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的可研性

  原标题:《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的可研性

  阅读小哥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丨莫泊桑的一生

  编辑丨莫泊桑的一生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出生于浙江金华,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官费赴美留学四年,归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大学等校任职,一生热爱教育与学术研究。

  1924 至 1935 年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同时从事史学研究工作。这是何炳松学术发展的重要十年。1935 至 1946 年 7 月,担任任暨南大学校长,直到病逝。历史教育教学研究是何炳松的不懈追求,中学历史教学是他的实践基地,出版的几套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它的研究成果。

  何炳松第一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出版于 1929 年 6 月。1933 年,为响应“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 的口号,何炳松又编《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全一册)。1934 年 8 月,他重新整理《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并删繁就简出版《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上、下两册)。

  今天的眼光看来,“外国史”除却欧洲地方之外还有其他民族地方,诸如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东洋史”除却中国外还有国外、东南亚等地方,正是这些多样性存在构成了世界。民国时期的编撰者出于当时的政治考量,篇幅长叙“欧洲地方”或本国历史,忽视其它同样书写民族光辉历史的地方,这是不正确的。为改变“旧式外国史总以欧洲一洲为中心;东洋史则以中国一国为中心” 的状况,何炳松开始着手编写教科书。

  可以得出,在编写立意上《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别出心裁。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的外国史研究尚处于“幼稚时期”,在内容、选材、教学设计等教科书编撰方面也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故而,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仍有缺憾也是可以理解的。

  留学中收获的先进史学理论、丰富的教学实践、多次出版历史教科书,何炳松将心得点滴都凝进了这部《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上、下两册),使得全书显得更加充实时尚。而历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3 年202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2018 年 1 月正式公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相较于 2003 年的实验版,此次修订运用了极具价值的我国历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得,进一步明确高中历史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共同基础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择有利课程。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精心挑选学科内容,构建为学科基础,以主题为引领的课程。从而达到课程内容结构化、情景化的理想效果,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目标的追求。

  培养和发展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历史教学,新课标的实施落实关键在于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的确立,简单授受知识进阶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围绕帮助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授课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贯彻和实施新课标的一个方法,因此教科书也应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响应地方倡导“发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如何看待教科书、如何运用教科书对有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是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关键在于文献的收集。

  确定选题之后,通过互联网资源,比如中国知网、读秀等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主要是硕博论文和期刊资料,阅读并分析记录目前学术界研究动态和前期所得。书籍方面,收集到有:何炳松著,刘寅生、房鑫亮编的《何炳松文集》1995 年版全五卷,这是论文撰写的基本;又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作为加持。

  本文以何炳松《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上、下两册为研究重点,在撰写过程中以尊重历史、立足史料为准绳,运用文献分析法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对阅读所得进行分类和整理,最终提笔成文。二是系统研究法。

  阅读完何炳松《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全书后,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分析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的编写,将其与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联系探讨,反思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是比较研究法。不同时代背景编制的教科书各有特色,超越时间的局限,比较的方法用以发现异同,博采众长。四是数据统计法。数据统计能够更集中、更直观、更清楚地反映出不同事物间的差别,便于阅读、理解和运用。

  在本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也注意使用这一方法以便直观呈现研究所得。以上即为本论文研究方法。一是研究助益教学。日常授课中,教师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预设完整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与教科书不可脱离。

  而学生手翻教科书,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完整串联知识点,课后翻阅书本进行复习,考试考题的知识点等等,同样要以教科书为基础。可以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重要的资源之一,也充当着学生历史学习向导的角色。

  除此之外,历史教科书更是在编写时凝聚了编者完成地方教育、展现文明精华、价值观导向的情感目标。综观中学新课改,教材的重新编写是“课改”的表现之一,由原来的“一标多本”变化为“一标一本”。

  以网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整套历史学科体系由“必修”三册教材(《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选修”六册教材(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荟萃》、《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构成。

  内容上,“必修”三册教材没有严格的中国史、世界史划分界限,而是有机杂糅,按照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顺序编排。这也体现了应把中国发展与世界联系的观点。如此一来出现一个令人诟病的偏向,那就是“文化”、“政治”、“经济”彼此割裂,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看待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就讲述必修一“政治史”举例,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从“共天下”到“家天下”,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要解释清楚这一观点就需讲到”生产力决定生产联系、生产联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经济史”观点,讲述“经济史”时又重复之前的动作。

  有人认为这样一来可以达到复习联想的效果,但在笔者看来,可以一次解决的知识点不应人为割裂,造成理解记忆的负担。从这一角度说,教科书的编写给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克服这一特点,对新教师时不小的挑战。“部编版”教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其在编写时分为“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

  二是注入新的活力。新课改紧锣密鼓的进行,人们开始钻研各版教材与新编教材的异同,更加深层次的了解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也对历史教科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是必要的,但也要回过头去关注、挖掘有特色的历史教科书,以期实现教科书的更大育人功能,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相应思考,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探寻新的关注点。

  关注民国时期教科书毕竟人数尚少,何炳松编撰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独具特色,值得挖掘闪光点。出于如此考量,本文试图对何炳松《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上下两册作一综合探究,结合“部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反思当下中学历史教学,期望能有一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Kojima A., Teshima K., Shirai Y., et al. Organometal Halide Pero对阵kites asVisible-Light Sensitizers for Photovoltaic Cell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Society, 2009, 131(17): 6050-6061

  [2] Yan K., Chen W., Yang S. Signifificantly enhanced open circuit voltage and fifill factor of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by linker seeding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3, 117: 92-99

  [3] Hayat A., Li T. A facile supramolecular aggregation of trithio-cyanuric acid with PCNfor high photocatalytic hydrogenevolution from water splitting[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23, 43(10): 5479‐549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