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别看不起范进中举,因为范进的结局你绝对想不到

  原标题:别看不起范进中举,因为范进的结局你绝对想不到

  导语:我国历史上的用人制度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从最初的“任人唯亲”,到征辟察举以及世家大族把控,最后到科举制度横空出世,趋势上看是在不断科学化的。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在古代属于非常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

  然而,明朝以来,由于统治者严格要求考生写“八股文”,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僵化。由此,也就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作品来反映科举制度的黑暗面。例如,清代作家吴敬梓的著作《儒林外史》就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这部书刻画了许多非常经典的读书人形象,如严监生、匡秀才,以及我们今天的主角----范进。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已经为我国大众所熟知。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范进考中举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接下来,笔者就来结合科举制度来详细分析一下。

  科举制度的出现,无疑给了底层的读书人一个向上爬的台阶。然而,考科举对于全国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来说,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尤其是明朝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被限制在了四书五经中,使得考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因此,书生为了考取功名可以说付出了太多太多。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等著名的典故,就是用来形容读书人之刻苦。

  然而,即使准备的非常充分,机会也可遇而不可求。科举考试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都是三年才举办一次。一次考不中,就只能等三年后再战。

  许多考生从面白无须考到胡子一大把,还是没能博取功名。同样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也是这样一个人。

  范进在考取举人之前,一直活在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中。因为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甚至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捞不到,也就是说他连最基础的“院试”都没能通过。然而,最看不起范进的人还是他的岳父----胡屠户。

  胡屠户在文章开头就称他为“现世宝”,甚至言语称后悔将女儿嫁给他。但范进每三年还是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自己也不务农不经商,没有经济来源,全家都靠胡屠户养活。因此,范进对胡屠户的冷嘲热讽也无言以对,只能唯唯诺诺。

  范进中举后,他的人生完成了蜕变。虽然范进中举后,还并没有担任实际的官职。而且,中举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举人做官也只能做八九品的小官。但这不妨碍十里八乡的名人,如张乡绅来拜访他,送钱送房。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也大为转变,甚至称他为“贤婿老爷”。

  然而,需要特别提的一件事,那就是范进中举人的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周学道(学道是官名)。这个人在书中也有介绍,他曾经和范进是同一批的考生,但自己早早及第。他看到范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可怜他于是“送”了他这么个功名。

  但命运显然再次“眷顾”了范进。他中举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不得不守孝三年再去参加会试。就在他参加会试的这一年,周学道也升官进了国子监。范进参加的考试,主考官又是周学道。于是在周学道的帮助下,范进顺利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御史一职,成为了一名京官。

  几年后,范进升任为山东学道,掌管山东的科举考试。后来由于范进政绩优秀,又被调回京城做了正四品的通政。但以范进的年龄来看,他大概做不了几年官就要告老还乡了。但依然不能否认科举考试给他人生带来的改变。这一改变不只是周围的人的态度,更是完成了自己的抱负。

  总结:范进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人,说他大器晚成似乎也不为过。然而,范进在中举前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心准备考试,从不顾及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直到自己的考中举人,周围的人蜂拥而至巴结自己。

  而且有周学道这个贵人相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论如何,范进都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袭,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仅凭这一点,他就值得我们敬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