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课堂美育”模式初探

  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和美育工作的交叉领域。在大学英语这一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是一项适应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符合国际化人才需要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办、国办首次联合印发的美育文件,高等院校的美育工作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高等教育中如何构建美育教育模式也应成为高等院校中各学科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发展建设“课堂美育”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

  美育教育是在理工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高校美育通过为当代大学生积累美学常识、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树立其文化自信,在调动感性体验的同时结合理性认知,引领他们进一步认知世界,承担起他们的责任担当。孔子的“礼乐相济”就是以“礼”(思想教育)为目的,以“乐”(美育)为教学方式,来修身成人。因此,美育是德育的基础,二者都以健全和完善大学的人格品性为教育宗旨,目标一致、内容相通、形式互补。在“课程思政”建设备受重视的当下,“课堂美育”也应该与之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助力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高等院校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美育教育的有利条件相当充分。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各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他们的独立意识强、情感体验丰富、兴趣爱好广泛。其次,大学生已拥有相对牢固的基础知识,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趋向深刻,追求对外部世界的深度理解与探索。最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有着强烈的审美需求,同时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因此,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是非常适合开展美育的对象。国内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所有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教学课数多、学分比重大、覆盖范围广,是非常适合进行美育教育和发展“课堂美育”的平台。

  国内外理工类高校进行美育教育的现状

  国内方面,电子科技大学基于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采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进行美育微课展示,推进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建设。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提出“科艺融合”新协同与新实践理念,打破专业间壁垒,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促成科学、艺术与技术的多重合作,以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

  国外方面,美国的伍斯特理工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提升工程人才人文素养项目”的本科人才培养实践的项目改革。这一培养计划改变了传统理工科院校着重于工程和科学领域的倾向,转而强调人文艺术的应用价值,促使学生从专业的科学领域与社会产生系列联动关系。而德国波茨坦创意学院(D-School),更是将专业背景完全不同(工、理、文、艺)的学生混合组成团队分组学习竞争,由各专业教师协同指导,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各自发挥所长,又可以相互学习与本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

  总体来看,国内外理工类院校在美育教育模式上还是将美育视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公共选课、辅修课等形式,将其穿插进现有的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中。波茨坦创意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将美育单元作为课程中的必要部分,“课堂美育”这一教育模式还没有被广泛讨论与应用。国内外理工类院校对于开展美育的研究多为演绎性和思辨性的经验总结,美育与特定课程融合教学研究相对少见。

  在理工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

  构建“语音美育”教学模块的创新价值

  在现有的理工类高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中,英语语音教学还没有成为该课程中的固定模块,国内的相关语音教学研究多为方法介绍、技术应用及对中国人英语语音学习的实证研究,鲜有针对英语语音整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课堂环境中的实证研究。英语语音教学特别是公共英语课程中的语音教学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在理念、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师资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学生语音能力及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之一的背景下,借鉴国内外语音学及语音教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据我国公共英语中语音教学的现实需求,构建“美育理念导向的英语语音教学模块”简称为“语音美育”,以公共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为参照,为公共英语的整体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同时,以美育理念推进语音教学,深化英语语音习得的教学理论。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具体需求与实际能力水平,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和补充“语音美育”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材料的编写。充分扩展教材本身的“语音”训练模块,强化基础语言知识输入,丰富“语音美、音律美”的概念,讲授与对应材料的感知与欣赏,提高现有语音教学的培养目标,从“说得对”到“说得美”,培养学生通过该模块的训练,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环节,从发现美到感悟美并实现创造美,增强学生的表达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国际化合作的日益深入,在翻译软件大行其道的当下,传统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听说读写”中的“读写”能力可替代性日益增大,尤其是针对理工类高校学生,根据就业市场的反馈,其专业英语阅读写作能力不再是最主要的筛选条件,与之相反,对求职者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对口头交流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因此,通过美育理论推动公共英语课程转型,加强语音模块的建构,一方面契合了不断变化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响应了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最新号召,应成为该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杨亚衡 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夏杉.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②(9):89.

  注: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课堂美育”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YR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