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五京竟然都不是政治核心,类似“联邦制”?设西京大同府是为了防御谁?

  

  ▲辽 镂空凤鸟纹金冠(局部)

  甘肃省博物馆藏

  现代人一提到辽五京,多半认为是在效仿唐五京,但严格地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明显是以果推因。

  辽五京的建制

  辽建立后,曾先后建置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

  

  ▲辽天庆元年(1111)辽疆域图。

  来源/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截图

  1. 西楼—皇都—上京临潢府

  辽五京中首先建立的是龙兴之地西楼(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之波罗城)。

  西楼是辽太祖阿保机的重要据点之一,神册三年(918),阿保机在汉臣的建议下,在势力中心的西楼筑城,命名为皇都,“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成为辽前期的都城。

  会同元年(938)十一月,辽太宗德光同时建置三京时,皇都被改为上京,府曰临潢,“于是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

  

  ▲天庆三年(1113)上京道政区。

  来源/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截图

  2. 东丹国东平郡—东丹国南京东平郡—东京辽阳府

  辽的东京原来不叫东京,叫南京,原本是辽阳故地。神册四年(919)二月,该地被东扩的阿保机修复,改为东平郡,设置防御使,并迁徙汉民、渤海民充实其中。

  

  ▲天庆三年(1113)东京道南部政区。

  来源/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截图

  天赞四年(925)十二月,阿保机消灭渤海国,他没有把渤海遗民纳入辽统治下,而是在保留渤海旧制的基础上设置属国,代替大辽统治渤海旧地。

  次年(926)二月,阿保机赐属国名为东丹,把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改名天福城,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国主、人皇王,赐天子冠服,建年号甘露。

  阿保机猝死后,本来该即位的耶律倍因为失爱于母后述律平,不但失去大辽继承人的位置,就连东丹国也回不去,被好弟弟太宗德光扣留不放,东丹国由右次相耶律羽之掌管。

  站队太宗的耶律羽之,为了防备国主耶律倍势力死灰复燃,就向太宗建议,把东丹国的都城天福城,迁到辽阳一带的东平郡。太宗欣然采纳,遂于天显三年(928)十二月,迁徙东丹国民到东平郡,并升东平郡为南京,“时人皇王在皇都,诏遣耶律羽之迁东丹民以实东平。其民或亡入新罗、女直,因诏困乏不能迁者,许上国富民给赡而隶属之。升东平郡为南京”。

  到了会同元年(938)十一月,太宗并立三京时,就把东丹国的南京改为东京,府曰辽阳。东京的设立,标志着东丹国失去独立性,彻底名存实亡。

  3. 石晋幽州—南京幽都府—南京析津府

  

  ▲天庆三年(1113)南京道政区。

  来源/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截图

  天显十一年(936)闰十一月,后唐军在团柏之战中溃败,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和儿子赵延寿在潞州投降契丹大辽,“辛未,兵度团柏谷,以酒肴祀天地。俄追及德钧父子,乃率众降”。幽州地自此入辽。

  会同元年(938)十一月,甘当“儿皇帝”的沙陀人石敬瑭,遣使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原本姓“汉”的幽云十六州,从此改姓“契丹”。

  名正言顺占领幽云的辽太宗德光很高兴,升幽州为南京,又曰燕京,府曰幽都,军号卢龙;同时,改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三京并立。

  开泰二年(1012)十一月,南京幽都府被圣宗隆绪改为南京析津府。

  4-1. 石晋镇州——中京

  早在辽圣宗建置中京之前,辽朝还有一个中京短暂的存在过。

  

  ▲天庆三年(1113)中京道政区。

  来源/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截图

  大同元年(947)四月,南征的辽太宗德光,把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升为中京,以备巡幸所需,“升镇州为中京。以赵延寿为大丞相兼政事令、枢密使、中京留守,中外官僚将士爵赏有差”。还把石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降为汴州宣武军,以国戚萧翰出任节度使。

  但由于中原汉地百姓的英勇反抗,以辽太宗为首的契丹人很快就退回燕云之地,随着太宗在中途猝死,契丹再次陷入内乱,短暂存在几个月的中京镇州,很快被中原人收复。

  辽的第一个中京城,昙花一现后消失,直到六十年后圣宗再建中京城。

  4-2. 白霫城——中京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以西)是奚族聚集地,属于白霫故地,住着大量白霫人,因此被称为白霫城。唐末时,霫人并于奚族,在阿保机五年(911)一起被契丹征服,阿保机征服奚、霫之地后,也没有将其纳入统治下,而是设立奚王,代替契丹统治奚人。

  因此,在辽圣宗之前,奚王府和最初的东丹国一样,属于辽的属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奚王很受辽帝优待,“拟于国族”。但随着契丹的日渐封建化,加强中央集权的辽圣宗逐渐对契丹各部进行整合,也开始有意识的把奚人纳入国家体系。

  统和十三年(995),奚王和朔奴讨伐兀惹兵败,圣宗就把之前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奚六部,改隶属到契丹北宰相府,让奚王头顶多个北府。尽管奚王府已经不可避免地失去独立性,但圣宗并没罢休,又进一步夺取奚王的领地。

  圣宗在经过七金山土河之滨时,声称看到云气中有亭台楼阁的幻象,他认为这是吉兆,决定在该地模拟神都之制建都,“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

  所谓吉兆,或许是圣宗看到的海市蜃楼,也或许是圣宗张口就编的瞎话,反正,人在屋檐下的奚王,不得不识时务的在统和二十年(1002)十二月,把圣宗圈住的地方献给朝廷,“奚王府五帐六节度献七金山土河川地,赐金币”。又在统和二十四年(1006),进献牙帐之地,“五帐院进故奚王牙帐地”。

  统和二十五年(1007),圣宗就在奚王牙帐之地营建中京,府曰大定。“二十五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曰中京,府曰大定”。随着中京之立,奚王彻底丧失对本族的控制,奚人自治也彻底解体,转入辽的统治体系之内。

  

  ▲辽 彩绘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

  大都会博物馆藏

  5. 石晋云州——西京大同府

  辽五京中建置最晚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原本是中原政权的云州,也是契丹南下西进的最合适跳板,在会同元年(938)十一月入辽,仍为大同军节度。

  

  ▲天庆三年(1113)西京道、西南面政区。

  来源/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截图

  早在西京设立之前,由于西夏对辽朝的威胁明显加强,云州的地位就开始逐渐加重,在乾亨四年(982)承天太后萧绰初称制时,就从燕云地区分离出来,由耶律勃古哲兼领山西路诸州事。

  统和四年(986),面对北宋的两路进攻,承天太后亲自率军救援南京,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负责云中地区防务。击退宋军后,山西地区的云、蔚、应、朔、奉圣五节度州,进一步被视为整体,独立于南京道的趋势愈发明显。开泰三年(1014)三月,朝廷还专门设置都转运司,处理云中地区的财务事务。

  换言之,早在西京建置之前,山西云中地区的军事、财政、行政,都已经独立于南京系统,只不过当时的重心在奉圣州而非云州。

  到了兴宗中期,由于和西夏的关系恶化,重熙十三年(1044)九月,辽兴宗西征伐夏,“壬申,会大军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将先锋兵西征”。结果大败而归,元昊挟胜求和。悻悻而归的辽兴宗在十一月班师回朝后,就升云州为西京,府曰大同,“丁卯,改云州为西京”。养精蓄锐,伺机报复西夏。

  至此,在历经126年后,辽五京这才完备。

  

  ▲辽 铜鎏金观音像

  故宫博物院藏

  五京制?联邦制?

  大唐的京制,经历了最初的两都到三京、再到五京、五都、最后恢复三京的变化。

  唐初是两都制,即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到了武周长寿元年(692,即天授三年,当年四月改元如意,九月又改长寿)九月十二,武皇改置并州为北都(《旧唐书》本纪改置时间在天授三年,地理志则在天授元年,今从本纪),是为三京(一京二都)并立。

  随着中宗李显在神龙元年(705)正月反正,二月初四复国号唐,同时把所有制度“并依永淳已前故事”,其母武则天建置的北都,也在此时停罢,复为并州大都督府,又恢复两都制。

  开元十一年(723)正月,巡幸并州的玄宗皇帝,再次改并州为北都,府曰太原,唐三京制才定型;后来在天宝元年(742)二月,以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

  安史之乱起,玄宗逃亡蜀郡,肃宗跑到凤翔,到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京师,十月二十三,肃宗回到长安;十二月初四,玄宗也重返京师,同月十五日,肃宗论功行赏,大赦天下,以蜀郡和凤翔都充当过行在,就改蜀郡为南京,府曰成都;凤翔为西京;改西京为中京,与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合称五京,此为唐五京。

  但唐五京存在的时间还不到三年,上元元年(760)九月初七,肃宗又以荆州为南都,州曰江陵府;同时停罢南京成都府的京号,复为蜀郡。如此,唐五京就变成中京京兆府(长安)、东京河南府(洛阳)、北京太原府、西京凤翔府、南都江陵府。

  四京一都存在的时间更短,不折腾不舒服的唐肃宗,很快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停四京号,复中京为西京。

  还不到半年,肃宗又在元年(762)建卯月辛亥朔(即夏历二月初一),重新改西京为上都,河南府复为东都,太原府复为北都,凤翔府复为西都,江陵府复为南都,此为唐五都。

  唐五都也只新鲜了两个多月,其中的南都江陵府和西都凤翔府,就在同年建巳月丁卯日(即夏历四月十八)肃宗驾崩、代宗即位后,“寻罢都,”大唐重新恢复三都状态,直到唐亡。

  以上就是唐朝京制的变迁,和唐朝一样,辽朝也经历过一都(918-928)、一都一京(928-938)、三京并立(938-1007)、四京并立(1007-1044)、五京齐备(1044-1125)的变化。

  

  ▲辽 白玉持鹘童子

  国家博物馆藏

  辽五京存在81年,只占辽218年的约1/3时间,可见辽五京的建置根本不像唐五京那样有统一、明确的规划,且是一次性建置而成,而是因外部环境的变化、疆域管理的需求,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辽五京的确有受唐五京影响的因素,但更多是源自自身的需求。

  简而言之,辽上京的建立,是太祖阿保机根据建国的需求而设;辽东京的建立,是太宗德光为了打压哥哥耶律倍,也为了更有效控制渤海遗民及其故地而设;辽南京的建立,是太宗为了控制汉人聚集地,更重要的是正面防御南朝劲敌北宋而设;辽中京的建立,是圣宗隆绪剥夺奚人自治权,加强中央集权而设;辽西京的建立,则是兴宗为了防御西夏和北宋,以及更方便控制臣属的蒙古诸部,同时也为了削弱南京避免其独大而设。

  可以说,辽五京的建立,很好体现了契丹辽多元化政治的特点:因俗而治、随宜设官,从无序走向有序。或者说,辽五京制就是辽疆域内契丹、渤海、奚、汉、党项等诸族协调的产物,类似联邦制的体现。

  正是因为辽对治下的统治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根据治下百姓的族属和习俗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所以,在辽境内,不但有契丹制、汉制,还有渤海制,每个群体都在自己的内部拥有相对的自主权。

  

  ▲辽 带把玻璃杯 大同市博物馆藏

  对契丹部族,辽按照部落实力的强弱,统治方式也略有不同,对实力雄厚的五院、六院、乙室的大部族,设置大王府,对于中、小部族,就设置节度使司、司徒府等官以统之。

  对汉族聚集中心地的燕云地区,辽继续沿用中原制度治理,并学习汉族政治文化弥补己身的不足,因为正面防御北宋,遂设立南面行营都统(或总管),总理边事,负责边境防务。

  对渤海旧地,辽设立东丹国,用渤海制度统治渤海遗民,即便东丹国被废后,东京地区依旧沿用渤海制度,甚至在仪仗制度方面,东京仍保留渤海仪仗,与汉仪仗、契丹仪仗并行。随着辽对东疆的开拓,为了控制女真、震慑高丽,还设立黄龙府都部署司、咸州兵马详稳司等军事机构,负责控御东疆。

  对奚、霫故地,辽设立奚王府,保留原有的部族组织以及传统领地,即便中京建立后,奚王府正式纳入辽国家统治体系,统领奚六部的奚王府,依旧具有统领奚人的实际权力。

  对西部山后地区,因该区域内党项、吐谷浑、回鹘、汉等种族繁多,且南有劲敌北宋,西有西夏,北有蒙古诸部,西京的战略地位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主官“非亲王不得主之”。辽设置西南招讨司,负责河西地区的党项问题;另设和他同级的西京都部署司,负责针对北宋的防御问题;还设有西北路招讨司,负责控制、防范、镇压臣属的草原诸部。

  综上可知,辽是根据实际情况,如领土扩张、对外防御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去设立制度或者官职,类似近代联邦制的辽五京的建立,就是这个特点的最好诠释,毕竟,任何制度都有其因果。

  

  ▲辽 摩羯形金耳坠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藏

  需要注意的是,辽五京虽然号称“京”,但并不与中原王朝的京城具有相同地位,甚至不具备中原王朝的陪都资格,辽五京只是各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这是为何呢?因为辽是实行四时捺钵制度的行国、行朝。

  何谓四时捺钵?就是契丹人在一年四季里都习惯以车马为家,随时转徙,“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这些四时徙居的临时行营,在契丹语中就叫捺钵。

  这种随着四季变化、逐水草而迁徙的习俗,是契丹人在长期的游牧渔猎生活中养成的。由于皇帝常年往返于捺钵之中,国家政治大事也多在捺钵处理,各个机构的重要官员都要随从,“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

  以圣宗为例,正月上旬至四月中旬时,来到鸭子河泺(又称鱼儿泺,今吉林大安附近的月亮泡)春捺钵,主要活动是捕捉天鹅,以及祭祀;四月中旬至七月中旬时,来到距离庆州(今内蒙古林西西北白塔子)不远的永安山夏捺钵,召集北南诸臣会议,处理政务;七月中旬至十月时,来到庆州西部诸山秋捺钵,主要活动是狩猎和聚会;十月至正月上旬时,来到广平淀(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的平原地区)冬捺钵,和夏捺钵一样召集群臣会议。

  总体来说,春水秋山的春秋捺钵,主要内容是皇帝召见各部族首领相聚,处理各部族事务,顺便联络感情,同时考验各部首领是否忠诚。女真人完颜阿骨打拒绝跳舞的事件,就发生在春捺钵。而夏冬捺钵则是皇帝召见诸臣举行会议,处置重大问题。

  正是因为捺钵是辽帝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辽的捺钵即朝廷,朝廷即捺钵,所谓五京,不过徒有虚名罢了。

  当然,尽管五京不是辽帝的常驻地,名义上的首都职能还是要担负的。辽前期的首都是契丹根基所在的上京,中后期则在礼仪之城中京。随着捺钵制度四时迁徙的大辽皇帝,在举行大型典礼或会见使者时,会回到中京,但并不居住在城内,仍旧在城外“就车帐而居焉”。所以说,“联邦制”的辽真正的政治核心并不在五京,而在捺钵。

  

  ▲辽 鎏金高士图银杯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参考资料:

  康鹏《辽代五京体制研究》

  李锡厚《辽中期以后的捺钵及其与斡鲁朵、中京的关系》

  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文|猴格

  图|国家人文历史 动脉影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