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四川传媒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多元路径探索与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此背景下,四川传媒学院以“思业结合”“专创融合”为突破口,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和深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努力打造应用型升级版结出的丰硕成果的缩影与典范,全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致力培养高质量“新文科”应用型传媒人才,这也成为“十四五”时期传媒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时代要求:传媒类高校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

  (一)在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十四五”规划中列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内容,并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围绕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号召,根据传媒院校人才定位需求,明确提出“大一有意识、大二有规划、大三有行动、大四出成果”的双创要求,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特色办学”为支撑点,有的放矢的推动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根据学院领导的制度引导,四川传媒学院在“四川传媒学院‘十四五’规划” 中列入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内容,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创新工作的计划安排,做出具体规划部署。在四川传媒学院2023年教学工作要点中,着重对创新创业工作做出规划和安排,深度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规划创业工作。

  (二)制定并报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四川传媒学院根据学院实际工作,思路清晰、分工明确的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传媒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向所在地四川省教育厅备案。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清晰,深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施方案落实效果明显,具体为:一是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三是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自2015年开始,四川传媒学院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特别修订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个环节。对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进行再定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建立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将各系、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纳入到重要考核范围。

  (2)深入实施卓越班项目、大类招生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定向班项目等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3)探索建立跨系部、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4)探索创新学分认定机制,对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比赛成果、项目成果以及各项优秀成果均可列为学分认定考核内容。

  (5)在专业教育中与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学院以影视传媒领域为主体,指导学生开展影视作品创作,进行创新实践训练,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由学院学生创作或参与拍摄的《血脉兄弟》《播撒希望》《羌寨村官》《该死的胖子》《翁丁》《父亲》《酥油灯》《G318》《2019》《前三名》《诗人在奔跑》《彷徨六部曲》《等待》《挑山工》《广陵散》《归》《社区里的好心人》等150余部作品在戛纳电影节、北京电影节、台湾金马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国际电视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奖、上海电视节、新西兰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等国内外各类影视专业比赛中获奖,为应用型传媒类院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时代使命:传媒类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再造

  在当前全国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和“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大背景下,四川传媒学院着力于深入研究“应用型教学文化”与其它类型教学文化的不同,深入研究“应用型教学文化”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并针对影视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项目进课堂,教学在现场”的育人理念,凝练出“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造就促进机制,发挥了文化育人功能。

  第一,“人才培养文化体系”是基础。“人才培养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立体工程,概括为一句话,即:解决对应用型教学文化的思想认识问题,形成“四个维度”的教学理念意识。

  首先,解决对应用型教学文化的思想认识问题。当前社会及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应用型教学文化”认识不足的问题,将其与“校园文化”“研究型教学文化”等混淆。四川传媒学院构建“人才培养文化体系”,就是着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中理清应用型本科教学文化有别于其它高等教育类别教学文化的显著特点等问题。

  其次,形成“四个维度”的教学理念意识。以往在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时,主要侧重于“专业维度”,随着社会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增加,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中增添了“职业素质维度”。其实,根据“专业”“职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的需要,影视传媒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构建应该是立体的四维模型,即:专业维度、职业素质维度、年级维度和空间维度。

  第二,“师生实战文化体系”是重点。“师生实战文化体系”指的是形成师生“项目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结合的自主意识。最终实现教学定位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教学特色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教学模式真正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来,教学目的真正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首先,形成“行业标准与专业建设互融”的课程体系。深化具有“应用型教学文化”特质的专业教育内容改革,以“实践、再实践、反复创新实践”的思路为指导,构建起“行业标准与专业建设互融”的课程体系。

  其次,探索教学过程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教学模式。首先,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专业技能方向培养和项目实施能力培养互为依托,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原则:既有专业特长同时兼有岗位适应性和创造性。

  最后,构建应用型特色鲜明的“专业教育系统”。建设应用型特色鲜明的“三个课堂”体系,即: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形成第一课堂体系;以各类讲座论坛、艺术节等活动为补充,完善第二课堂体系;以工作室环境建设和利用为重点,打造“潜在课堂体系”为第三课堂。

  “立体式评价体系”是保障。“立体式评价文化体系”指的是形成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和锻造“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文化体系,只有在一个崇尚创作、尊重创新、鼓励创业的评价维度中,才能更好的激发师生的动手热情、创作热情,最终汇聚为强大的创业力量。

  三、实践路径:传媒类高校双创教育多元协同路径的构建

  (一)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建构,打造多元协同育人路径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全面推进“五个全面”孵化培养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统筹资源,突破瓶颈,全力支持,让学生的创业梦想成为现实:通过校内互动,为学生创业提供全面服务;通过校政携手,为学生创业争取政策支持;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业破解资源困局,让更多的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公司、走向市场,真正帮助学生创业团队取得现实效益,实现影视传媒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覆盖”,即:从学生年级维度,实现从新生到毕业生分层、分阶段的全覆盖;从学生素质维度,实现“体系化、基地化、多元化、项目化、社会化和制度化”的协调推动;从学生所需专业维度,独创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12字课程体系”和“五自模式”;从学生创业空间维度,构建“校内、校外和互联网”三类实践创新空间。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推进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传媒学院立足于影视传媒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到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中,形成了多方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学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纳入学分管理。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院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全程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引导和推动塑造学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精神,同时构建了“431实践教学体系”(即: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三环贯通;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位一体;产—学—研三结合;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段融合),实施了“431”模式(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3年校内、1年校外顶岗实习),使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其次,学院自主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分批次报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参与各种类别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增强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授课水平并分别举行了多媒体、微课大赛,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慕课和视频公开课的组织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比赛,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在课程信息化的建设中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大加强了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上课人数覆盖全院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四川传媒学院双创课教学现场(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三)搭建“政企校”实践平台,形成传媒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全产业链实训”

  四川传媒学院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构筑起基于“三大模块”为主体的影视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产业链实训”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三大实训模块凸显传媒行业主要媒体属性,分为传统媒体实训模块、新媒体实训模块和融合媒体实训模块,三个模块之间既有区别,又在教学内涵中存在必然联系和学科承续性特质。

  第二,实训模块中着重突出24个能力途径,并与“一级能力目标”、“三级知识框架”交相辉映,共同组成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

  第三,48门实训课程分布在“三级知识框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既体现严谨的教学特征,又彰显注重实践、注重创作和注重创新的影视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新特点。

  结语:

  传媒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四川传媒学院以“产教学研用”为教育理念,有效搭建了传媒人才双创教育的多元协同体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创作中,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高质量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本文系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智媒时代民办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以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研究成果。

  特邀作者:贺莉娅,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研究;武琦,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传媒类高校影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研究。

  责编:李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