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之一二0---英国-南非战争(中)

  蒋介石请了曾经担任驻日大使的王梵生预测,日本还能坚持几年?王梵生找了一些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近来日军的表现尤其是冲绳战役的表现进行详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日本至少还能坚持三年”,蒋介石相信了这结论,放心命令前线国军撤退,不曾想三个月不到日军居然无条件投降,蒋介石顿时手忙脚乱,他迁怒于王梵生,大骂王梵生是共产党,王梵生被骂得不敢出门,不久就死了。

  延安方面,毛预测日本还能坚持一年,所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延安同样手忙脚乱,当时的主要干部基本在延安开会,不得不冒险使用美国飞机把他们运回根据地。

  门口的菜鸟驿站两年换了三个老板,据我观察:

  如果阿里的合作方只要有几个月收入比“勉强能干”高,阿里的管理层一定会觉得是哪里出了bug。

  1、关于师资。

  浙大预算273亿,

  郑大预算31亿。

  自古以来,富人子弟多纨绔。

  郑大完胜。

  2、关于后台。

  浙大是教育部直属,

  郑大是省部共建,

  两个妈总比一个妈好。

  郑大完胜。

  3、关于名誉。

  浙大是985,211,

  郑大是211,

  大而全不如少而专,郑大完胜。

  4、关于历史。

  浙大始建于1897年,

  郑大始建于1956年。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

  郑大完胜。

  5、关于后备。

  浙大生源37万,

  郑大生源131万。

  郑大完胜。

  所以,做为河南考生,在当年高考志愿填报中,我义无反顾的写了郑大的名字,什么浙大清华,我看都没看一眼。

  ———————

  (不是国军不努力,我是真卷不过那些学霸啊)

  ———————

  有人说我纯粹胡说八道,没一点逻辑性。下面就跟大家逻辑一下。

  郑大为A,浙大为B,为了解题方便,引入变量C杭州师范。

  C和B同处在杭州,杭州师范C培养出了马云,浙大B的毕业生只能去给马云打工。

  所以,C>B

  A和C处在不同省,郑大A是211,杭州师范C只是普通高校。

  所以,A>C。

  综合以上,A>C>B,推导出A>B。

  所以郑大完胜浙大。

  ———————

  (狗头保命,点点关注呗,让我满足一下虚荣心)

  相信晓波肯定不是学新闻的,手动at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旺柴]

  ?

  还是需要反思

  观看了视频,基本上旱地拔葱5秒100米,综合来看,不如我开的比亚迪汉(破百3.9秒)。

  手动狗头

  

  1888年底,意大利入侵索马里;

  1889年2月8日,建立意属索马里保护国;

  一、皇家海军防卫法案

  1889年5月31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海军防卫法案」;此前皇家海军实力应≥世界第二、第三海军强国之和的不成文规范正式成为英国法律;为此,英国将在5年内拨款2150万英镑(折合中国白银约1.18亿两),添置10艘皇权级战列舰(1.4万吨级)、42艘各级新型巡洋舰、18艘新型鱼雷艇和4艘新型快艇;

  索尔兹伯里政府通过该法案的原因,是当时英国海军的总吨位约为80万吨,世界第二的法国53.5万吨、第三的俄国约28万吨,法俄两国总和已略超英国。

  (注1:俄国与意大利海军实力极为接近,由于当时战列舰均在万吨级,因此只要有1艘新战列舰下水,就可能引致俄意排名逆转;实际上俄意两国经常交错第三名的位置,并不是俄国稳居第三名;

  注2:1889年的德国海军舰只总吨位为19万吨;

  注3:英国「1889海军防卫法案」截止1894年到期时,该发展计划是失败的;因为在这5年里,无论是法俄新舰之和,还是法意新舰之和,均超过英国。)

  二、俾斯麦下野

  1890年3月18日,在威廉二世的坚持下,俾斯麦首相被迫辞职,就此结束了1862年9月23日以来28年的俾斯麦时代;

  威廉二世与俾斯麦无法共处的原因:

  「1、 俾斯麦坚决反共、反社会主义,主张对共产党、社会民主党采取强硬镇压;威廉二世倾向英国的言论自由、政治信仰自由,认为国防军是用来抵御外敌的,而不是用来杀害本国国民的;一个政权不能建立在本国人民的血泊之上;

  2、威廉二世不希望有威望卓著、立场强硬的相父伴随在自己身边;他希望培植自己的宰相;

  3、俾斯麦主张立足德国本土,轻视海外殖民扩张;威廉二世认为德国的目标应是世界强国,而不局限于欧洲强国;

  4、俾斯麦签订《德俄再保险条约》,威廉二世认为这份条约会导致德国在欧洲树立数不清的敌人,而且是对「德奥意三国同盟」的背叛;俾斯麦则认为一旦抛弃俄国,将极可能导致法俄同盟的产生,德国将面临东西两线作战之险境。」

  三、德国终止再保险条约

  1890年3月20日,威廉二世任命海军总司令列奥·卡普里维伯爵继任德国首相;

  卡普里维首相上任后面对第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德俄再保险条约》是否续约一事,必须在3月31日前给予俄国最后确认;

  俾斯麦下野后,德国政坛无一人认为《再保险条约》应当续约;

  德军参谋总长冯·瓦德西上将、外交部政务秘书冯·霍尔斯坦(俾斯麦下野后德国外交事务的实际最高负责人),以及德军的传奇缔造者老毛奇元帅一致认为:排除俾斯麦所忧心忡忡的未来的法俄联盟,将陷德国于两线作战困境的最佳办法,就是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对俄国发动战略进攻,一举摧毁俄国,再建立一个德国的附庸国。

  卡普里维认为俄国并未冒犯或挑衅德国,突然进攻俄国有违道义;

  瓦德西的回答,日后被许多战争发起国所引用:预防性战争。即:我预料某国未来很大可能将成为我的敌人,为了消除此种危害,我应发起战略性攻势,彻底解除该国武装。

  在1890年发起对俄预防性战争,并非老毛奇和瓦德西的个人意见,而是整个德军总参谋部的一致意见;但最终被威廉二世和卡普里维首相否决;

  为了能使《再保险条约》得到续约,俄国放弃了不恢复巴滕伯格政权、黑海海峡问题两项条款,只要求德国承诺在俄奥发生战争时,德国不会支持奥匈;

  即使如此,德国依然在3月31日最后截止日告知俄国:《再保险条约》结束了。

  俄国的两项妥协,其实无任何实质意义;斐迪南一世政权已在保加利亚存在了近3年,此时俄国同意可恢复巴滕伯格大公地位,时过境迁,已经是个不可能的笑话,而且还很无耻;

  至于黑海海峡问题,这从来都不是德国关心的问题;1871年,正是德国的支持,俄国才得以重建黑海舰队;俄国明知无论德国支持与否,英国都不可能允许俄海军自由通行黑海海峡。

  瓦德西上将一年后被解职,冯·施利芬中将接任;他以「施利芬计划」而在世界军事史留下不朽的印记;

  老毛奇元帅于1891年4月24日去世于柏林,终年91岁;

  老毛奇和瓦德西的对俄预防性战争的战略部署是:以50%兵力在西线监视法军,以50%兵力,在奥匈的辅助下,在东线首先击溃俄国;再回师击破法国;

  施利芬的最终方案,将先俄后法调整为先法后俄,以大约10%-15%兵力在东线监视俄国及保卫本土,以至少85%兵力首先在西线摧毁法国;

  施利芬计划之基石来自于日俄战争,施利芬认为俄军战斗力比原先预估要虚弱得多,对德国的威胁远小于法国;以15%兵力甚至更少,加上奥匈帝国军队的配合,已足以在东线抵御俄军相当时间。

  卡普里维首相与冯·霍尔斯坦两人与俾斯麦有一点认知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德国不适合成为一个世界性殖民帝国。

  卡普里维执政时期,他重视德国的工商业、国际贸易之发展;卡普里维做出的许多改革:

  1、 周日必须让劳动者休息;

  2、雇佣未满13周岁童工为违法;

  3、设立最低工资制度;

  4、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

  在卡普里维离职时,1895年德国超过英国(本土)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德国制造被全世界公认为品质保障;

  美国至迟在1890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国本土,1900年超过包含加拿大、澳洲、爱尔兰、新西兰在内的大英帝国;德国在1913年工业总产值超过整个大英帝国(含1902年建立的英属南非);美国则在一战前夕GDP对英帝国实现超越;但英国依然保持了海外投资、出口贸易两项世界第一。

  一、德国第二海军法

  1899年12月5日,德国海军办公室主任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晋阶海军中将;

  12月11日,自英国归国后的冯·比洛与提尔皮茨联合向德国国会提交「第二海军法」草案:

  1、 德国海军应由近海防御转向远洋舰队;

  2、 提请新置战列舰17艘、装甲巡洋舰10艘、穹甲巡洋舰29艘、鱼雷艇96艘;

  3、 以上战舰将在1917年全部建造完毕;

  4、提请国会将海军预算由第一海军法的5800万金马克/年,增至1.527亿金马克/年;其中4900万金马克用于造舰;(折合中国白银1560万两/年用于购舰。)

  该法案若通过,那么在排名在前的国家的海军不发展情况下,德国将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

  该法案在威廉二世访英前,已获得其认可;

  在此次向国会的报告中,冯·比洛斥责英国侵略南非之举,彰显英国之道德败坏,其对和平之践踏,令世人鄙视;

  报告后,冯·比洛请驻英大使哈茨费尔特转告张伯伦,此种说法完全是为敷衍国内人民同情南非布尔人,抵触英国之情绪而刻意为之,绝非其本意;张伯伦闻言,亦是哭笑不得。

  二、布勒上将兵败南非

  布勒上将率领的4个师于1899年11月1日在开普敦登陆时,南非英军野战军总司令乔治·怀特中将所率领的2.2万多人已被南非军分割包围;其中野战军副总司令威廉·西蒙斯中将在10月23日的塔拉纳山战役阵亡,令英军为之胆寒;

  布勒上将的4.7万援军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在12月11日的马格斯方丹战役中,英国陆军王牌第3高地旅几乎全军覆没,旅长安德鲁·沃科普少将阵亡;

  到了12月15日,布勒将军在图盖拉河大战溃败后,增援的英军已自身难保,在开普敦各地被围的英军更是岌岌可危;作为《每日邮报》战地记者的温斯顿·丘吉尔中尉亦在此役中于11月15日被俘,在战俘营被羁押1个月后,丘吉尔伺机逃脱,顿时被英国社会视为豪杰壮士一流人物。

  12月18日,索尔兹伯里首相宣布南非英军总司令布勒上将、野战军总司令怀特中将被解职;英国陆军总司令腓特烈·罗伯茨元帅出任南非英军总司令,驻苏丹总督赫伯特·基奇纳少将受任为参谋长;并宣布向南非增兵8万人(英国本土现役陆军已全数开往南非);他们于次年1月10日抵达开普敦;

  1900年1月,再宣布增兵10万人;已全部是预备役;

  (注:罗伯茨元帅的独子瑟斯顿·罗伯茨中尉在1899年12月17日的科伦索战役阵亡。)

  三、罗伯茨元帅攻陷两都

  罗伯茨元帅抵达开普敦时,南非共和国和橙色邦共动员兵力8.2万人,考虑到他们的总人口为47万,差不多两国所有适龄男性都已成为战士了;

  另外,欧洲国家共有6400多名志愿者前往南非,加入布尔军团:荷兰2千人、德国1550人、北欧1342人、法国400人、美国300人、意大利250人、奥匈225人、俄国、爱尔兰各200人。

  利用新到的18万援军,罗伯茨元帅于1900年2月14日发起全面反攻;

  在巨大的兵力优势下,英军于3月13日攻陷橙色自由邦首都布隆方丹;

  5月31日,英军攻占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

  6月5日,英军占领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

  8月26日,南非军失守临时首都贝根盖尔;

  四、克鲁格总统

  10月20日,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派4千吨穹甲舰海尔德兰号,将克鲁格总统接往欧洲;他在登舰离开南非时,痛哭失声;

  克鲁格离开后,副总统沙尔克·汉堡接任总统,他与橙色邦总统马丁努斯·斯蒂恩都留在南非继续战斗;

  克鲁格11月22日到达马赛港,受到马赛市民的狂热欢迎,有6万人前往码头一睹这位抗英英雄之风范;(47万人的国家敢于对英国宣战,法国岂不汗颜?)

  在巴黎,克鲁格总统要求法国总统艾米勒·卢贝特、总理皮埃尔·卢梭给予南非的抵抗实质性援助,法国领袖们表示克鲁格不妨先前往德国一行;

  12月1日,克鲁格在科隆会晤威廉二世,德国皇帝表示对南非甚是同情,但爱莫能助;

  对于德国的态度,克鲁格在其回忆录中称之为“背叛”;(注:保罗·克鲁格是德裔。)

  克鲁格先后在荷兰、法国、瑞士居住,1904年7月14日因肺炎病逝于瑞士,终年79岁;英国政府允许按照他的遗愿,归葬于南非比勒陀利亚,并按照国家元首礼遇予以国葬;

  五、第二海军法获得通过

  由于1900年1月英国海军在西非海岸强行扣押了3艘德国邮轮,理由是该3轮涉嫌向南非运输军火;以及英国南非战争、美菲战争、中国义和团运动,这四项原因合力导致提尔皮茨的「第二海军法」于1900年6月14日在德国国会以201:103获得通过;但国会要求将原案的新置10艘装甲巡洋舰减少为4艘,其它项目未变;

  这样,到1917年德国海军的实力将为:

  1、4支本土分舰队联合组成的公海舰队计有战列舰38艘、装甲巡洋舰11艘、穹甲舰28艘、鱼雷艇96艘;另有装甲海岸防御舰8艘;

  2、在青岛的远东舰队将有装甲巡洋舰3艘、穹甲舰10艘。

  这样,德国海军实力将刚好超过法国的65.25万吨,跃居世界第二;当然,这是在假设排名德国之前的法俄美三国海军都无增长的情况下;

  (注:1900年英国海军总吨位127万吨、俄国39.7万吨、美国33.3万吨、德国28.5万吨;按照英国的「1889双标海军法」,当下法俄两国总实力弱于英国,但德国若在未来超越法国,则德法总实力将超越英国。)

  对比日本的六六舰队计画,「第二海军法」中德国每年海军经费将是日本的近2倍,对比德日两国经济规模,「第二海军法」实际并不像史学界和英国史渲染得那么夸张和咄咄逼人;它并不是1900年立法,1901年就忽然出现70万吨战舰,而是要到1917年才能达成,这中间,区别很大;

  1900年6月12日,威廉二世批准提尔皮茨中将可使用「冯von」姓氏,提尔皮茨就此成为普鲁士贵族;

  1900年10月16日,81岁的霍恩洛厄首相请辞;国务卿冯·比洛伯爵升任德国首相;副国务卿冯·李希霍芬升任国务卿;

  注:照片为与英军作战的南非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