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武汉学”,专家学者聚江大共议“城市过去与未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6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王耀)5月6日上午,由江汉大学、中国社科出版社、武汉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城市地方学的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武汉学高峰论坛,在江汉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开幕。来自高校、出版机构的近百名城市地方学、城市史相关学者,就城市地方学基本理论、武汉学研究基本问题、武汉学与武汉城市历史等问题展开研讨。
“城市地方学的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武汉学高峰论坛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上世纪90年代,素有武汉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徐明庭最早提出了“武汉学”这一概念。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发表《关于建立武汉学的构想》一文,于当年向武汉市政府建言并受到重视。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随后将“武汉学研究”列为课题立项。此后,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加入到武汉学研究的工作中来。
研讨会上,著名历史学家学严昌洪教授说,从武汉学研究发端到现在已近20年,已取得初步成就,涌现出涂文学、方秋梅等一批武汉城市史研究学者。然而与城市地方学先进城市相比,武汉学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从理论维度厘清武汉学研究的时空范围和武汉城市个性,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资料建设,把成立武汉学研究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与其他城市学的对话交流。
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昌洪发言。 记者万建辉 摄
他举例说,成都学研究提出后,已出版《成都学概论》这样的理论专著,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进行了明确界定和阐释。武汉学研究,应该有底气,在对武汉历史与现状分门别类的研究中,抽象出基本学理。武汉学是以武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研究中要找出一般城市的共性,更要找出武汉城市强烈的个性,它是武汉学研究的基础,是区别于研究起步更早的“北京学”“上海学”的前提。
武汉城市的个性从纵向看,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如近代是工商业大都会,今天是国家中心城市与科教重镇;横向看,外在形象是大武汉,大江大湖、因水而生是武汉城市的禀赋,九省通衢是武汉所处地理环境的特点,豪爽、热情、讲实际、敢为天下先是武汉人的性格特点。
江汉大学原校长杨卫东教授表示,江汉大学是城市大学,立足武汉、研究武汉、服务武汉是江汉大学责无旁贷的责任。武汉学研究不仅是对武汉城市历史的研究,更要加强对现当代武汉的研究,这就离不开口述史,对亲身经历过城市历史的老人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记录,从不同在世的市民记忆中记录城市的文化,比隔朝相望通过史料研究城市历史要直接、鲜活、真实得多。江汉大学已经做了武汉改革开放口述史、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口述史,将要做武汉抗疫口述史,他认为武汉学研究应该把口述史摆在更优先的位置。
江汉大学原校长杨卫东教授发言。 记者万建辉 摄
论坛上,武汉城市史研究专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谈到了武汉城市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他认为由于武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历史上不仅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导财运货”“转输贸易”的区域乃至全国商业中心。战争与商业的交互作用,即商兵互动机制,不仅塑造了武汉港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和商兵并重的功能结构,而且使武汉城市气质和文化精神呈现出敢为人先、勇于斗争、坚韧不拔、开放包容、功利实用等鲜明的地域特色。
武汉城市史研究专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发言。 记者万建辉 摄
围绕“武汉学”及“城市地方学的过去与未来”这一主题,10名知名专家作论坛专题报告,之后展开了12场分组研讨和2场研究生专场研讨。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张笃勤,论述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汉水主泓入江口与《禹贡》大别山方位考辨”;武汉图书馆研究员王钢以一张清末汉口街道图的辨析为例,论述了西方摄影师镜头中的晚清武汉城市影像的发现与考证;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文史研究者麻建雄,讲述了他和孙庆力、韩少斌等人发现与整理比利时医生拍摄的武汉晚清影像。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