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全国名师解析2023高考7套卷作文题,为你点亮思路!

  解析四川成都金牛区教研员 罗小维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以极其简约的文字,把技术发展与掌控时间关联起来,让我们思考,如何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去真正把握属于自己的时间。

  “科技以人为本。”随着人类科技飞速发展,让人们惊呼未来已来的同时,人们同时应该关注的,是我们自身的生命状态如何与技术和谐并存。

  2023年高考甲卷作文的命题导向,以极简的文字唤起我们的生命本体认识。无论是提醒我们“掌控时间”,还是当头棒喝不能做“时间的仆人”,无疑是在提醒和昭示,让我们重新回归对时间的认知,对生命的探索、对自我的反思……这应该是“立德树人”的2.0版,是我们对于生思考的高阶思维。

  2023年高考甲卷作文,没有在扣合统编教材、回归传统文化、呼应时代热点等方面那么显性而热闹,但不动声色的引导着高中语文教学,要有更加宽阔的科技视野,要有与时俱进的新锐眼光,更要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思考,如何更好的培育有时间意识、有更好的生命本体状态、引导学生做一个不迷失自我的时间的主人。

  

  

  解析特级教师 黄富忠

  今年作文最大的特点是“理解句子含义”。材料是富有哲理的句子:

  句①:反对打压他人;

  句②:主张共同发展。

  两句话的主张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通过否定的作法,得到正确的认识;一个是下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二者的关系是互相补充的。

  不吹,不挡,那么就要互相扶持;

  一花独放,不可,那么就要通过互相扶持,以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这个作文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目前美国打压中国,不就是“吹灭别人的灯”吗?但是这并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而我们通过“进博会”,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们,达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共同的发展。

  紧密联系实际,使有话可说。

  

  

  解析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 刘祥

  与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相比,2023年的作文在题型和结构两方面均未出现大的变动。从题型看,依旧属于材料型写作;从结构看,也依旧沿用了“材料+任务+要求”的传统材料作文模式。其中,“写作要求”中使用的词语仅只有无关紧要的变动:2022年命题中使用的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2023年改动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删掉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即使不做强调,也不会影响作文的构思立意。

  具体的命题材料当然是全新面孔。此则导引材料只有一个长句,其中的关键词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有何价值呢?可用以表达和沟通,可用以感悟和启迪,甚至可以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正因为这些价值,所以“故事是有力量的”,当然,前提只能是“好的故事”。

  高考作文当然不会要求考生探究故事的好与坏。材料型的高考作文中,材料可以是风花雪月、可以是乌鸦、蝴蝶与围棋,也可以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或者“凤头,猪肚,豹尾”,但其终极指向却是人或社会。数十年的高考中,所有的材料作文无一不是旨在引导考生对内审视个体生命的应有态势,对外探究个体生命与时代或社会间的相互关系,考生只要守住这两个点而解读作文的导引材料,就不会出现审题的偏差。比如2022年的新高考I卷作文的“本手、妙手、俗手”终极指向不是如何下围棋,而是思考守正、创新的道理,避免生搬硬套或者弄巧成拙;又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的终极指向也不是检测《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而是探究面对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与方法。

  本道命题该重点关注什么呢?审题的核心只能是“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的力量在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能量,小到个人的成长,大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写作本文时,要避免空谈故事的价值意义,而是要贴近当下生活,侧重于解析“好的故事”本身。其中,考生必须注意一个隐藏的价值,那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既阅读前人的故事,本身也在抒写故事。而命题中所谓的展现民族形象,不正是要求当代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抒写属于中国的故事,为中华民族确立光辉的形象吗?

  特级教师 汪啸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可以分三层解读:

  第一层,需要一个故事,考生可以联想也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古代的,现代的;文献中的,生活中的;中国的,国外的;故事来源几乎没有限制。

  第二层,这个故事应该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用于“更好地表达和沟通”的;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要对人的思想情感能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层,不仅如此,这个故事还应该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以及能“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就要求身为中国的考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风采。

  这三层解读,就是审题的三个台阶,也是立意的三个档次。总的来说,这个题目开放度极高,但限制也极强,入门容易,但登堂入室很难。

  与前几年的命题特点相比,延续了对生命体验、社会文化的观察、思考。内容由浅入深,要求从易到难,终极目标是能借个体展现群体,这是对人生价值的高度提炼,很符合新课标提升高阶思维品质的要求。

  

  

  解析安徽黄山市骨干教师 江红波

  2023年高考作文新高考Ⅱ卷的题目,延续着子女教育的方式,从2007年漫画作文“摔了一跤”,到2016年全国乙卷“巴掌与吻痕”,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此题的立足点,依旧是立德树人,引导社会关注青年成长。子女是家庭的希望,众多家庭为着孩子的成长,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细心呵护、精心打造,为着孩子的未来,形影不离。

  在当下教育过程中,出现偏移重心,只顾青少年学习而疏忽了他们的健康。比如同城陪读、花样送考等,高中生在高三毕业之前,一直在父母身边,少了很多自我的成长。作文试题贴近考生实际,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内涵及相关问题,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为此的立意上,可从“让孩子有独立成长的空间”“安静环境,青年成才”“花样送考,可以休矣”“勇担风雨,自由成长”等角度去思考。

  辽宁省骨干教师 贾淑霞

  全国二卷这次避开了热点,主要内容指向了“安静”,“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从中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太需要安静了,太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我的青春我做主。

  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

  1. 从“我”的角度写。浮躁乃人生大忌,真正的成长是内心的慢成长,有人看到别人取得骄人的成绩自己就心慌,而自己又耐不住寂寞,不肯下狠心熬“奋斗”这味药。青年学子,正血气方刚,相信自己,不管周期多长,熬好了,这味药一定会治愈百病,终生受益。

  2. 从“我”的角度写。在安静中追求纯净,花花世界,诱惑多多,青少年要把持住自己。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要心中有数。孟德尔在修道院中研究豌豆十年终于获得结果,歌手赵雷一心追求内心的歌声,终于以一曲《成都》一唱成名;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一心关注诗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抵制住诱惑,长自己的枝,展自己的叶,开自己的花,做最好的自己。

  3. 从“我”之外的角度考虑。在青少年身边,有焦虑的妈妈唠唠叨叨,又暴躁的爸爸吼叫;有虎视眈眈的课外补习机构诱导,有不良网友在网上针对高中生及高考制度叫嚣;有身边的所谓朋友今天带着戳台球,明天带着K歌……多种多样的原因,导致青少年没法静心考虑自己大脑里想考虑的事情,活不出自我。

  4. 从“我”之外的角度考虑。从国家、社会的角度考虑,应该多元化给人才下定义,制定完善而灵活的用人制度。释放青少年自我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放松心灵,有机会反观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把兴趣点与可持续性目标结合起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做到后顾无忧,真正让敢另辟蹊径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解析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李强

  简单梳理一下,作文题可以涉及科学探索、科技创新、人才素养、教育方法,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范畴”。

  题目的“触角”很多,可写的“领域”很广。

  题目中有几个关键字词不能忽略:“一个人”“乐意”“仅仅”。思考一下:“一个人”如果换成“我们”?“乐意”“仅仅”如果删去?

  那么,题目会有哪些变化呢?(我们去探索陌生世界,是因为好奇心吗?)是否觉得题目中的“哲理”没有了?

  另则,议论的角度不单一,这是上海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题目清晰地提供了“多向思维”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看出命题内容与学生认知、心理、成长息息相关。

  面对这个作文题,你如果仅仅作出“是”或“否”的简单判断,然后立意行文,要写出佳作就有难度了。

  作文题语言通俗简洁,题意可浅读,也可细读,识其深意。

  

  

  解析天津市河西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付雨霓

  202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选用周恩来学生时代的自勉对联引入话题,启发考生思考交友处事和读书求知的方法和原则,激发考生领悟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的时代意义。这个题目在延续往年“家国情怀”主题的基础上最突出的变化在于论述视角聚焦“新青年”,材料中特别强调这副对联是“青年周恩来”撰写的,写作要求中提出“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文章,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反思青年一代的责任使命。

  面对考题,考生首先要选好立意角度,可以从“是什么”角度思考读书、交友、做事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其对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也可以从“怎么办”角度探究实现个人理想的方法等问题。其次,要明确论述逻辑:可以关联对联中的两句话,结合读书与交友的共性或特性,采用二者相辅相成或各有侧重角度的逻辑展开论述;也可以针对对联中某一句话展开论述,如从交友处事中找到前行的榜样、从读书求知中获得创新思维。

  今年的高考试题虽然仍然属于家国情怀主题的宏观视角,但是论述内容指向更加具体,要求考生在深入挖掘个人生活经验并关联材料周恩来总理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展开论述,虽然论述视角仍然广阔,但是切忌堆砌素材、空洞论述。讲实事、抒真情、论真理是今年作文的写作要义。

  

  解析人大附中丰台学校 荆喆

  【大作文第一题,议论文】根据题干解读,“续航”是一个动词,由原义“车船连续航行”的实指意义,引申为“个人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这样的虚指意义。题目“续航”与当下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热点话题密切相关,如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手机电池续航时间等。

  回归到考题,说的直白些,这是将人比喻为机器,人生这艘大船的“动力系统效率”越好,人生的续航能力就越强。那么何为“动力系统”呢?即一个人的积极主动、自律自强等品质。为青春续航,可以落脚到青年人的立志、奋斗、兴趣热情、自驱力等等角度上。“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可以落脚到企业的创新能力、政府的政策扶持、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的科创氛围等。

  该考题具有以下特点:

  观点维度多。这个题目可以引导考生从多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续航”。例如,可以从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持续学习的意义、长期目标的追求等方面展开讨论,使作文更具思想深度。

  逻辑思维强。在论述题目“续航”时,考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行有力的论证和解释。考生可以引用专业领域的数据、科学研究成果、历史事件等,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这可以展示考生的思维深度和思考能力。

  构思方式活。在写作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表达观点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者“内在与外在”或者“正与反”等角度构思。要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观点,展示辩证思维,给予读者全面的信息和思考空间。

  总体而言,题目“续航”对于高考作文议论文来说是一个有深度和广泛讨论空间的题目。它能够引导考生思考和探讨关于时间、持久性和坚持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有一定思考和写作能力的考生来说,这个题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和思考机会。

  【大作文第二题,记叙文】根据题干解读,“亮相”是一个动词,指生活中或舞台上突然变换身段或姿势,由动态变为短时的静止姿势,以突出情绪,引人注意,加强戏剧气氛。导语中又延伸了话题的范围,“生活中也有很多亮相时刻……”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见到这一题目,结合当下时事,第一反应是“航天亮相”。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中国航天频繁亮相于世人面前,体现了大国担当和积极探索精神,积极塑造了中国航天在逐梦太空的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形象。

  再回归到考场上,“亮相”这个题目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是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题目。它可以引发考生思考和表达关于展现自己、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话题。如何思考“亮相”这个题目,学生可以尝试补充主语和补语。谁亮相?在哪里亮相?我?运动员?某一科技成果?某一文化创作?……可实可虚,学生可以从个人经历、学习成果、社会参与、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出发,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进行思考和展示,开放性极强。整体文章构思可以从“亮相前——亮相中——亮相后”或“亮相的原因——高潮——意义”徐徐展开,给学生以充分展示文笔、修辞手法和叙事能力的空间,包容度极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故事生动地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