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欧阳钦

  进入新时代,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类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所涉及的各环节进行创新,对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要点、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度剖析。如何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正是困扰高校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难题。这就要求高校要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考察等各个教学环节建立合理客观的、针对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等。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这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范围内,各高校积极响应,不断挖掘、优化和整合各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引导教师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重点,创新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

  如何检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否有成效、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爱国和敬业、是否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成为阻碍课程思政建设继续深入推进的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细化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使之能够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课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面临的困难

  高校对普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但是,针对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仍在实践和探索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不全面。缺少关于提升沟通能力以及提升职业认同感等方面的思政内容。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容易使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混为一谈,评价内容过于单一。

  二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指标容易存在同质化问题,评价方式通常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评价,使得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标准不清晰,甚至缺乏标准和依据,导致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目标不清晰。现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仍然沿袭传统的评价方式。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中缺乏对课程思政目标评价元素的系统梳理,过分强调各类思政元素的凝练,而缺乏根据思政教育目标的课程整体设计,导致评价目标不清晰。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教学资料有无思政元素上,也不能脱离专业知识,而仅对于单一课程设置评价。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括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的评价。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的各类指标和元素非常丰富,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课程思政实施的全过程、评价的主体、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等方面。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流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评价实施保障等多个层面。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督导、同行、专家等角色;评价指标应包含课程建设、课程组织、课程考核等相关指标;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运用是根据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评价实施保障是指高校建立相关保障机制,确保评价实施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对专家、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访谈,征询他们的意见。在成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和修改,形成课程建设、课程组织、课程考核三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对应的若干个二级指标。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团队和资源建设等二级指标;课程组织包括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等二级指标;课程考核包括课程思政考核目标、形式和内容等二级指标。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运用。任课教师在获得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后,应对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和具体措施。高校要建立课程评价档案,构建和完善相应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机制和跟踪体系,督促教师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