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美语: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有这样一句话讲到,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认识到父母是普通人,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认识到孩子是普通人”。

  有一些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于自己来讲,第一阶段已经无法选择,第二阶段因为自己的选择错误而只能接受现实,但是第三阶段,我们是可以帮孩子做出选择的,我们可以将自己人生路上走过的坎儿,填平孩子成长的坑,让TA脱离普通,成为不凡的人。

  

  所以,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话都是:好好学习才能有好学历,有了好学历才能找份好工作。

  而好工作代表的是面子,是出人头地,是旁人艳羡的金钱与社会资源,是享受,是不做一个普通人。

  “今天所有辛苦的学习,都是为了争取赚钱享乐的机会。”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孩子被灌输了这样的生活和人生奋斗的目标。

  等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找到了好工作,有着足够高的地位之后,足以吃喝玩乐,尽情享受,他们会觉得,好像小时候树立的人生目标达成了。

  那么,后半辈子还可以做什么呢?

  

  继续赚钱?继续吃喝玩乐?这些好像意义也不大了,那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事吗?

  他们也不知道,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讲过赚钱享乐以外,人生的终极目标。

  失去目标和方向的人生是茫然的,盲目的生活是无聊的,心灵的空虚与匮乏,是成功者的最大悲剧。

  20世纪的知名小说家海明威、川端康成,都是家喻户晓、名利双收,但是之后,海明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7年后,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3年后,都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为什么?

  这证明了一件事:如果人生的目标就是谋食、谋职与谋事,即使有天大的成功,也只能获得名与利,却无法安顿生命。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再多的名利,又有什么用呢?

  读书,本是为了让人有更多的选择。

  千百年前,孔夫子就告诉我们:"吾十五而有志于学。”

  这里的立志于学,是立志去学习行“人道”,是让自己一辈子都能不断的追求提升生命的价值,一辈子都有清晰的方向。

  

  当孩子们在少年起,就立志求学,学人文,学怎样把人生的道路走好,学怎样知义、知时,就会时时刻刻都有充实的生命内涵,有真正的生活重心,活的坚定不移,且对生命珍爱珍惜。

  以一个医生为例,让他面对工作时,如果只想着我要当主任,当院长,那就不会主动钻研医术,对病人敷衍应付,免不了发生耽误救治病人的疏失。

  如果他的初心就是治病救人,那么就会体会到病人的难处和辛苦,有了感同身受,就有了充分的学习动力,从而成为一个医术高明,受人爱戴和尊敬的医生。

  所以,父母应该报着一颗平常心,别对孩子期望太高,别以非常功利的角度去给孩子讲学习的意义,别逼孩子一定要什么都比别人强。

  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普通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幸福。

  在如今的社会,普通人是大多数,幸福和乐观的普通人,也是大多数。

  

  做父母的应该放平心态,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接受他做一个普通人,也告诉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生命的价值,工作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即使没有所谓的成功,没有可观的财富和崇高的地位,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接受自己成为一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即使长大后努力学习没有赢得足够的金钱、地位,即使生活磨掉了我们一部分勇气和温柔,但也要相信,所有失去的还会再回来,而新的那部分会闪闪发光。

  即使普通,也会灵魂自由、思考独立、活得真实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