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离满分高考作文,只差一点心理学 | 2018全国高考作文心理版

  原标题:你离满分高考作文,只差一点心理学 | 2018全国高考作文心理版

  今天,我们在微博上收到粉丝的这样一条私信,“KY,你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不是你们出的!“

  原来今天是第一批00后高考的日子。如往年一样,我们被满屏的“高考作文题”刷屏,大家都忍不住借题发挥一把,但不同于往年的是,放眼今年的高考作文,满满的都是“心理学”。

  今天我们选择的,就是全国卷~

  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可能的自我”理论框架,用来解释人的成长。

  “

  人们成年以后的成长,是由想象中的“可能的自我”激励和驱动的。

  在“可能自我”的理论框架下,

  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些对世界及自身的理解。

  当所发生的事情,符合我们既有的、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时,我们感到舒服、顺利。这时这个经历就被吸收到我们既有的认识框架中去了。——这个过程就是吸收(assimilation)。

  但有时,我们的经历会超越我们既往的认识框架:

  吸收的过程,往往是实现了“可能自我”的过程——我们成为了那个预期中的自己,得到了想象中的东西。

  而调整的过程,则是失去了“可能自我”的过程。而

  在这些节点上,我们会问自己“我如何到了这里?”、“我接下来要前往哪里?”

  Brunstein和Gollwitzer(1996)的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人们对待“失去了的可能自我”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幸福度、人格复杂度及成熟度。心理学家King和Hicks对经历过重大生活转变的成年个体进行了研究。

  King和Hicks请研究者们做了以下两部分叙述:

  1. 描述“最好的可能自我(bestpossibleselves)”

  我们请你想象你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有哪些事是你曾经希望过发生甚至是梦寐以求的?

  2. 描述“失去的可能自我(lostpossibleselves)”

  努力回忆你曾经想象过的未来,假设一些过去的失败和遗憾不曾发生。你失去了哪些可能的自我?

  研究发现,那些更容易注意到“最好的可能自我”的人,感到更幸福,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最好的自己了,或者还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谈论“失去的可能自我”的人,明显更不幸福,生存质量更低。

  另外,对“失去的可能自我”的描述方式也很重要。

  而只有那些

  King和Hicks认为,虽然人们的早年经历对人格和幸福度的影响很深远,但成年后人们还是有机会不断追求更好的发展的。做好以下3个准备,会让你的成年后发展更好:

  之前有一个粉丝在微博上给我们留言说,

  但我想,这种可能性的不断坍缩是值得的。

  所以,今天的这篇文章其实也正是我们送给现在18岁的、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小朋友们的礼物。

  未来的你,将被种种失败和得不到塑造的。祝福你们从现在开始,迎接和拥抱即将发生的所有失去,并始终快乐。

  以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