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还高产,这种油菜刷新纪录

  农作物的过度密植会带来产量下降,是农业上的一条常见规律。今天,这条规律要遇到挑战了:一种耐密植高产高油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501”,将种植密度增加一倍,产量反而也增加近一倍,能有效促进油菜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4月21日,在“全国油菜第一市”湖北省荆州市举办的全国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暨“中油杂501”现场观摩会上,经过现场测产,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公布了今年“中油杂501”在鄂中稻油轮作区(荆州市江陵县)的“成绩单”:采用耐密高产高油新品种和密植高产高油新技术(即“双密”高产高油技术),江陵县马家寨乡150亩稻油轮作区连片种植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理论亩产达361.2公斤(8折后),亩产油量达182.0公斤,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124.3%,比当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172.5%。

  参会专家认为,耐密高产高油油菜“中油杂501”和密植高产技术的集成示范成效,为我国油菜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性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中油杂501”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历经10年攻关选育而成的油菜优势品种,株型紧凑,分枝角度小,互相不荫蔽,抗倒性强,是它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它能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适宜在高密度下种植。相较于一般油菜品种1.5万株/亩的种植密度,“中油杂501”能达到3万株/亩。不仅如此,“中油杂501”还是个多面手,集高产、高油、优质、抗倒、抗旱、抗寒、抗菌核病、抗裂角、适合机械化收获等优点于一身,实现了我国油菜育种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在近两年的试种和推广中,“中油杂501”刷新了长江流域油菜高产纪录。

  提升油菜产能,一靠品种,二靠技术。围绕好的品种还要打造高效的技术体系。“中油杂501”适宜在整个长江流域广泛种植,为推动其在我国油菜主产区的应用,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稳定支持下,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襄阳农科院、荆州农科院等单位协同创新,集成高密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绿色综合防控、机械分段收获等技术,探索出了一条“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这一模式实现了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破解了我国油菜单产和含油量偏低、机械化程度低等急迫的问题。

  据悉,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30%,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半壁江山。油菜也是我国唯一的越冬油料作物,不与主粮争地。但当前我国油菜大面积生产种植密度偏低,平均每亩仅1.5万株左右,平均亩产140.3公斤,含油量45%左右,且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程度低,制约了油菜高产潜力的发挥。

  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力推进大豆油料产能提升”,2022年农业农村部提出《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行动方案》,计划通过实施油菜科技大会战,10年内达成国产菜籽油产油量倍增的目标。专家介绍,推动“双密”高产高油技术在我国油菜主产区应用,突破了缺乏耐密高产高油品种和配套技术等制约油菜产能提升的关键限制因子,开启了我国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的序幕,有利于实现单位面积产油量翻一番的目标。以当前我国年产菜籽油约600万吨估算,增加菜籽油供给600万吨将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

  另据“中油杂501”科研团队透露,通过两年的区试,他们制备的种子产量已能满足百万亩油菜田的种植推广。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通讯员顿小玲 张惠雯)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