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百倍光学放大内镜消化道早癌诊断临床病例分享

  转自:

  长期以来,消化道肿瘤一直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起病隐匿的缘故,消化道肿瘤往往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胰腺疾病等的临床症状相重叠,初期辨别比较困难。

  普通内镜可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病变,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但是因其分辨率、成像效果等存在一定限制,在筛查早癌或癌前病变方面则较为局限。尤其是在取活检的时候,易出现“盲检”的情况。而4K光学放大内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此类问题。

  为呈现更多的临床细节,澳华4K光学放大内镜应运而生。澳华4K光学放大内镜可搭配公司自主研发的4K超高清内镜系统AQ-300,突破内镜像素桎梏。此外,在光学染色CBI功能的加持下,可为医者提供更高的清晰度用以观察胃黏膜的微血管及更多细节。在正常情况下,可获得胃底蜂窝状、胃体卷曲状、胃窦部弹簧状的毛细血管和相差较大的集合静脉走行,而当出现炎症或肿瘤时则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如此一来,4K光学放大内镜也成为了诊断早癌的杀手锏。

  十二指肠球部腺瘤病变—ESD

  上海长海医院:王伟教授

  Case 1

  患者十二指肠球部大弯见条索状息肉隆起,考虑腺瘤样病变。正常白光下观察(图1),表面可见大致的血管分布和结构形态。UHD-GT300Z放大内镜下可见(图2)微血管清晰,排列成规则蜂窝状,腺管结构和开口显示得非常清晰,以此可判断是腺瘤型病灶。

  图1:白光模式下观察图2:放大模式下观察

  一

  食管病变—ESD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齐教授

  Case 2

  患者男,40岁,胃镜提示早期食管癌,食管轻度静脉曲张。使用AQ-300放大内镜可见,在食管的距门齿约31-33cm处(图1)可见粘膜轻度充血,CBI下可见IIa+IIb型病灶,(图2)染色下可见病灶边界,(图3)IPCL以B1型为主,局部可见B2型,病灶隆起处可见B3型IPCL。

  图1:白光模式下观察图2:染色下可见病灶边界

  图3:CBI模式下观察

  一

  脾曲侧向发育型肿物—ESD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龚伟教授

  Case 3

  患者男,(图1)非放大内镜可见表面隆起病灶,与周围黏膜相比,病变呈微红色。经过碘染后,与周围黏膜相比,病变呈微红色。(图2)靛胭脂下放大可见该病灶属于经典IIa型,表面形态和分型较为明确。

  图1:普通模式下观察图2:靛胭脂下放大观察胃体分化型早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戚庆庆教授

  Case 4

  患者女性,因上腹部不适1月就诊,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大弯侧糜烂,活检病理提示低度上皮内瘤变。进一步胃镜精查提示胃体大弯侧一处Ⅱa型病变,靛胭脂染色显示病变界限清晰,内镜精查提示胃体病变为典型的tub1分化型胃癌。(图1)白光模式下可见隆起病变,(图2)CBI染色模式下放大可见黏膜充血,血管边界清晰。

  图1:白光模式下观察图2:CBI模式下放大观察

  在4K超高清叠加百倍光学放大的“珠联璧合”之下,澳华的光学放大内镜为医生提供了镜下“福尔摩斯之眼”——在图像更清晰的基础上,能够更完整地完成特征提取,增大正常组织与病灶的视觉差异性。

  展望未来,澳华内镜将坚持深耕内镜领域,通过不断推动内镜技术的创新突破,加速步入崭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中国的消化内镜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