高质量、高端化,将化工分离提纯技术提高,给予高理论板数,可以将其彻底分离、提纯。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传媒中心总经理吴军介绍,为助力煤化工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大会组委会对煤化工精细化创新技术进行了收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传媒中心总经理吴军发布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煤化工精细化创新技术”。截至3月17日,6家领先的煤化工技术、工程研究单位共提供235项创新技术信息。大会同期还举行了签约仪式。

  济宁市政府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张胜明在致辞中指出,高端化工产业是济宁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煤化工、盐化工和生物化工三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千亿左右的规模。煤化工是济宁市化工产业的主体,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在“十三五”末,全市拥有焦炭产能800万吨,同时形成了以焦炉煤气,煤焦油精深加工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煤化工产业链。近年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济宁市煤化工产业不断创新升级,延伸了一批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致力打造国家级煤化工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实现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精细化和集群化发展。

  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高端化工产业专班副主任孔令寅介绍道,经过多年产业培育,济宁市已形成年产焦炭800万吨、甲醇120万吨、焦油加工95万吨、预焙阳极80万吨、轿车轮胎1000万套、烧碱66万吨、聚氯乙烯(含糊树脂)41万吨、粗苯加工30万吨、萘系列产品10万吨,针状焦30万吨、二三酸2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焦炭、甲醇、焦油加工、二三酸产能在山东省均排名第一。例如,济宁市新型煤化工特色产业园示范基地以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为抓手;以新材料、新能源为发展方向;重点关注新型气化、乙醇、针状焦、高功率电极、可降解塑料等化工新技术和新材料产品。

  鱼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力新在致辞中指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鱼台县始终将园区作为经济建设的核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培育壮大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以盛发焦化、中泰煤化为龙头,发展煤基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鲁泰化学为龙头,布局盐基精细化学品和锂电新材料产业链。2022年鱼台煤化工企业实现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8.1%。特别是宁德时代落地济宁,七彩化学落地鱼台,为当地进一步补齐补强煤化工产业循环链条提供了良好契机,开拓了逐步向新能源电池配套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终端新材料方向延伸发展的新道路,为打造国内先进的高端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鱼台县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张学芳在介绍中提到,鱼台县作为千年古县,区位条件好,辐射效应强。物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总储量48亿吨,探明储量5.4亿吨。鱼台县张黄化工园区是山东省批准的综合化工园区,因其完整的煤盐化工产业链条,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技术为引领,新能源为特色”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生物基及可降解材料等化工新材料。2022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0亿元,其中煤化工产业产值150亿元,在济宁市重点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排名前列。此外,随着总投资55亿元山东庚彩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的投产运营和总投资100亿元山东亘元锂电材料一体化项目落地开工,园区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天津大学副校长马新宾表示,大力发展煤基合成大宗化学品技术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基于此,马新宾以合成气及CO2高效转化为目标,围绕乙二醇、乙醇、甲醇等合成工艺中的关键环节——酯加氢铜基催化剂开展研究工作。国内很多研究单位开展了草酸酯加氢催化剂的研究工作,但在催化剂的工程放大中均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研究发现,草酸酯加氢催化剂必需同时具有 Cu(0)和Cu(I)物种,才能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但是铜基催化剂在富氢条件下容易发生价态转化,同时由于反应温度远高于表面铜原子的迁移温度(134℃),因此价态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是草酸酯加氢铜基催化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认为,传统煤化工是我国部分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我国化学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原料煤消耗量约1.6亿吨标煤,约占煤炭消费量的5%。现代煤化工项目低油价下经济性变差;示范项目进展缓慢,《煤化工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提出的技术升级示范任务难以落实;资源环境安全约束加强,配套条件落实难度大等因素制约了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对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结构布局,绿色环保低碳等多角度提出了新的考验。到2025年,合成氨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比例达15%,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到2025年,煤制甲醇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比例达3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李志坚指出:应加快改造提升,提高行业竞争力;科学调控产业规模,防止低水平产能过剩;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做好技术示范;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夯实安全发展基础。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首席专家杨文彪认为,我国焦化行业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产业集中度较低、布局分散。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并存,资源、产品和物流的高效配置仍有挖潜空间。尤其是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建设差距大。焦化行业仍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中,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和规范自律的自觉意识还有待提升。焦炭产能过剩的基本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我国焦化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仍将在波动调整中运行。焦化企业与上下游的互利共赢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还有待改进。行业的绿色生态发展与本质安全等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发展不尽人意。焦化企业人才的合理配置、专业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急待提升。

  中科院成都有机所书记、研究员王公应介绍了煤基新材料和化学品工艺研究进展。他表示,合成气乙炔是现代煤化工的重要平台化(混)合物各有特色、形成互补,目前更应重视乙炔平台。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张春雷介绍了煤基丙烯醛的精细化利用。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黄家辉作题为“液固循环流化床双氧水直接氧化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新工艺(FHPPO)”的报告。

  中国石化新能源研究所所长荣峻峰作“可再生能源制氢助力传统产业碳中和”的报告。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夏国富介绍了煤质快速分析及智能化配煤专家系统技术开发进展。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洁净煤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广锁作“大型高效气流床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及应用”的报告。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卢文新介绍了“新型控温甲烷化技术及其在双碳领域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