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江 新故事 “是荣誉,是责任,更是新的起点” 访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哈医大

  □本报记者 霍营

  夏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绿树成荫,红柱碧瓦,浓郁的学院气息扑面而来。不久前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哈医大校长季勇,就工作生活在这里。

  作为我省医药卫生领域唯一的获奖专家,也是我省本届获奖专家中唯一一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任职哈医大校长刚刚5个月的季勇教授谦逊地说:“这是荣誉,是责任,更是新的起点。”

  全国创新争先奖的分量有多重?它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后,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每三年颁发一次。

  1991年,南京医学院毕业的季勇留校担任助教。因为对心血管研究感兴趣,后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他选择了心血管药理专业,毕业后去欧洲深造,在法国、英国工作多年。2004年,季勇回到母校南京医科大学任教。

  多年来,季勇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主持过多项重大课题,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84篇,授权发明专利20件。

  在季勇看来,科学研究要有严谨求实的态度。“科研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可能付出很多最后没有结果,这很正常,但过程中一定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在江苏工作时,季勇对哈医大并不陌生。“每年我都要来哈医大进行至少三次学术交流,还曾连续多年担任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哈医大颇有缘分。”

  但以哈医大校长的身份参与工作,季勇还是没有想到。

  今年1月来哈医大任职后,他脚步不停,深度融入。季勇说:“深入了解后你就会发现,哈医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光荣传统的高等医学院校,在97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科学基因’‘红色基因’‘开放基因’。能够成为一名哈医大人,我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感到自己肩头的责任重大。”

  哈医大人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季勇。今年年初,哈医大联合北部战区总医院获批了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平台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5月份临床医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标志着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季勇看来,“这些突破性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出来的。”

  三年后,哈医大将迎来百年校庆,季勇说,“作为新一任校长,接力棒传到我这,必须要竭尽全力跑好接力赛,为哈医大百年献礼。”他表示,哈医大将秉承“坚持为学生学者办学立校,坚定以学术学风兴学强校”的办学理念,践行“聚人才、强本科、抓临床、先特色、拆壁垒、树医工、优生态”的工作思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聚焦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攻克一批医药卫生健康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龙江大地上。

  回想起任职伊始,来自省内外乃至俄罗斯等多个大学的电话和贺信像雪花一样飘来,季勇在感叹哈医大在国内外影响力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人才的渴求和满满的诚意,更让他坚定了扎根龙江、建功龙江的信心和决心。

  在南医大工作多年,季勇希望把南方医学院校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带到龙江。为了加强两所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他计划每年把双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互派到对方学习交流,共同成长。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何发挥好《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的政策优势,汇聚创新活力,让更多人才扎根龙江干事创业?作为过来人,季勇也有自己的思考。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和优化营商环境一样重要。”在他看来,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尊重人才自身成长规律,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有不同的分类评价标准,为人才提供持续性支持。不仅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对于应届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也要留得住、引得来。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季勇真诚建言:“我们要发展,就要把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