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中信建投

  中信建投,最近应该比较烦。

  金融圈风波此起彼伏,而证券行业最近可谓是热闹非凡,一不小心就上了热搜。除了众所周知的大中小型券商的普遍降薪以外,重重的KPI、不太坚挺的A股、行业整体的低迷以及越来越强的监管措施,困扰着行业以及每一位从业人员。

  金融反腐的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高管的落马也让不少人如履薄冰。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但就算难过年年也得过。不仅一线从业人员叫苦不迭,背后的证券公司也是频频摇头。而最近被置于聚光灯之下的,就是中信建投。

  

  6月1日当晚,中信建投发布了一则公告显示:执行董事李格平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辞职报告,申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以及公司总经理、执行委员会委员、财务负责人等职务。

  作为证券行业的老将,李格平先后经历过长江证券、中国证券业协会、证监会再到2018年2月加入中信建投。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结题即将到龄退休的董事长王常青,在这个关键时刻的辞职,确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而官方则表示:李格平的辞任不会影响董事会正常运作和公司日常经营。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财新》的报道给出了答案——李格平于5月29日从办公室被带走,有消息人士透露为协助调查,具体事由不详。

  要知道。这不是中信建投2023年唯一被查出的高管。在李格平被查的47天之前,中信建投独立董事周成跃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一般情况下,在中信建投的董监高离职公告中,都会有一句类似“公司对于XXX在任职期间对公司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的表述。但此次李格平和之前的周成跃的离职公告中并没有这样一句。

  联想起今年以来的金融反腐风暴,预示着事情并不简单。

  根据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的调查发现, 2022年至今,中信建投已有12位高管离任,包括一位落马的独立董事、一位被传带走调查的总经理。

  中信建投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源于其在行业内的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信建投营收规模排在第五位,属于第一梯队券商。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十大券商(营收规模)当中,中信建投是营收降幅为个位数的唯二券商,另一家是中国银河证券。一哥中信证券,营收同比减少14.92%,海通、申万和招商营收降幅超1/3。

  

  比起总经理被带走,另一场风波更为困扰中信建投。那就是紫晶存储案,作为唯一一家拥有25G蓝光光盘量产能力的企业紫晶存储,在上市第一年之后就来了个让所有人措不及防的业绩“大变脸”。

  随着监管的介入,紫晶存储的秘密开始浮出水面。得出的结果令人震惊:其预付款、业务模式、应收账款、上下游都存在疑团。2022年3月,紫晶存储更是自曝存在16笔违规担保,累计金额达到3.73亿元。而公司实控人也因涉嫌信批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骚操作引发投资者的维权,剑指紫晶存储的保荐和督导机构——中信建投证券。

  保荐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并对申请文件的准确性、完整性等负有保证责任。但企业上市之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在保荐责任期内,保荐机构同样负有对公开披露资料披露之前的尽职核查义务,确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符合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要求。

  实际上,中信建投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2021年10月,中信建投在《上交所对紫晶存储2021年半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专项核查意见中,明确表示——紫晶存储货币资金除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使用的保证金为受限资金外,其余资金不存在因质押、担保等导致资金受限的情形。

  现实打脸比想象中更快,此后紫晶存储自曝涉及违规担保后,显示有4笔违规担保,发生在2021年3月至4月期间。如此重大的失误,连监管都看不下去了。除了紫晶存储有关责任人被处以纪律处分以外,中信建投2位涉事的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刘能清、邱荣辉被予以通报批评。

  

  仅仅是通报批评,远不能体现事件的严重性。因踩雷科创板第一家欺诈发行的公司,中信建投不得不垫付赔偿金。5月26日,来自中信建投公告显示,正式设立紫晶存储事件先行赔付专项基金,与其他中介机构共同出资10亿元,用于赔付适格投资者因紫晶存储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遭受的投资损失。

  10个亿是什么概念?

  作为紫晶存储的IPO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在此单IPO项目中,中信建投收取了1.19亿元的保荐费用及承销费用。2022年,中信建投实现营业收入275.65亿元、净利润75.07亿元。此次中信建投牵头设立的紫晶存储事件先行赔付专项基金,占公司2022年净利润的比例约为13.32%。

  尽管10亿先行赔付专项基金由中信建投与其他中介机构联合发起,但毫无疑问大头在中信建投。简单对比就知道:1.19亿元的保荐费用,10个亿的赔付基金,超10%的利润占比,说不肉疼那是假的。不过对于中信建投而言,这不是第一次:

  1.2023年1月12日,中信建投2名保代在生泰尔IPO项目中未按照《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等执业规范的要求充分核查,被深交所书面警示;

  2.2月10日,央行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信建投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被罚款1388万元。

  3.3月13日,因中信建投在开展债券承销业务的过程中,存在把关不严、工作规范性不足、受托管理履职不足等问题,北京证监局对其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从此次10亿赔付专项基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监管对于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于违法行为的铁拳和日趋严格的监管形势。然而,这一切并不突然;早在五洋债案件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向前追溯,就是2021年由两办发布重磅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是国内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其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体制机制,提高执法司法效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加快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有力支撑。《意见》部署了七方面的工作,在其出台之后,相关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对于金融机构和从业者而言,感受较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中介机构责任的压实和违法行为的惩治。中信建投的案件,就是监管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的生动注解。也必将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警钟已经敲响。

  不仅是针对中信建投,还有其他中介机构。

  

  证监会公开表态——贯彻“零容忍”要求,开展“一案双查”。这与《意见》所要求的“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一脉相承。证监会官网发布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重磅发言,指出要“以强有力监督打造廉洁的注册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面加强腐败源头治理。”

  2022年,至少有60家券商接到130张罚单,投行业务沦为重灾区,诸多头部券商赫然在列。这场“风暴”预示着,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对“看门人”的处罚力度。

  监管这一次是动真格了。

  展望未来,聚光灯下的中信建投能否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不断提升内控管理和合规经营水平,展现头部券商应有的风采和能力?

  答案,只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