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开国少将欲横扫越南,军委却命令吴忠:撤职,回京接受审查
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参透了这个道理,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在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中,却还是出现了这荒唐的一幕,就在吴忠将军率领解放军战士,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广州军区的许世友总司令却收到了一封撤职命令,要求撤销吴忠将军的一切职务,并立即回京接受审查。
吴忠
这一幕,与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故事何曾相似?当时岳飞差点就能收复失地,还于旧都了,却不得不班师回朝,最终惨死在天牢里。
可以说下达这个命令的人非蠢即坏,不管是岳飞所处的宋代,还是吴忠所处的现代。
许世友
然而与岳飞不同的是,吴忠有一个好上司,许世友在接到撤职的命令后,悄无声息的把它压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这是有在别有用心,他更知道临阵换将对战局的影响有多大。
吴忠,原名吴光珠,是四川省苍溪县文家沟吴家村人,于1935年入党,曾参加过巨野战役、鲁西南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等,立下过赫赫战功。
1955年“大授衔”之时,年仅33岁的吴忠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开国元勋之一。
吴忠
由于吴忠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和优秀的指挥才能,新中国成立后,吴忠又被任命为解放军首个机械化师的师长。
毛主席非常欣赏吴忠,曾这样评价他:“吴忠,有忠也。”
新中国建立以后,吴忠继续保留了他在战争时期的本色,他于1970年出任北京驻军总指挥,并在这里驻守了七年。
毛主席
1977年,吴忠被调任到广州,成为广州的军区副司令,与许世友总司令为广州军区的建设发光发热。两人不仅在工作中合作无间,在生活中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可就在吴忠上任后不久,我国与越南的关系开始恶化,越南为了获得更多的援助,竟然选择背叛和敌视我国,他们不仅对在越的华侨进行大清洗,还在边境地区不断制造摩擦,试图蚕食中国领土。
被驱赶的华侨
时间来到1978年,许世友接到党中央的命令,让他立即对越进行反击作战,许世友回到广州后,召开了军区动员大会,听完许世友的部署后,吴忠主动请缨,要求到前线指挥作战。
经过和其他几位军区领导商议后,许世友答应了吴忠的请求,因为他们都十分信任吴忠的指挥作战能力,而且吴忠比年逾古稀的许世友小了十几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相比起许世友,显然吴忠更适合到前线指挥。
得到领导的首肯后,吴忠立即到中越边境上开始视察,并广泛收集情报,他在一个多月内,走遍了广西边境的每一寸领土。
看着遍布弹坑的土地和伤痕累累的百姓,吴忠心中满腔怒火,十年前中国才帮助越南赶跑了入侵的美国人,如今却恩将仇报,在苏联面前摇尾乞怜,妥妥的一只白眼狼。
回到广州军区后,吴忠在动员大会上对大家说:
“对付流氓、无赖的挑衅,说理斗争是必要的,但只有这个是不够的。要让他收敛霸气,懂得尊敬别人,只有用他听得懂的语言,用拳头说话。”
吴忠的这一番话,让台下战士们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奔赴前线,狠狠地教训一下越南这头白眼狼。
会后,吴忠将自己在边境视察的情况,以及他拟定的作战计划,汇报给了许世友和军区的其他将领。
吴忠决定将进攻的目标锁定在山口,他打算派出一支精锐的装甲部队,沿着山口向北推进,突破越南的防御工事,直奔高平而去。
但是吴忠的这个方案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因为高平镇境内崇山峻岭,只有一条泥泞的牛车路可走,坦克部队难以在此展开阵势,一旦遭遇敌军的阻击,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吴忠却说,出其不意才是最好的办法,既然我们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靠谱,那对方肯定也没想到我们会这么做。出其不意,一击必杀,此乃我之计也。
不得不说,吴忠将军的确是一位奇才,战争打的就是突然性,就是出其不意。当年邓艾灭蜀之时,又有谁会想得到邓艾能带领数万士兵,翻越700里大山偷渡阴平,神兵天降呢?
听完吴忠的讲解后,许世友眼前一亮,发现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于是便同意了他的方案,并将南集团军全权交给吴忠指挥。
但许世友还有一个要求:在战役打响之后3个小时,吴忠的坦克要出现在指定地点。吴忠点头答应下来。
然而,就在吴忠信心满满,准备用坦克荡平越南之时。远在广州军区的许世友,却接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命令,由于一些历史问题,需就地解除吴忠的一切职务,并立即回北京接受调查。
一方面是来自中央的命令,另一方面,大战在即。如果临阵换将,那势必会动摇军心,甚至影响战局的走向。
经过再三思考,许世友决定暂时先把这项命令压下来,因为吴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也是这次对越作战的主心骨之一,国内还健在的开国将帅要么年事已高,要么已经离开了人世,吴忠是唯一一个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又智勇双全的将领,所以必须让他留在前线,直到战争结束。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吴忠被免职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得知消息的吴忠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如今,吴忠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退出前线,回到北京,为自己辩解和辩护,让真相尽快水落石出。况且就算他现在离开,也能得到同事的谅解,得到领导的首肯。
二是在前线待到战事结束之后,再回来接受调查。但这样的话,他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不但没有正式的职位,还会因为长时间的调查而陷入被动。
根据吴忠后来的回忆:
“当我知道我被开除了,要说我完全没有任何私人的考虑,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完全没有任何私心,都是骗人的,是吹牛的。我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是没有一次,比这一次的打击更大。”
在这段难熬的时间里,吴忠每天都像往常一样操练士兵,查看战备情况,到了夜晚,他还会召开战前会议。仿佛这件事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这一切都是表面上的,只有吴忠自己才知道,他心里到底有多憋屈。只有在深夜,他才会放下伪装,抽着烟,陷入沉思。
最后,吴忠在国家大事和自己的私欲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我国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争。清晨时分,吴忠全副武装地坐在一辆坦克车里,带领着南集团在东线的军队,向前线进发。
在吴忠将军的率领下,坦克部队配合步兵,宛如神兵天降,直插越南领土,越军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一支中国的装甲部队,轻易地杀到自己的背面。当坦克呼啸而过时,越军还以为是己方的坦克,于是战斗在越军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就已经结束了。
这场战役完全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吴忠的坦克部队不仅到达了指定地点,还比许世友要求的时间提前了30分钟。
直到此时,越军才如梦初醒,摸清了我军的进军方向。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这只是吴忠方案中的第一阶段,在取得这一阶段的胜利后,吴忠立即展开了第二阶段的进攻。
在他的命令下,第二梯队的坦克部队接过接力棒,继续杀向越南腹地,再次打了越军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只能匆忙组织反击,但很快又被我军击溃。
直到我军杀到一条小河旁,湍急的河流阻断了坦克的去路,第二阶段的进攻才被迫停下,吴忠下令将两辆坦克开到河中,然后在坦克上搭建木桥,让后续的部队通过。
越军趁我军行军缓慢的时候,炸开了上游的一个水库,试图用洪水将我军困住,危急之时,吴忠并没有慌乱,他让已经通过的部队继续向前推进,后续部队则与工兵连一起紧急抢修道路,就这样,南集军全部顺利通过了河流。
随着越来越深入越南腹地,战争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为了保证吴忠的安全,随行的参谋长想让吴忠坐上装甲车前进。
吴忠听后,对他翻了个白眼,说道:“老黄,你怎么越老越糊涂了,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
说完,吴忠便拿起钢盔,背上步枪,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与部队里的其他士兵一般无二。
就这样,年近六十的吴忠硬是用双脚走完了越南的崇山峻岭,连随行的记者都不得不佩服,称赞吴忠老当益壮。
其实吴忠坚持不坐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深知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与其前呼后拥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敌军,还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士兵中间,一来可以隐蔽自己大将的身份,二来可以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试问战士们是愿意看到一个身先士卒的将领,还是一个威风八面的将领?
时间来到24日下午,南集团军已经兵临高平城下,越军守军拒不投降,随着吴忠的一声令下,数百门火炮齐开,高平城内顿时浓烟四起、房倒屋塌,仅仅7个小时后,我军就全歼了高平守军,解放了全城。
3月16日,南集团在吴忠的指挥下,陆续安全撤回国内。在一个多月的对越反击战中,吴忠不负众望,率领南集团军一路高歌猛进,歼敌上万人,顺利完成了党中央交代的任务。
左,吴忠
然而,当将帅们凯旋归来,论功行赏之时,吴忠却悄悄踏上了北上的道路,接受了有关部门的调查。期间,吴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面对严格的审查,吴忠对答如流,并提供了大量自己无罪的证据。
最终,在苦等了八年之后,吴忠才得以被平反。同年九月,67岁的吴忠告老还乡,结束了55年的军旅生涯,而高平战役则成了他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为他的戎马一生画上了最圆满的句号。
吴忠将军一生身经百战,他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每逢大战都身先士卒、指挥得当。
本来以他乐观的心态,以及健康的身体,想要长命百岁应该不成问题,却没想到会因为一场飞来横祸而失去了生命,1990年2月,退休在家的吴忠将军,在三亚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身亡,享年69岁。
想来,没能“马革裹尸还”应该是吴忠将军最大的遗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