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躺平摆烂,主要因为这三个原因造成的

  三十五岁本是年富力强,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机。企业的大厂人员担心自己随时会被优化掉失业。而现在乡镇(街道)基层却出现很多三十五岁等退休现象,这是只存在于乡镇(街道)干部群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古语说“朝中无人不为官”,这句话在基层体现的淋漓尽致。基层有些人搞近亲“繁殖”,岗位“世袭”,圈里人跟圈里人相互交换资源,有些县区官员就是那么几个较大的家族控制着,我提拔提拔你的小孩,你就照顾照顾我的家属,有来有往,活的好不自在。但是普通人即使通过考公考上了公务员,后期没有背景,想提拔,比登天还难,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出现了干活的是一波人,提拔是另一波人的怪相。很多乡镇街道的主任必定是领导身边的秘书,在领导提拔时候顺便给他安排好岗位,历练两年镀金完毕,有了基层工作经验好继续提拔。

  

  

  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本是好事,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果强制化,一刀切就使得原本好的制度变了味,走了形。如果三十五岁左右能升到正科级的位置,如书记、镇长、人大主任,表明政治上还有上升的空间,就会专心致志奔仕途,工作劲头足得很。如果三十五岁左右没有升到正科级,就觉得政治上没有奔头了,就产生了"等退休"的"小老干部"心态,开始"混日子",一直混到退休。乡镇街道工作是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工作,需要工作经验,最好的队伍配置是老中青结合、男女搭配,这样工作才能更好开展。有的地方甚至将90后正科级干部,95后副科级干部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导致一些为了完成指标突击提拔干部。出现揠苗助长的风气,一些小年轻提拔太快,基础不牢,后面走了很多弯路,因为经历少,抵抗诱惑的能力就会相对弱,甚至会走向犯罪的,年轻干部职务犯罪越来越多,有些刚提拔到重要岗位就贪腐的现象不不得不深思。

  

  现有的公务员考核机制不完善,缺少淘汰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差别,使得很多公务员没有危机意识,变得懒散。同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表现出盲目性、懒散性。再次,缺少评价激励机制,对基层政府或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缺少客观的评价激励机制,出现鞭打快牛,累死干事的人,一些关系户只出人不出力,甚至干的多的错的多,他还在边上落井下石,指手画脚。最后,缺少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基层干部是只有工作和问责,没有源于基层治理和老百姓对于工作效果的认可激励,或即使有文件有制度,但不严格按照文件制度执行,考核流于形式,缺少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最前沿,是执政根基。要让躺下的基层干部站起来,甚至跑起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让基层干部真的为老百姓办实事。

  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基层干部被逼躺平摆烂,欢迎讨论留言。

  本文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注:我是黑化的白水,以我之眼,明你之心,觉得写的不错的点点赞,关注转发一下

  #大有学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