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力演绎的,以运动呈现的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一花一世界,没有一文不值。从最微观的原子到最宏观的星系,宇宙在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它们的组成,它们实际上遵循相同的规则。

  基本粒子,至少是电子、夸克等最微观的粒子,实际上是通过高能光子的相互作用而转化的,具体过程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对此毫无疑问,那么宇宙毕竟是由光子构成的。这种观点看似荒谬,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基本事实。

  是宇宙能够统一的唯一原因,事实上是因为结构基础的一致性而统一的。

  

  γ-光子正碰撞形成正电子和负电子,至少在物理学家看来,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他们不太可能真正看到光子正碰撞的产物,只能依靠磁场的作用和光敏性以及基于质能方程的计算得出这个结论,不一定那么确定。但毕竟这是我们定义物质的最基本的实验来源,所以我们也相信物质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也认为,光子碰撞后,构成光子的时变电场和耦合在一起的时变磁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光子中电磁场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具体过程我们不得而知,但结果是电子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相互作用中能量的损失导致电子的运动速度降低。夸克的产生类似于电子,但需要更高能的光子。

  

  物质真正的结构其实是从质子和中子开始的。这两种粒子和电子在物质性上的区别在于空间更加固定,因为它们的运动表现为在更稳定的位置上的振动。而这种空间性质的获得,显然在于夸克在更基本层面上的循环运动或近似循环运动。

  流通无疑是空间结构的根本原因。在循环中,无限的运动通过运动轨迹的闭合铸就了有限的空间。换句话说,循环结合了无限和有限。

  夸克的运动是在夸克之间的电场或磁场的引力作用下,夸克和电子的运动类似于光速以下的运动,在无穷远形成闭环。这样,运动中的夸克就达到了质子的空间属性,中子属于物质层次。所以我们说物质的物质性其实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功能或属性单位,其组成与夸克非常相似,形成质子。即在构成质子的电磁力作用下,无限近似直线运动形成近似闭环。这个闭环直接决定了原子的空间特性。

  原子的各向同性或近似各向同性首先是从质子的近似各向同性推导出来的,质子的各向同性来自于构成质子运动的夸克的数量是三个而不是两个,两个更有可能形成一个平面,但三个肯定会像一个球体。

  原子的各向同性其次来源于电子的运动方式。电子的运动遵循不确定性原理,这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尽管我们认为它有更深的根源,但它实际上建立了原子的近似各向同性。可以想象,如果电子的轨道运动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运动完全相同,那么原子的结构就会与太阳系相似,成为一个近似的圆盘。显然,物质不太可能在结构上是均匀的,更可能形成珠状宏观形态。

  电子在原子核提供的核场中,只能在等势面上做匀速运动。电子运动的方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更可能是由于构成核场主要成分的电场和磁场的瞬时变化,或者来自夸克主要成分的电场和磁场的变化.电场的变化往往会改变电子的势能,而磁场的变化往往会改变电子的运动方向。

  进一步的结构更加一目了然,在更加宏观的领域,足以让我们清楚清晰的感知到。例如,原子通过电荷性质的吸引形成分子,因为无论是离子键、共价键还是配位键,本质上都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个例子是,分子以不同的方式排列,通过它们之间相同的基于力的规则形成物质。

  

  物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显然完全取决于分子的稳定性,而稳定性的直接含义只是指原子振动赋予分子的内在运动。如果这个运动发生变化,物质的空间形态必然会发生变化。由原子决定的分子空间结构也是如此。一旦原子的运动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的边界,分子的空间结构就有可能完全瓦解。

  除了不稳定原子的衰变之外,改变基本粒子运动的唯一来源在于物质与光子携带的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电磁相互作用。也可以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只能靠能量来改变,无论是物质动能的转化,还是物质作用中光子的传递。在没有外界能量影响的情况下,物质的空间形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同时,它也是宇宙能量最低原理的直接根源。

  至于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不同性质,在物质层面,来自分子间键合力的强弱,在分子层面,则受限于原子间化学键的稳定性,取决于原子外层电子的活性。正是这些基本层面的差异构成了由物质构成的种类繁多的物体。

  宇宙的主宰无疑是引力。但我们不知道引力的本质是什么。虽然在广义相对论中将引力描述为更符合事实的引力场,但这个场显然与我们很容易体验到的电场和磁场不符。

  这种不一致表现在三个场的方向性大不相同。引力场与夸克运动束缚原子核引起的核场一样,始终具有吸引力和各向同性,而电场必须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磁场始终是封闭的。场的物质性与物质的物质性的区别也在于此,即场只存在于力线方向,除了各向同性的引力场和核场,它们不是均匀连续的。

  如果我们认为物质的宏观性质只能从微观特征推导出来,那么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引力场不过是夸克相互作用的长程表现。

  我们可以从物质基本层次的性质差异推断出,宇宙中星系的性质也是由更基本的星系结构决定的。比如太阳系的圆盘结构,在形成更大的星系时,肯定不会表现出与近似球形结构相同的各向同性。如果所有恒星本身的结构都与太阳系的结构相似,那么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将与物质由类似各向同性的原子或分子构成的方式大不相同。

  万有引力理论和引力场理论在看待引力的方式上其实是等价的,只是两者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描述形式。但有一件事是一样的。当根据计算来描述观测到的星系时,显然与物理学中使用的方法相同。因为恒星系的主要质量来自于恒星,所以某个恒星系被视为忽略了质量点的恒星。由于我们所熟悉的物质结构与星系结构并不一致,在真正验证星系空间结构不影响恒星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描述不太可能符合宇宙的真实面貌.因为一旦微小的差异存在,在大量恒星的累积作用下,我们忽略的一些东西就会成为造成宇宙真实结构与我们所理解的宇宙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因素。

  

  不难看出,从原子到宇宙的结构,力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原子核中,三个夸克通过互荷力以相对圆形的方式形成原子核的三维空间结构。显然,三个夸克而不是两个的存在是宇宙呈现三维空间结构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如果同时考虑光子形态的时间依赖性,三维自然就变成了四维。因此,即使宇宙是四维空间结构,也一定是由夸克形成原子核的方式决定的。

  在一个原子中,电子在相同的电荷力下围绕原子核旋转,我们认为电子随机分布在原子核周围。这种随机性实际上是由空间中不完全对称的三夸克相互作用力的随机分布决定的。这种随机性显然导致了电子分布的近似各向同性,这是原子四维空间结构的基础。

  物体的四维空间结构无疑来自原子的四维空间结构。

  宇宙是由大范围的引力决定的。在引力的作用下,行星绕恒星的自转和恒星绕恒星系统的自转,就像夸克之间的自转和电子绕原子核的自转一样,将无限直线运动转变为封闭结构,存在于一个循环方式,从而形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相对固定的空间属性。

  可见,在力的作用下,循环存在的封闭结构统一了无限与有限,是宇宙空间属性的真正来源。

  这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了磁场中磁力线的闭合形式,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磁场的空间特性可能是宇宙空间特性的唯一来源。或者说,宇宙的空间属性是根据磁场的空间特性来实现的。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力吗?

  物理学经常将力和场统一甚至等同,并将力归因于场与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是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该领域的真实本质。因为场与我们眼中的具体事物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空间属性还是交互属性。

  场只存在于力线的方向上,所以它的空间性质受力线特性的制约,只存在于空间的某个方向上,是一种向量空间。同时,这种空间不是固定的,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同一力的作用下表现出可压缩性或弹性,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或融合。场的可压缩性和可融合性决定了物质的空间属性也是可压缩和可融合的。因此,物质的空间属性必然也表现出矢量属性。同理,由于万有引力总是吸引着宇宙的空间属性,所以呈现出独特矢量属性的融合。

  至于力或场的本质,在现有的物理理论框架下,其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如果我们认为宇宙归根结底来自于光子的相互作用,那么力的本质显然只是来自于光子中的电磁场,所以力的本质就是电磁本质。

  我们人为划分的核力、电磁力、弱力和引力,只是夸克间相互作用力的分力或不同表现形式。

  

  每一级宇宙所表现出的空间相对稳定性,表明各种力的强弱与外围单位的移动速度相匹配,即力的大小只是用来改变外围单位的移动方向单元,至少不会对外围单元产生很大的能力做额外的工作,否则,外围单元要么远离中心单元,要么靠近中心单元,从而破坏循环运动维持的空间结构。

  稳定空间的获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围与中心的吸引力大小,二是外围单位的移动速度。吸引力的减小和运动速度的增加都会导致膨胀效应,而吸引力的增加和运动速度的减小必然导致空间的坍缩。

  运动速度的变化不太可能来自自身,更可能是基于与系统外物质的相互作用,而吸引力的大小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以,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其实是很难轻易崩塌的。

  

  至少在物质性质稳定的情况下,核力、电磁力、引力都有一个难以突破的边界。核力不能进一步使原子核坍缩。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吸引力不足以使原子坍缩。在外电子势垒的相互作用下,核力更不可能使分子坍缩。

  至于万有引力,虽然随着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增加到维持原子结构的电磁力的程度时就会变成电磁力,当增加到原子结构的时候就会变成核力核力的程度。当它变成夸克力时,它本身就变成了夸克力。在对夸克及其相互作用力的性质没有真正认识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种能不断突破自身的力的边界。引力可以无限突破的想法仅来自数理逻辑推导。我们认为一定有一个被事实限制的边界,所以把引力造成的无限坍缩最终归咎于奇点,已经过时了。

  所以,宇宙唯一的规律就是运动和力,本质上是动能和势能的纠缠。

  无论动能还是势能,都来自于光。而光只是电荷属性粒子的电势能变量的传输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宇宙的创生方式和空间本身的循环是稳定的,不存在基于某一点的大爆炸。大爆炸即使存在,也只能是一个接一个,很难归于某一点。

  所谓的超新星爆发就是极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