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生和父亲争吵后失踪,三天后发现尸体泡在冰冷的水中

  10月30日晚,沈阳辽中区第一高级中学的高三女生小玉,因琐事和父亲吵了起来,被父亲训了几句。第二天,小玉仍在气头上,独自一人离家出走了。

  小玉离开家时,什么也没带,手机也没带,甚至只穿着一条单裤。

  从这阵势看,一般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只是出去走走,一会儿就回来。另一种可能就是:不想活了,所以什么也不带走。

  小玉离开家后,父母便开始四处寻找,并经有关部门调取了监控,也找来了蓝天救援队在蒲河河面进行寻找,却一无所获。

  小玉家境普通,父亲常年不在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少,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小玉不仅没有感受到父亲,好不容易见一次,还被骂,就觉得特别委屈。

  直到失踪三天后,终于有了小玉的消息,可是,却是坏消息。小玉的尸体被泡在冰冷的水中,已无生命迹象。

  小玉的父母,无法接受这个噩耗,哭得撕心裂肺。父亲也说“我以前也曾批评过她,但这一次可能说得有些狠了。”“没想到她这么脆弱”。

  

  小玉今年18岁,明年就准备高考了,可是,再美好的明天,也到此戈然而止了,她的生命已划上了句号。

  具体的吵架原因和小玉的真实想法,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是在这个悲剧上,作为家长,确实有要反思的地方。

  18岁的女孩,不是小孩子了,不是随着年龄越大,抗压力就越好,就越经得起骂。这个年龄的孩子很敏感,也很要面子,不能再用小时候那一套方法了。脆弱可不背这个锅。要追究起来,这个脆弱又是谁造成的呢?

  丧子之痛,无一能比,但是也在给无数家庭敲响了警钟: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否正确?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前不久,一名学生自杀前,还给父母留了遗书,遗书上有一段话,让我感到很悲哀。

  大致的意思是,父母不是真的爱他,而是爱能考高分的他。

  这是一句很残酷的真相。

  很多父母都说爱孩子,假如,孩子不能考高分,还爱吗?假如,孩子经常被批评,还爱吗?

  当然,也有爱的。只是,很多父母,是真的打着爱的旗号过高的要求孩子啊!孩子承受不了压力,父母又不听他们的内心想法,怎么办呢?压抑久了就抑郁,抑郁久了没法释放就想着自杀,这样就解脱了。

  《你好,李焕英》播出后,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人转发那句经典台词:我的女儿啊,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了。试问,真正以这个为标准的父母、真正问心无愧的父母,有多少呢?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都可以理解,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谁都好面子,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的孩子。

  但是,很多家长都错了,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这种心态,用心地培养孩子,朝着明确的目标去努力,而不是徒增焦虑。孩子一次没考好就家法伺候,孩子发挥失常就打骂。这样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孩子也会愈发没有积极性。

  在很多家庭中,沟通并不常见,更别说有效沟通的。

  听到最多的,就是父母怪孩子不听话,孩子吐槽父母不理解自己。然而,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要与孩子共情,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导致误认为自己也是大人了,就想处处证明自己,父母不理解,就会叛逆,其实这都是正常现象。

  为什么有的孩子青春期没有情绪问题、不会抑郁呢?

  经研究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很大的关系。有效沟通建立好后,孩子和家长之间建立的信任,也会相互依赖,孩子会更自信、更懂得释放情绪。

  另一方面,媒体对自杀行为过分细致的描述、对悲观厌世情绪的过度渲染,也会对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乃至诱发自杀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Phillips认为,自杀情节的报道是一种天然的广告,是对具有类似处境的人的一种暗示,很可能会导致模仿性自杀事件的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维特效应”。

  引发青少年自杀的社会成因十分复杂,每个悲剧背后的原因,都不一样,也都值得深思。

  防微可以杜渐,孩子的天空应该是晴朗的,如果偶尔遇到黑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进行正确的引导,带着他跨过去。

  要知道,成绩好,远不及人品好,身心健康、品格端正的人,未来都不会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