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举报16名同事职称造假,在职称面前的无力感你我感同身受

  文丨双旗镇客栈 (叔本华:我们在这个尘世上的时日不多,不值得浪费时间去讨好那些卑劣庸俗的流氓。)

  火力全开:教师举报16名同事职称造假

  四川地处西南,但在教育界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六腊战争”的过往:教师每个学期是否留用,完全由学校校长说了算。为了谋求下一学期的教师工作,川渝等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曾经兴起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们会在每个寒暑假带着响当当的银元,游走在当地混混们“吃讲茶”的茶馆里,明码标价地从掮客或者校长手中获得一张下学期的聘书。

  下图中的鹤鸣茶馆,就是当时“六腊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

  

  一百年过去了,就在最近几天,我们还能看到这么一则来自于四川自贡的消息:当地一所明星学校的55岁教师站出来,实名指证16名同事在职称评定中造假。

  

  被指证在职称评定中造假的同事多数都是当地教育界的BOSS(前书记、前副校长、时任校长和副校长、工会主席以及财务主任、党办主任等),并非泛泛之辈,属于掌控着话语权的那一类人。

  这名教师指证这些人在晋升副高级教师的过程中,在许多相关方面造假,他用表格一一做了记录。

  从这位教师制作的表格上来看,有的人工作量为零,没有上足职称评定中要求的课时量,或者根本没有上过一节课,但评定上了副高级职称;也有人没有任何获奖公开课的真实记录,也评定上了副高级职称;还有人没有支教经历,同样评定上了副高级职称。

  

  而公开的职称评定条件是:必须是一线教师,必须上足晋升职称时的课时量,必须有获奖的公开课,必须有支教经历。

  您怎么认识这件事?

  就事论事,作为一名有着二十五年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相隔万里,我基本可以肯定这名教师所说的话完全属实——仅仅靠着第六感,我就敢于肯定!

  我也敢确定一点:百分之九十九的一线教师和我的第六感完全一致!

  不过,对于这位教师提供的表格,想要证实非常困难,想要证伪则非常容易。

  首先,这名教师提及的工作量问题,完全是过眼云烟,不可能有什么文字记录。如果想要查明真相,除了让时光倒流,也就只能找到当时的学生逐一核实——这是不可能的,工作量太大,相关方面不会为了这件事大动干戈。

  

  在教师的工作量方面,不要去询问现任的教职工——我们是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自己不清楚吗?如果询问现任的教职工,我们百分百可以肯定:这名站出来指证的教师处境就会非常尴尬!

  其次,对于这名教师提到的公开课问题,一来有鉴于当年许多文字性材料的缺失,一些公开课证书并没有编号等防伪措施,极有可能被伪造。最让我们无法置喙的地方在于:可能这些人当年确实没有讲过一节公开课,但当年人家就是搭了顺风车,拿到了一张张如假包换的公开课证书——形式上完全合规。

  至于这些教师有没有支教经历,这一点倒不难查明。毕竟,工作的这么十几年时间,想要一年年在造假方面对上号,那是一件挺复杂的事。

  目前,这件事情的最新进展是,当地人社局回应:有一名教师的问题被查属实,已经被取消副高级职称。

  至于其他问题,当地学校否认该教师的举报属实——“皇帝的新装”罢了!

  

  我们可以猜测:这件事的最终处理结果也只能是上面这个样子:一个人象征性地站出来承担错误,其他人安然过关,不可能全军覆没。如果全军覆没,那就不是这么16个人的事了,当年参与并协助这16个人晋升教师职称的160个人、1600个人怎么办?她们可都是教师队伍里的“中流砥柱”啊!

  职称的原罪

  很多人困惑不解:为什么这位教师要站出来实名指证教师职称中的造假问题?职称对教师的吸引力那么大吗?

  职称其实和教师的薪酬分配机制关系密切。

  外界普通人会以为教师之间的工资分配差不太多,还可能认为:一线教师的工资一定是最高的,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教师的工资报酬只和“职称”挂钩,甚至于“取暖费”、“降温费”、“物业费”等工资组成部分的高低,也完全按照职称等级进行划分,低级职称的教师不配“取暖和降温”,也不配住在高档小区里面。

  

  综合计算下来,像我这样工作了二十五年的初级职称教师,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千多元左右,但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工资则是我的两倍之多(打卡部分,不含之后的绩效工资等等)。

  正是因为教师工资分配按照职称有了天壤之别的差距,一些晋升不了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才愤愤不平。

  大家没有理由不愤怒:一样的工作,拿到手的用以养家糊口的工资却天上地下,那些收入微薄的教师怎么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

  

  不过,即便是不满,在接近两千万的教师队伍中,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话:“胳膊拧不过大腿”,那些能够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往往是当地的“土皇帝”,和她们形成对立面,自己消失的可能性便有一万多种。敢于像这名教师一样站出来的真英雄,真的凤毛麟角。

  这个教师怎么混?

  不知道大家怎么认识这一名勇于站出来向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开火的教师,他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职称评定中的另一名代表性人物——焦作十七中的姚燕燕老师。

  姚燕燕老师在为自己职称寻求网络帮助的过程中胜利了,可谓名利双收: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仅有两千粉丝的小自媒体从业者,一跃成了坐拥近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大V。当然,她也付出了一些成本,这些成本在我们看来仍旧惊心动魄:一度被停职,几近于清除出教师队伍,还被定义成“师德不合格”。

  

  姚燕燕老师当年所遭遇到的黑色经历,实际上正在警示后来人:在效仿姚燕燕老师之前,先想想自己几斤几两,能不能像她那样走过炼狱里的一线之路。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神化姚燕燕老师。第一,姚燕燕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她自己,当她自己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在享受岁月静好,并不会在职称方面多置一语;第二,姚燕燕老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接近两千万的教师群体的网络支持,如果没有这些教师们的支持,我不相信姚燕燕老师可以获得成功——在金字塔面前,她真的不过是一只蝼蚁。

  姚燕燕老师的经历震慑住了我等,但没有震慑住四川自贡的这名连真实名字都不知道的教师,他站了出来。从化名“柳一朝”上,我们似乎能够肯定,这名教师是一位男教师。

  

  这个时候,有人在担忧:这名教师以后怎么混?嗯,我们都在“混”,在一池浑水之中“混”吃等“丝”。

  这位教师不可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从他的年龄上可以看出,他已经55岁了,距离退休年龄只有五年时间。正是这个特殊的年龄给了他一份信心:掌控话语权的那些人还不敢在这个时候让他退出教师队伍!

  他本来就要退休了,我们不用担心“他以后怎么混”。他大概有当年孙悟空的心迹——“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他厌烦透了这种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问自己一个扎心的事实:我们该怎么混?

  

  补白

  如果这位四川自贡的教师没有被自媒体“推出来”,没有像姚燕燕老师一样形成一个庞大的粉丝后援团,我对这名教师的所作所为秉持一种悲观论调,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