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动真格”了?催买房无效后,智囊又提出了1个新方案

  文章一共1665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烦请您能关注、点赞、收藏、评论,方便您持续持续了解楼市相关内容。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提到过楼市非常像一个弹簧,压力越小反弹就越小,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多使点劲。

  就在近期,多项措施催买房无效后,国家智囊又提出了1个新方案,立刻引发了舆论……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没买房,可能全国14亿人近有百种答案。

  要么觉得房价不涨了、担心买房亏了、要么就认为房价肯定会跌……,不过让我来说,还有一个原因必须要提到,那就是老百姓觉得收入太低。

  

  我对收入的理解,和大家有根本性的不同,从固有观念来说,收入就是你每个月能拿到多少钱,但是我觉得这太表面了,纯属是自我安慰。

  举个例子,如图所示,截止到2022年起,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年,看着很多,但实际换算下来,每个月只有3000元多一点。

  我们却要承担房贷、车贷、吃喝娱乐等等必需开销,如果结了婚生了孩子,额外还有补习费用等等其他开销。

  

  在这个情况下,自然就影响了我对收入的理解——“除去开销之后,剩下的钱才是真正的收入。”

  这样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智囊腾泰提出这个新方案之后,备受网友支持了。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两个问题。一是到底什么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二是能有效果吗?

  

  就在6月3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从标题中就能看出,倡导这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的,就是想改革国民收入支出结构。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让每个人的收入都翻番,这可不是空话,文中专门给出了方案。

  

  官方解释是“把原来用于过剩投资、低效或无效投资的资金,逐步转化成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转化为居民消费支出。”

  这样很难看懂,为了让大家理解,我从两个来解读:一是过去的过度投资不可持续,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经济失去活力。

  也就是说如果再不转型,再不把重心从无效投资转化到收入上,以后经济肯定更难发展。

  

  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GDP由三部分组成:1、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2、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3、净出口构成。

  我们能发现从数据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涉及到投资的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例从32%,直接一跃到了43.29%。

  

  可是,要是仔细观察的话,这22年间投资额不是一直上涨,事实上自2011年达到最高点47.03%,随后就开始持续下滑。

  由此我们就能得出结论: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早期阶段,大规模投资的确非常有必要,这其中就包括房地产投资。

  可一旦过了高峰阶段,例如城镇化逐渐突破70%大关,投资产生的效益就会明显下降。而这或许就是智囊呼吁无效投资转化成居民收入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如果能全面实施,效果肯定会有,但关键是何时实施,以及多久才能有效果,这些都只能敬请期待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开源节流”。说白了就是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要控制支出,这才能真正让我们老百姓手上的钱多起来。

  记得在4月份,我看到了这样一条言论:只要房价下跌,物价就肯定会下降。真的是这样吗?

  

  我的看法是这样,房价的确是降物价的选择之一,但可能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是幅度不会非常大。

  原因很简单,资本永远讲究利益,一旦房地产失去了吸金能力,资本就会迅速寻找替代品。

  众所周知,什么样的商品极具吸金能力呢?其实就是14亿人口必不可缺的,除了房子,最理想的选择可能就是各种生活必需品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印了这么多钞,肯定要有去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点,看看2010年楼市调控之后,物价上涨非常迅速。

  而且你注意到了没有,过去虽然也提到发展“租房市场”,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以及近期爆火网络的深圳统租房。

  一旦在房租方面实现了垄断,物价可能还会上涨。

  

  我们要明白城市建设,实际做和嘴上说完全就是“长江的两头”,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无比艰难。

  可是话又说回来,饭得一口一口吃,事情当然也得一点一点做,希望智囊提出的新方案能落地,也希望能真正起到效果,老百姓的收入能增加。

  对此,你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吗?欢迎一起讨论!

  欢迎关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