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2015年,湖北孝感的民政部门受理了一起特殊的“业务”,一位老伯拿着一张泛黄陈旧的纸条,说是当年红军写下的欠条,自己的爷爷曾经借给了红军400大洋。如今家里贫困日子难过,希望国家能把这笔钱给还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当年的400大洋又该还多少钱呢?

  一张红军的欠条

  来人名叫杨明荣,据他所说,这件事情是发生于1930年。

  1927年,国民党右翼势力背叛了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崩塌。从合作到你死我活的斗争,内忧外患之下,中国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迫于严峻的形势,我党不得不走上武装革命之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等,广州起义之后,“工农红军”的旗帜正式飘扬起来。

  

  之后,红军的规模越来越大,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对派的强烈敌视,他们对红军展开了疯狂的围追堵截,更是想尽一切办法封锁红军的物资路线和粮草供给。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是国共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之后便是五次反围剿,红军逼不得已开始长征。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筹措粮草物资非常不容易,国民党又处处打压,因此当时的红军真的是很困难。

  1929年,红一军团因为战略调整转战南方,在这期间路过了湖北孝感大悟山一带的一个小村庄。

  

  连续征战餐风露宿,此时的红一军团已经是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但即便是再困难,他们也不愿意打搅老百姓,坚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南昌起义之后,他们也早已看出这个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真的在为百姓打江山,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百姓雪中送炭,热情的送粮送钱。

  杨明荣的爷爷杨长银,就是当地的一个地主,他乐善好施声名极佳,而且有一腔热忱的报国之心。红军从他们村子前路过,他也跟着村民们去看革命队伍,这一看之下让他特别心酸,我们的人民军队,物资竟然如此贫乏,兵士们面黄肌瘦衣衫破烂。随后,他就匆匆去了自家的仓库,拿出了全部家当300大洋,又让儿子去四处借了100大洋,找到红军的领导要资助给他们。

  

  400大洋不是小数目,虽然红军很需要钱,但这么大的数额也许会给百姓造成生活困难,因此红军领导一开始是拒收的。后来,还是杨长银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没有什么,比赢得胜利更重要了。”

  后来,是红一军团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的队长涂杏负责收了钱。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是红军的一贯作风,如果拿了老乡的钱粮,他们就会写下欠条,以便将来能够偿还。

  涂杏也为杨长银打下了欠条,欠条上注明了借款人、借款数目、日期、借款用途等,还盖了章,并言明日后若红军有了能力,就会根据欠条全数归还。

  

  杨长银这笔钱,是拿出来支援国家的,因此他拿出来也没想过再要回去。而红一军团在孝感也没有停留多久,就因为反围剿战况激烈而去支援苏区了,再后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踏上了万里长征路。

  自从红军离开,杨长银就与他们断了联系,但杨长银根本不在乎这些,他每天关心的,都是前线传来了哪些消息,他的整个身心,都会因为这些消息或激动或愤慨。那张欠条,被他小心的存放在了家里最厚重的铁盒子里,他的一腔爱国之心,也如那张欠条一样被妥善保管了起来。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在敌人的不断围追堵截之下,红军奔赴各地战斗,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争一直都没有停过,红军流动性很大,曾经的借款人有的战死沙场有的部队改编,那些当年打下的欠条,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也只能一直欠着。

  

  而杨长银手里的欠条,还一直被他妥善保管着,这是他一腔爱国之心的明证,也是红军事迹的一份纪念品。随着我党的势力不断增大,激奋人心的胜利消息也越来越多,杨长银心中对于建立新中国也充满希望,他也会时常拿出那张欠条,给自己的儿子、孙子讲讲当年的事迹,曾经为国出力,是一家人的荣光,这张欠条,也因此得以在杨家代代传承。

  86年后还清欠款

  杨长银在那个小小的村落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他漫长的人生里,一共也只与红军有过这么一次交集。

  1949年,当天安门上的欢呼声传遍全国时,杨长银已经垂垂老矣时日无多,但看到华夏大地即将迎来的全新局面,他也甚感欣慰,为自己当年孤注一掷的决定感到自豪。在临终时,他交代儿子杨文顺一定要保存好这张欠条。

  

  时光荏苒,后来杨长银的儿子杨文顺也去世了,欠条又流传到了孙辈杨明荣的手里。杨明荣从小也听爷爷和爸爸讲过这段故事,他也十分珍视这张传家宝,为了更好的保存,他还将盒子上了漆,里面放了樟脑丸,若无必要坚决不打开盒子。

  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杨长银本来家里几代都是富裕的地主,但经过战火的洗礼和新时代的冲击,杨家早已是家道中落。到了孙辈杨明荣时,不但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甚至连村里最普通的人家都不如了,杨明荣日日为生计奔波,却还是住不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养不起一家老小。

  这天晚上,杨明荣干了一天活回来,满身疲惫的他,看着自家光秃斑驳的墙壁,还有一屋子陈旧破烂的家具,他陷入了沉思,因为吃不上奶粉而饿得啼哭的孩子,更是让他心生愧疚。

  “我该怎样,才能让这个家富裕一点?”

  思来想去,杨明荣想到了那张爷爷留下的欠条。民国时期,大洋可是硬通货,许多底层劳动力,苦干一个月也挣不了几块,欠条上写着会如数归还,那我可以去要吗?

  

  杨明荣心里也没底,但生活困难的他想去试试,几番思量,最后他鼓足勇气带着那张欠条走进了当地的民政部门。

  杨明荣向工作人员介绍了那张欠条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这种情况实在太过特殊,工作人员说:“我们需要对这张欠条进行文物鉴定,如果欠条是真的,欠的钱就一定会还的。”

  当时是2015年,已经历经86年的这张欠条,被辗转送到了文物鉴定机构,经过几番检验,都被确定是真的,根据史料查询,当年红一军第一师确实在那个村子附近活动过,还建立了根据点,只是迫于形势没多久就南下走了。当时红军也在当地筹措了一批军费粮饷,这也证明这个借款是确实存在的。

  

  借条是真的,接下来就是400大洋在15年应该换算多少人民币的问题了。

  对此专家表示,大洋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购买力是比较高的,比如1912年时,一个大洋在北京就能买60斤大米,后来随着社会动荡通货膨胀,大洋的购买力下降了很多,到30年代时最多只能买25斤大米了。因此,经过一番计算,专家认为杨长银借钱时,一块大洋约合现在的人民币100元,400大洋就是40000元。

  一段时间以后,杨明荣收到了四万元的还款,这笔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欠款,终于结清了断。40000元虽然也不是很多,但对于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一张小小欠条,见证了一段战争年代的军民情谊,百姓对红军的爱戴,由此可见一斑。此事曝光之后,在网上也引起过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钱给得太少了”,有人说“钱不在多少,关键是对历史认可负责的态度”。关于此事,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