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晋升国家级都市圈“虹吸效应”可期

  本报记者 童彤

  近日,沈阳市市长吕志成公开表示,沈阳都市圈已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

  吕志成还对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发出“招商令”并表示,“这个都市圈批复下来以后,我们要实现规划的一体化、交通的一体化、产业的一体化、环境治理的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显然,一体化发展将给沈阳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腹地和资源。不难预计,随着沈阳晋升为国家级都市圈,其可能带来的巨大“虹吸效应”将向整个都市圈范围扩展。

  “东北全面振兴需要找到多个增长极,进一步激发出东北地区原有的工业和制造业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辽宁在东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明显,既包括临海的大连打造临港、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也包括沈阳作为省会城市,坐拥丰富的历史、经济资源,以及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实际上,沈阳正在为成为“东北第一城”而持续发力。统计显示,沈阳市2022年GDP为7695.8亿元,增长3.5%,经济规模在东北四座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大连(8430.9亿元)。而在人口规模上,沈阳常住人口同样位居第二,2022年末为914.7万人,在东北地区整体负增长背景下逆势增长2.9万人;而位居第一的哈尔滨则由于2021年大幅减少11.6万人,退出千万人口城市行列。

  现如今,都市圈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被寄予厚望。而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更被视为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方向。自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获批以来,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及武汉7个都市圈相继晋升“国家级”。除沈阳外,第8个国家级都市圈尚未公开亮相。

  截至目前,沈阳都市圈相关规划尚未披露。但根据去年初公布的《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以及沈抚示范区。7市1区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为支持沈阳都市圈建设,辽宁已经明确筹措数亿元资金加以支持。

  可想而知,这背后带来的一系列财税支持将陆续发挥效用。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原副院长吴旭东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资金支持将对包括就业创业、住房、人才引进、企业发展等释放一系列财税利好政策。“比如在鼓励特定群体购房时给予购房补贴,降低贷款利率,一方面带动房地产销售,另一方面,可以针对产业发展亟须的各类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吸引。”他认为,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将对都市圈建设带来复合利好效用,从而助力沈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的发展规划一定会为一体化明确重点、方向和政策,一体化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根本性缓解区域不平衡问题,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贾若祥认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实现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配套,也需要进一步激发消费和产业分工和企业布局的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的同时,也为居民生活改善提供助力,提升人口聚集的规模优势。

  据记者了解,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沈阳将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人口规模突破千万,推动经济增长量质齐升,在全国实现争先进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