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聊聊“好学生”这件事

  高考兹事体大,不少父母为此日夜准备。

  今天高考要结束了,徐瑾经济人可以说点别的感想,不说人云亦云的,一点个人看法。

  我一个建议是,不要只想着好学生;结论先给出来,因为好学生多数成就平平。

  我不是教育专家,但是任何决策,其实都和趋势以及博弈有关,其实经济学可以帮不少忙。

  所以,咨询徐瑾经济人的人群,除了自身,这些年总是担心孩子的问题,经常会有来咨询发展,无论求学还是教育抑或发展建议。

  孩子调皮问题少年缺乏自驱力之类之类,就不说了,

  另一类比较常见的,是有的父母,总是很满意给我说——

  徐老师,我们家孩子很乖,老师都很喜欢~

  我并不是教育专家,但是听多这样的话,直觉总是感觉哪里不对。

  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今天就随便说说,不喜勿喷。

  核心在于,大概还是一个老问题,好学生真的就一定让人放心么?

  满足于做好学生,其实是一个危险的想法。

  在国内,好学生的最大标准就是听话。

  听话对一个规训体制来说,是常见策略,但是这种策略对个人,未必最优。

  这样听话在过去可能有用,但是在未来变化时代,可能首先被淘汰。

  比如,我最近重新了下北大弑母吴谢宇报道细节,这个事各有看法,但是一个细节很重要。

  他上北大经济学,整个人的大变化发生在大三暴走,大一大二还是很正常,很上进,同学都有印象,他是那种坐在前排,努力和老师沟通,努力博取好成绩那种。

  简而言之,好学生,老师喜欢,成就靠前,大家觉得他会继续深造。

  到了大三,同学各有出路,身边人交换的交换,混社团的混社团,求职的求职,

  这个时候,他的好成绩,就显得意义不大了,而好成绩或者说好学生,其实是他从小到大最大的身份和成就。这种身份的瓦解,显然冲击不小。

  很多人都在说他的悲剧源自家庭教育之类,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因素也应该关注。外祖父因为文革失明,父母都是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典型的二代做题家孩子。

  可以想象,大学遭遇不同人物,尤其是对于好学生标准的瓦解,对他的“文化冲击”应该是全方面与碾压的,遗憾的是,好像几乎没有评论关注这点。

  可以说,这样背景,到了北大学经济学,失去目标和迷茫是很正常的。

  回来说,在未来的时代,教育要改变思路。

  徐瑾经济人一直强调,无论中国填鸭教育还是西方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筛选;

  而成为少数人,其实未来教育的目标。

  要在内卷竞争中胜出,不是要更听话,首先是应该避免竞争,

  譬如好学生的人设,本身是一条看似轻松其实很容易被淘汰的路。

  当然,这建议,不适用所有人,针对有志于拓展自身成与成就更高的人群而言。

  入围全国知识付费前茅

  入围全国知识付费读书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