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85万到124.25万,近10倍研究生扩招,饮鸩止渴式的解困

  2000年,高校本专科毕业生95万人;

  2022年,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已经达到1076万人;

  20年间,本专科毕业生扩容11倍多。

  2000年,高等教育共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其中博士生2.51万人;

  2022年,高等教育共招生研究生124.25万人,其中硕士生110.35万人,博士生13.90万人;

  20年间,研究生扩招近10倍。

  大学扩招,包括研究生扩招、本科扩招、高职扩招。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从职高、技校、中专至高职的整体渠道最近几年确有逐步建立的趋势,但远未达到完备的程度,高职扩招在大学扩招的占比较低,流于形式。所以大学扩招,基本特指研究生扩招和本科扩招。

  1998年,经济学家汤敏提出“扩大招生量一倍”的高校扩招建议。提出这份建议是在“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大环境下,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

  自此,高校本科扩招的大幕正式开启——

  1998年,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4%;

  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

  至2021年,高考报考人数为1078万人,录取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1001.32万人,录取率为92.89%!

  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越来越大,“大规模扩招”如野马脱缰一般,一发不可收拾。随之而来的,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几何式增加。

  其实,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表示:自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需要逐渐控制扩招比例。2012年,教育部再次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但“车挂5档,岂能说刹就刹得住呢?”扩招可是很多高校攫取最大利益的最简便途径,也是刺激教育消费最直接的手段。

  不得不说,高校本科扩招发展到如今,早已变味,背离了当初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初衷。

  

  由此,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人才下沉,学历贬值;失业率提高。

  以目前每年达千万以上的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来看,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6%以上,社会才能创造出相应的岗位数量,大部分接收。而这种“接收”也只是基本满足工作需求,而不考虑工作是否适合。

  而现状是——

  2022年7月最新统计的我国16-24岁人口失业率达到19.9%,创下历史新高,16-24岁的数据基本涵盖所有本专科毕业生。

  三年大疫,再加上国际大环境经济下行,美国刻意打压等因素的影响,乐观估计今年国民生产总值能到4%以上,也无法满足应届毕业生的工作需求,何况市场求职者可不仅仅只有高校毕业生。

  同时,“人才下沉”的时代到来了。高校毕业生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迫于现实压力,就会“向下流动”。原本看似普通的“游摊业”、“服务业”、“农林牧业”、“批发零售业”,不得不去容纳高学历求职者,“脱下长衫”成为普遍现象。

  一方面,学历贬值,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一方面本来门槛较低的行业,也因此门槛提高,一部分有头脑的从业者势必会通过自身的能力,推动行业转型,传统行业的创新性、知识性提高,行业水平和精细度上升,对原有的从业者又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社会内卷加剧,社会失业人口数难以从根本上转变。

  

  解决高校毕业生高失业率的办法很单一:研究生扩招。

  研究生扩招的时间点往往是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就业形势严峻时,例如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考研“国家线”大跳水,大多数学科分数线相较往年普遍下降,当年共有124.6万人报考研究生,录取率达到38%,创下历史新高。

  从2000年,高等教育共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到2022年,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短短二十年间,研究生扩招近十倍。扩招成为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适宜”之策,通过硕士生和博士生扩招,延长学习期限,延缓步入社会的时间点,似乎确能解决失业问题。

  但真相却是——

  近十年来,无论是“985”、“211”或是“双一流”,还是地方各本科院校,俨然将研究生教育作为竞争工具、镀金手段。一门心思追求申请硕士点、博士点。

  研究生教育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其应是“以满足当下社会对硕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若是“以本校利益为先”的畸形、功利认识占据主导时,势必造成“重量不重质”的后果。

  研究生教育历来是各国高等教育的“皇冠”教育,是一个国家高水平人才最核心的“储备池”。很多所谓的专家们,总是以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依据,以证明研究生扩招的正当性。确实,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值为2人,而美国为9人,英国是8人,加拿大为7人,韩国也有6人。单从数据看,似乎扩招顺理成章。

  这种对“形似”的偏执追求,最近几年在教育圈甚嚣尘上,比如“快乐教育”、“素质教育”、“中考分流”等,无一不是将国外教育经验直接套用于国内,并大力宣传其先进性和优越性,却从不考虑我们的具体国情,违背最基本的“实事求是”,缺乏“神似”的努力。要知道,所有“神似”的努力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基础性工作。究其原因,还是“急功近利”的思维作祟。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数量必须要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数量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否则,便是“滥竽充数”、“掩耳盗铃”。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师资、基础设施、生源。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本身就很薄弱,近些年的无限扩招,优质教师资源进一步被稀释;扩招后,各高校大规模扩建,掀起高校基建热,导致很多学校背负巨额债务,为了偿还基建贷款,又不得不提高学费,降低录取分数,再扩招;以上两重原因,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名不副实”的问题。

  何况,延迟就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反而容易产生高校本专科生和硕博生扎堆毕业的现象,进而更加恶化就业市场,加剧内卷。用研究生扩招的方式解决高校毕业生高失业率的社会现象,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样的解困,反而越困越深,陷入恶性循环。

  

  就业问题,要用能解决就业根源的方式来解决,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进一步恶化问题。

  全力发展经济,特别是鼓励私营企业、扶持中小民企、帮扶小微个体,不打压、不打扰、不朝令夕改、恪守“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的权力行使底线、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因为他们才是容纳就业人员的真正大军。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让穿长衫者可以体面地穿长衫,是对人才的尊重,是对教育的回报,也是劳动力资源最合理的配备。

  既然要中考分流,那便要埋下头,认认真真的做好职业教育,从以成绩为标准的强制性分流向以科学评估为标准的自愿性分流转变,因为双轨并行的前提是优质分流,这样的教育构架改革才有意义,才能解决教育焦虑。成绩掉尾的就读方式,稀巴烂的教学质量养成来的毕业生,怎能获得社会认可,“毕业即失业”成为必然。

  高校扩招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扩招不是解决失业问题,是在提高失业率。扩招由经济发展、产业调整、职教水平、高教质量决定,而这一切都需要沉下心来,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蹴而就之事。

  盲目的高校扩招,其实正是当下诸多社会问题难以根本性解决,陷入死循环的投影。因为“无人愿栽树,都在想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