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7大典型「学生思维」,看看有没有你

  不要小看学生思维,其实人是很难摆脱原生家庭、童年情节和学生思维的,需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慢慢领悟,而造成我们处境的,往往就是我们身上的,学生思维。

  

  第一个学生思维是,“母校情节”

  学生时代,人在学校,主要任务是读书,

  学校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

  因此,学校化身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母校。它像你的母亲一样,培育着你。

  既然是培育,既然是母亲,那至少是不会害我的了——这是长期做学生以来,对身处环境的判断结论。

  由此引申出来的母校情节,使人即使工作后身处单位,也总有种莫名的信任和幻想,觉得单位应该是负责任的,是不会害人的。

  可惜,单位和公司都未必。

  虽然,本质上公司也不是故意要坑你,但在利益面前,在经济抉择面前,公司、领导、同事都很可能是会坑你的。

  所以,在职场中,像学生那么大大咧咧、那么毫无保留、那么没心没肺,是要吃苦头的。

  人们也是在头破血流之后,开始变得冷冰冰了,只能趋向于变为成熟的职业人,用丰富的经验和谨慎的态度来处事。

  第二个学生思维是,“不求回报”

  尽管读书是要交学费的,但学费是父母交的,学生本身不挣钱。

  因此,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经济关系,被淡化了。

  很少会有学生说,我是消费者、我是客户,学校是服务供应商,应该为我提供等值的服务。

  这样的观念是没有的。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过多的市场经济、价值交换等概念。

  所以,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这18年学习生涯,基本都是处于“价值交换感缺失”的状态。

  于是,这种不求回报的思维就被带到了职场。

  多做一点,应该的;别人的活儿给了自己,没事的;又繁又累的工作,不吃亏。

  于是,单位乐开了花。还是新人好啊~

  实际上,你和单位唯一的关系其实是经济关系,你和单位相处的逻辑其实是“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才是职场存在的唯一底层逻辑。

  ——我出多少力,你给多少钱;你不给钱,我就走人;我拿多了,你就开了我或者降薪。

  有人说,没办法的,如果拒绝了领导就会对付我。

  那么,那个没干活儿的老张,过去、现在和将来,被对付了吗?

  还不是学生思维好拿捏啊~

  第三个学生思维是,“未来可期”

  世事是很复杂的。

  工作貌似是等价交换,但实际确实会有很多的变种、很多的粉饰,有各式各样的饼。

  领导不会直来直去的,他很可能跟你说,你还是个新人,不要只关注眼前,要想自己的未来发展。我们薪水虽然低,但是前景非常广阔。

  领导也可能跟你说,你年纪还轻,不要只在乎收入,我们钱虽然少,但未来我们可能上市,到时就有干股和分红。

  领导还可能说,你的资历还浅,不要光叫苦叫累,吃苦耐劳也是种锻炼,是对能力的极大提升,后面我会想办法推荐提拔你的。

  总之,本就价值交换感缺失的学生思维,再经领导那么一忽悠,更是方向都没有了。

  正常所理解的等价交换,应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那种。

  但领导却要你赶紧交钱,至于货嘛,要么不给、要么先赊着,今后再说了。

  在这种局面下,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笔价值交换究竟还是不是等价的?

  这种赊账的操作将来能不能兑现?

  我还要不要傻呵呵地给他干?

  但是,如果是个学生的话,那他的思维就是“未来可期”的,所以,也很难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饼。

  他会认为,我是新人,多做点是应该的;

  我是新人,我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学习,上手担责;

  我是新人,不要计较眼前,我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而领导,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了。

  “如果人人都拥有这样的思维,那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所以,领导才要拼命找新人,新人就是领导的生命线。

  至于未来究竟可不可期,这个也只有老人们才能出来证明了~

  第四种学生思维是,“尽善尽美”

  很多人嘴上说要求不高,其实很难接受“残缺”的。

  一件事没干好,能不能当没事人?

  一件任务只干了一半,烂在手里了,能不能接受?

  一篇稿子写得很混乱,是不是交得出去?

  因为工作太多,事情无暇顾及了,能不能丢掉不管了?

  别看是个学生,责任心可是很重的,一直以来都是个好学生、乖乖女,摆烂摊子是无论如何也下不去手的。

  但实际上,工作中,很多事其实是工作量分配的问题。

  你来不及做,是因为你业务实在太多了。领导成功在你心里植入了“这是你的本职”这个概念。

  这时,假如你摆脱不了尽善尽美的思维,那么你就被彻底pua了。

  之所以会有尽善尽美的思维,是因为学生时代,学习的逻辑确实是追求完美的。

  如果不追求完美,稍微错几道题,你就进不了985,进不了211。

  所以,你只能尽善尽美。

  而且,学生时代你还没法儿“刷伎俩”,抄作业、抄答案,看似少做了,其实吃亏的是自己的成绩。

  所以,尽善尽美,成了我们的信仰。

  而职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领导巴不得你有一颗“尽善尽美”的心,然后告诉你,这是真理,你要不忘初心。

  于是,你就加班到死了。

  第五种学生思维是,“种瓜得瓜”

  这个和前几个思维很接近,也是从读书中沿袭而来的。

  因为读书这个东西,只要足够努力,确实是可以产出好成绩的。

  哪怕智商有一定差距,也可以用勤奋来弥补。

  注意,这个几乎也是我们学生时代的信仰。

  但一进单位、公司,变天了。

  谁跟你说加班就能提拔了?

  谁跟你说努力领导就欣赏你了?

  谁跟你说勤能补拙了?

  谁跟你说付出就有回报了?

  职场的产出逻辑和读书完全不一样,背景、关系、长相、谈吐、灵巧、机遇、运气、相性、环境。

  各种复杂的、难以理清的因素在左右着职场。

  回报是薛定谔的,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和努力有关,也许有和努力无关。

  我也说不清。

  但绝对不会是种瓜得瓜。

  至于是不是要种瓜?瓜该怎么种?怎么才能收获瓜?怎么才能不被别人摘瓜?这是远非学生思维能够涵盖的复杂问题。

  第六种学生思维,“证书思维”、或者叫“读书思维”

  学生时代过来的人,总觉得我要提升能力学习技能,只要去看书、考证就行了。

  其实,读书只能增强应试水平,考证只能证明你应过试,真正的职场完全不吃这一套。

  职场的学习是极为散装的实用性学习,讲得是纯结果导向。

  你看大多数人刚进单位还会装模做样的看业务书。但其实,真正获取技能,全是来自于询问同事、师傅指导、领导反馈、耳听目染,甚至是挫折、踩坑、教训。

  进了职场,就再也没有科班学习了,科班学习也没用。

  至于各种证书,也就是拿来充个门面,主要作用是证明自己有上进心,恰好有的单位喜欢这样的上进心而已。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考证是为了评职称,那也无可厚非。否则,千万不要浪费时间。职场人是成熟的人、务实的人,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才好,这个最后会说。

  最后一种学生思维,“他因导向”(为了其他目的才做某事)

  其实,学生读书,根本不是出于学习的本意。

  学习的本意是“学会”“学以致用”“因用而学”“学而有知”。

  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将来能考大学,能找到光鲜的工作,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所以,学生其实是没有自我的,这个也没办法,所有孩子都坐在一间教室里,这样的育人效率最高、最经济。

  大家只能读书、竞争,为了未来拼个你死我活。

  悲剧的是,这种思维也常常被带入职场。

  很多事,根本没想明白为什么要做,不断走向形式主义,为了做而做,为了职场而职场。

  人们总是在做着和学生时代一样的事,学习、其实不是为了学习。

  工作,也不是为了某种实务、某种创造、某种事业,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对个人来说,工作纯是为了换钱,越来越难以发掘其真意。

  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工作不是请客吃饭,能“等价交换”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还要什么真意。

  那么,退一步讲,咱们抛开工作,你这个人,能不能真一回?

  工作之外,你能不能真的为了自我而去做些什么?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社交等等。

  我们不要再“他因”,而要“归因”,回归自我、回归本我。

  去抛却所有的虚妄,向孩子那样欢乐执着的去做自我的事。真正从漫长的学生生涯中摆脱出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