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原标题: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c78c5edb582b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在后现代文化冲击下,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被解构,呈现出碎片化、非理性化发展倾向。日本建筑师槙文彦几年前曾对西方建筑现状有过这样的描绘:五十年前,大海上行驶着一艘现代主义大船,人们争先恐后想挤上去;现在,大船没有了,海上只留下许多漂浮物。在文化发展历史上,这样一种或分或合或独领风骚的现象实属正常,但是“漂浮”特别是“任性的漂浮”却不能说是健康发展的状态。当前西方建筑价值取向分裂的现象突出,特别是当后工业社会文明和消费文化相结合,西方建筑出现了一种以语言为哲学本体、脱离建筑基本原理、追求视觉刺激的极端形式主义倾向。正像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所说,西方开始进入“奇观的社会”,一个“外观”优于“存在”、“看起来”优于“是什么”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艺术家声称,“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只有作品形式能唤起人们的惊奇感,艺术才有生命力”,甚至认为“破坏性即创造性、现代性”。以此类哲学和美学观点来观察,某些西方当代艺术、先锋派建筑师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了。

  从目前西方建筑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当代建筑绝非铁板一块,虽然有些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原理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开拓,但是总体来看,建筑思潮碎片化、价值取向混乱现象十分突出,不少建筑学者都在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治疗这一痼疾的良方。因此,我们借鉴西方建筑,必须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随波逐流甚至把人家的“漂浮”作为自己的方向,实不可取。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继承传统,历来也是建筑师挥之不去的困扰。当前,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这种困扰似乎又转化为设计方案能否通过、能否拿到项目的“压力”。于是,坡屋顶、马头墙以及种种“中国元素”再次被搬了出来并加以改装,冠之以“新中式”“中国风”标签,以应对决策者或开发商。现实中,这一招往往还很有效。看到这种在历史上已经重复多次的现象,我不禁感叹:多少年来,为什么我们一讲传统就会陷入“坡屋顶”“马头墙”等形式语言的泥潭不能自拔?难道传统仅仅体现在“形式语言”上吗?

  比较中西文化,我发现两种文化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大有不同。如果说西方当代建筑以“语言”为本体、特别看重形式表现的话,老庄哲学的“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则几乎否定形式语言的存在,之后“言以表意”“形以寄理”以及“以形写神”等等论述,则清晰地说明语言、形式乃是传神表意的手段,“意”“理”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语言、形式既是手段,那么选择必然有多种可能。随着材料和工程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改变,建筑语言必然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不同建筑师在不同项目中设计创意不同,形式语言变化更会有无穷可能性。如果不了解这点,总是在“坡屋顶”“马头墙”上做文章,不仅会束缚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而且会造成新一轮“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传统的片面理解,将妨碍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跳脱语言、形式层面重新解读传统,从坡屋顶、马头墙以及唐服祭孔、读《弟子规》等“有形”的元素中跳脱出来,对传统文化中“无形”的“大美”,即中国文化精神给以更多关注。我们能否以“抽象继承”方式借鉴传统,同时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转换创新,形成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哲学和美学理念?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年,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相对西方以分析为基础、以“语言”为本体的哲学认知,我一直试着建构以“语言”为手段、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建筑创作认识论、方法论和审美理想。

  我们不能再拾人牙慧、跟着别人“漂浮”了,同时,也不能总是“回头看”。我们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体系。对建筑创作而言,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态度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在对话和传承基础上,通过比较、转换、创新,建构有特色的、能够推动中国以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

  (摘编自程泰宁《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从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谈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西方建筑过于看重形式,追求视觉奇观,这与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哲学和美学观点有关。

  B.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并影响建筑师的创意,从而促进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

  C.坡屋顶、马头墙这些有形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束缚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妨碍了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D.中国建筑创作既不能拾取西方碎片化的建筑语言,也不能从自身传统汲取养分,而应走出独立自主的新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棋文彦对西方建筑现状的描绘,意在指出此种现象在文化发展历史中实属正常。

  B.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论证了以“意”“理”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C.文章重点论述了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如何借鉴西方建筑”和“如何继承中国传统”两大问题。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念,关键在于秉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体系。

  3.下列建筑案例,不符合文章推崇的“中国特色建筑理念”的一项是(3分)

  A.某宾馆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理念来分解单元间,在现代化的塔楼建筑之间留出空间供旅客欣赏雨中山色,体验传统水墨画的韵致。

  B.某美术馆大量使用钢、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造型极具雕塑感,设计灵感取自其所处的江南丘陵,并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精神。

  C.某酒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一个碧水和群峰环绕的湖心岛上,为了让人不出国就能体验欧洲风情,建筑造型完全模仿了著名的德国天鹅堡。

  D.某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扩建新馆时,没有沿用老馆的建筑样式,而是遵行现代博物馆建造理念,力图在气质、韵味上与老馆的造型形成呼应。

  4.文中加点的两处“漂浮”,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右图是一处采用彩塑的“福禄寿”三星像来装饰外形的酒店,自建成以来即引来诸多争议,被评为中国十大丑陋建筑之一。“福禄寿”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爵禄、长寿。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该建筑设计的评价。(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跳马

  路内

  队伍的大队长原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原是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前不久收留的一个小孩,十三岁。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去见抗日救亡队的徐主任,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徐主任说,孙庆荣素与大队长有仇隙,如今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提议队伍撤出上海。两个队长连夜召集人马,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带队往西走了。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说,副队长留我下来做你警卫员。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 小孩的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 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的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开运动会也是跟日本人拼刺刀罢了。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 让你学会做人, 亡国奴才 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小孩说,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 他是体育教员。

  走了半日,来到平日练兵的林子。福元抱枪钻进窝棚,想眯一觉。小孩站在林间空地上,渐感无聊,看着大队长亲手测量制作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用的木箱。日本人来了几次后,队伍化整为零,练兵场便也荒废了。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兴奋,这时听到有布谷鸟叫。小孩知道是暗号,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福元也醒了。芳蕙带来一个情报:孙庆荣带了兵往镇上去了。

  福元听了将长枪一背,说我得回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把他背出来也行。你俩去找副队长,我们的人都在芳蕙家王桥村的祠堂,告诉他赶紧带救兵过来。说罢就跑。

  小孩和芳蕙出了树林向西走。路越来越窄,远远看见一座小石桥。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背后的箩筐,说,躲到桥底下啦。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

  等了好一会儿,见两架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像两只大鸟。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芳蕙说,你害怕了。小孩没说话,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方才镇定下来。

  小孩光着脚,跑到河边,蹲下喝了两口水,洗了洗脸。芳蕙也想喝水,小孩却说,你要记得,不喝生水。他站起身,看了看远处,飞机已不见踪影,这才说,孙庆荣投敌,我们的人马在镇上待不住了,要往西撤,什么时候回来只有天晓得,你在这里不要说认识我们,这是我要交代你的第三件事。小孩说完上桥,走出几步回头去看,芳蕙捂住了脸,站在桥上不动。

  我想跟你们走但我阿爸不答应,他说你们迟早都会死光。 芳蕙哭道。阿毛哥你不要去跟日本人拼刺刀。

  司令说过,等到要拼刺刀的时候,哪有什么你情我愿的, 是个活人就要上去。小孩说。

  黄昏,终于来到王桥村祠堂。小孩跑进去,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说,快去找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

  小孩觉得很累,芳蕙不知道去了哪里。小孩坐在地上,背靠墙壁,双手抱腿,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进来,抬头看是芳蕙,她端着一碗米粥。

  这碗粥怕是你的晚饭吧,我吃了,你吃啥?芳蕙说,我已经吃过了,你吃饱了去我家睡一觉。小孩说,军令如山,我得在这里等副司令。芳蕙忽然又跑了出去,片刻后回来,手里摇着一把蒲扇。芳蕙说,我帮你赶蚊子。小孩说,你对我的好,我决计不会忘的。芳蕙说,你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小孩让芳蕙坐到身边来。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我爷娘带着我和阿妹逃难。大路上全是人,拖儿带女,大包小包。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一枪打死一个,有时一枪打死两个。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喊我快点跑过去。飞机往他们头上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起了大火。我又被震飞到了水沟里。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梦见大队长带着自己练跳马,福元与兄弟们围观,皆尽扛着长枪短炮,歪把子机枪三挺,刺刀明晃晃。小孩沿着跑道奔跑,那木箱却越来越远。小孩转头去看大队长,已经变成一个体育教员,穿运动背心,脖子上挂着铜哨,四面全是哨声,催促他往前跑。小孩醒了过来,睁眼看外面天色已黑,月光笼罩田野,芳蕙仍在身边扇着蒲扇,间或扑打着他的脸和腿。

  小孩又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一阵讲话声惊醒,眼睛却睁不开。那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是福元,说,大队长已经牺牲了。怎么牺牲的?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小孩心想,肯定是在做梦。努力睁开眼,见祠堂外面点着几束火把,副队长带了七八个人站在空地上,福元蹲着。小孩爬了起来,向祠堂外面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选自《小说界》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庆荣公开投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副队长的带队撤离以及大队长的牺牲,都与之有直接的关系。

  B.对运动会的不同看法,折射出小孩拥有强烈的民族恩怨意识,而大队长则能看到更为深刻的民族尊严问题。

  C.在桥下躲避日本人飞机时,小孩发抖、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表现了小孩相对芳蕙而言的软弱与畏惧。

  D.面对芳蕙不要和日本人拼刺刀的请求,小孩以司令的话作答,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孩向芳蕙讲述了父母和妹妹遇难的经过,解释了不让她进树林躲飞机的原因,这一部分在小说中是倒叙。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以小孩和芳蕙的报信过程为暗线,福元营救大队长为明线,双线交汇于祠堂外的一幕。

  C.小说叙述张弛有度,既有大队长命悬一线、小孩冒险报信的紧张感,又有小孩与芳蕙真挚友情的柔和舒缓。

  D.小说不直接描写战争场景,语言清新淡远,故事给人以对未来的信心感,这与孙犁《荷花淀》有相通之处。

  8.小说为什么反复强调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请简要分析。(6分)

  9.评论家何平说: “逃亡途中小孩腾身一跃的起跳和完成,放在小说设定的历史时间内,寓现实的沉痛和想象的飞动。”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温疫论》叙言

  张以增

  上古论病,有风寒湿暑之名,乃有非风寒湿暑,感两间之杂气而得病者,此名疫也。然自来名医辈出,鲜不以为闲病而忽之。具区吴又可先生,原本儒术深求乎天人性命之故而因肆力于医于方书无所不窥。既学之有年而出行之也,又济以诚心恻怛。适当明季,疫气盛行。所见之证,皆不合故方,于是益殚精毕虑,心参造化,体验人情,变化神明,独得其妙,著为是论,颜曰《温疫》。崇祯壬午刊刻行世,其版寻为兵火所焚。即有遗书数帙,复为人庋而不观,深可痛惜。

  余近岁以先君子抱疴,时求治于四方国手,因购此书,而都无有藏者。一日偶过朱震谷表侄案头,获睹是本,授而读之。其洞达病情及疏利肠胃等论,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因起而谓震谷曰:如先生者,实可活人矣。昔家长沙公为外感风寒而作《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条分缕晰,允推后世之师。今先生因内触邪气而著《温疫论》,于中立九传之法,又补前人所未逮。盖伤寒之与温疫,证相似而实不同。世医不辨病之为外感为内触,遇疫证,群目为伤寒,其有不杀人也者几希。嗟夫!正伤寒有几哉?大抵皆温疫耳。

  今岁甲戌,时证流行。或家一二人,或家数人,甚至阖门传染。及一一询其病原,总不出先生论中所云,依方投之而即愈。夫乃益知先生之论为不刊,而此书之不可以不广布也已。爰亟付之枣梨,俾与长沙一编,双峙并行,庶几不负先生救世之苦心云。但余于医书亦无师授,间从读礼之暇,翻阅此论,其中稍稍有得者,不揣鄙陋,妄加点抹,未知不轩渠于当世之彗眼否也。

  时甲戌秋杪,嘉善后学棘人张以增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原A本B儒C术D深E求F乎G天H人I性J命K之L故M而N因O肆P力Q于R医S于T方U书V无W所X不Y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手,中某项技艺最为出众的人,文中用来指名医。ImageImage

  B.不刊,即不刊之论,指观点不正确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价值。

  C.枣梨,指雕版印刷,旧时多用枣木或梨木雕刻书版,故称。

  D.秋杪,指暮秋,杪是树枝的细梢,表示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并非由风寒或湿热所引发,而是感染天地间杂气的疫病,古代的名医大多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治疗经验。

  B.吴又可广泛涉猎医书,在疫病流行之际亲自实践验证,尽心竭力,参悟造化与人情,写成了有独到见解的《温疫论》。

  C.伤寒和温疫这两种病的症状相似,世间的医生往往不能辨别病因,把温疫误诊为伤寒来治疗,张以增对此深感痛惜。

  D.作者虽然没有行医的经验,但凭着一颗儒家济世救人的恻隐之心,对《温疫论》加以删改和评点,并将它重新刊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洞达病情及疏利肠胃等论,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

  (2)俾与长沙一编,双峙并行,庶几不负先生救世之苦心云。

  14.请简要概括作者重刊《温疫论》的主要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直陈其事,语极平易却至为沉痛,揭示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B.“岁暮锄犁傍空室”,描写农事暂歇,老农享受一年中难得的清闲时光。

  C.“呼儿登山”暗示老农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野果。

  D.这首悯农诗情感倾向鲜明,充分体现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

  16.本诗的前三联写 “野老”, 尾联转写“贾客”,似与山野老农全不相干,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 , ”两句,表明自己为了心中所向往的美德,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2)《过秦论》中用“_ ,_ ”两句,表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对外的声威和对内的威慑。

  (3)杜甫《蜀相》中“_ ,_ ”一联,借景物描写来传达寂寞怅惘之情,对仗工整,意蕴深长。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_ ,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连接方式正发生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社交终端从事交流、消费、教育等活动,即终端化生存。终端化生存给主动选择它的人或被它裹挟的人造成“信息茧房”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算法个性化推荐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各种智能运用深谙人的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用户偏好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优先呈现与用户需求契合的信息,而异质信息则被隔绝。同时,用户更容易获得多样的急需答案,但事实上并非正确的答案,陷入认知闭合需求。

  个体在两者的诱导下,认为自己一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就具有某种普遍性和全面性,当这种_的错觉与个人潜在的价值信念结合,会加速偏见的形成,使认知固化。如果长期沉浸在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导的“信息茧房”中,不仅会作茧自缚,而且可能成为对环境失去辨别力和判断力的 ,成为困在自己狭隘认知里的“囚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囚徒”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0.请以“不容忽视的是”为开头,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根据文段内容,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内容。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2题。

  航天员进入太空后, ①,最主要的变化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航天员永远生活在太空中,这种适应性变化不是什么问题。 ② ,如果不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变化,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就不能再适应地面上的重力环境。在轨锻炼就是帮助航天员减少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的不可或缺的方法。航天员在轨锻炼使用的典型器械有:自行车功量计、隔振跑台、拉力器、企鹅服和下体负压筒等。自行车功量计用于失重环境下提高航天员的有氧运动能力,锻炼其下肢肌肉。③ 。“太空跑步机”配有弹性束缚带,将航天员“压”在跑步机上,否则航天员跑不起来。另外,“太空跑步机”必须采取隔振措施,以防止航天员的锻炼影响航天器上的其他设备和科学实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宫空间站组合体顺利交会对接。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中国航天员“太空出差”成为常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从构想成为现实。一个又一个航天记录被刷新,一个又一个关键任务被突破,见证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圆梦,是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奋斗,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印刻着中华儿女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凝聚了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蕴藏了航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码。

  校团委举行“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

  1.A(3分)(A项见第1段;B项,由第5段“随着材料和工程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改变,建筑语言必然会发生变化”,可见“审美观念的变化”是“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的条件,不是结果;C项,“坡屋顶”“马头墙”这些有形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客观存在,它们对“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能否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建筑设计师对它们的认识和态度;D项,本文作者反对一讲传统就陷入“坡屋顶”“马头墙”等形式语言的泥潭不能自拔,提倡以“抽象继承”方式借鉴传统,所以“不能从自身传统汲取养分”错)

  2.C(3分)(A项,引用槙文彦的描绘是为了证明西方建筑“呈现出碎片化、非理性化发展倾向”;B项,比较中西文化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是为了说明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不是为了比较两者的优劣;D项,文章最后两段作为本文的总结,是对本文论述的两大问题的回答,即借鉴西方建筑时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弘扬传统,要跳脱语言、形式层面,关注中国文化精神,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转换创新)

  3.C(3分)

  4.第一处“漂浮”是指西方建筑在现代主义消退后呈现出的价值取向混乱、建筑思潮碎片化的发展状态。(2分)第二处“漂浮”主要是指中国建筑设计盲目追随西方、迷失发展方向的错误倾向。(2分)

  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从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或理念、设计语言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等维度来对该设计进行评价;观点明确,有比较鲜明的倾向,能言之成理即可,每点3分。

  答案示例:大楼将传统文化中的“福禄寿”三星形象转化为建筑形式,表现出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对人生幸福的普遍期盼,但过于世俗化(庸俗)。(3分)

  大楼将“福禄寿”三星形象转化为建筑形式,建筑语言直白显豁,在语言、形式层面体现对传统的继承,但未能捕捉传统文化深邃的意境、无形的大美。(3分)

  大楼的外观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显得新奇怪诞,迥异于人们通常对建筑的审美体验,审美品位不高雅(没有美感)。(3分)

  (二)

  6.C(3分)(小孩之所以面对日本人的飞机有此表现主要是因为想起了父母和妹妹被日本人飞机炸死的一幕,并非出于他的软弱和畏惧)

  7.C(3分)(A项小孩的讲述属于插叙:B项中对明暗线解释错误;D项,小说的语言质朴平实,并非清新淡远,且故事以大队长的牺牲作结,给人以悲壮感而非信心感)

  8.①与小说中训练队员们跳马等情节相呼应,使情节更合理;②表明大队长战前的职业,体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表达对战争的控诉:

  ③体育教员的职业代表着安定而有尊严的生活,大队长放弃稳定的生活加入抗日队伍,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反抗侵略的精神;④大队长对体育的认识,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和民族尊严的希冀。(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9.①跳马情节发生在逃亡途中,其时日本侵略日益加剧,抗日力量面对着严峻考验;②小孩跳马的成功,是生命的成长,也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③小说通过跳马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创伤,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灵动巧妙。(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

  10.D M S(3分)

  11.B(3分)(刊:削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就削去重写。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2.D(3分)(“及一一询其病原,总不出先生论中所云,依方投之而即愈”,表明作者不是完全没有行医经验;作者翻阅《温疫论》,“其中稍稍有得者,不揣鄙陋,妄加点抹”,“点抹”指评点、评论,谈不上是“删改”)

  13.(1)(这本书中)对病情的了解和疏通肠胃等论述(十分精到),即使是圣人重生,也不能改变这些论述(的正确性)。(4分)

  (2)使(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两部巨著能一同行用于世,这样大概才能不辜负吴又可先生救济世人的苦心吧。(4分)

  14.《温疫论》提出的辨症和施治之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的初版大多毁于战火。(3分)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探究病因,有风寒和湿热的分别,又有不属于风寒湿热,感染了天地之间的杂气而得的病,被称为疫。然而自古以来相继出现的名医们,很少有人不把(这种疫病)当做闲病来看待而轻忽它。出生在太湖地区的吴又可先生,以儒家学说为根本(本源),深入探索天人性命(发生变化)的原因,因此而在医学上倾尽全力,对医书无所不读。学习了多年之后,又踏出家门去实行运用,再加上他抱有真诚和恻隐之心。正当明末疫气广泛流行之际,(吴又可)见到的病情症状,过去的药方都不能用来对症下药,于是他更加尽心竭力,用心琢磨自然,感受人世的情况,变化他的聪明才智,对疫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有了独到的发现,写成了这本书,题名为《温疫》。崇祯壬午年间刻版发行问世,(不久)它的雕版就被兵灾所毁,即使有几本流传下来的书,又被人收藏,世间无法看到,实在是令人痛心惋惜的事。

  我近几年因为先父抱病在身,时常向各地的名医寻求治疗,于是想要购买这本书,但(名医们)没有人收藏的。有一天,我偶然经过表侄朱震谷的书桌前,看到了这本书,就让他把书给我看。这本书中对于病情的了解和分析以及疏通肠胃等论述(十分精到),即使是圣人重生,也不能改变这些论述的正确性。于是我站起身对朱震谷说:“像吴又可先生这样的人,真的是可以救活人命的。”过去我们张氏的张长沙公(张仲景)为外感风寒的病症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中包括了三百九十七条规律,一百一十三种药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被推崇为后世之师。现在昊又可先生依据内触邪气之学而写下了《温疫论》,在书中创立了九传之法,又补充了前人没有涉及的地方。本来伤寒和温疫,这两种病的症状相似但实质不同。世间的医生不能辨别病因是”外来刺激还是内在触发,遇到温疫的症状,都视作伤寒(来治疗),他们中有几个人没有害死过人呢?哎!真正的伤寒有几例呢?大概都是温疫吧。

  今年是甲戌年,时疫流行,有的家庭一两人得病,有的家庭几人得病,甚至有的全家都被传染。等到我一个一个询问他们的病因,都没有超出吴又可先生的论述,我根据药方为他们抓药服用,他们立马痊愈了。我这才更加知道先生的论述是不刊之论,这本书不可以不广泛地传播。于是我急迫地想将《温疫论》印刷出版,使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两部巨著能一同行用于世,这样大概才能不辜负吴又可先生救济世人的苦心吧。只是我在医书方面也没有接受过师傅教授,间或在阅读儒学之书的闲暇,翻阅这本书,在这过程中稍微有一些想法,没有考虑自己的浅陋,就胡乱地加以评点,不知道会不会被当世的有识之士所嘲笑。

  正值甲戌年暮秋,嘉善后学棘人(居父母丧时,自称“林人”)张以增写。

  (二)

  15.B(3分)(“享受清闲时光”错。锄犁有闲但人不得闲,要登山采橡果果腹:“傍空室”也写出辛劳半年却家徒四壁的状况)

  16.贾客“船中养犬长食肉”的极度奢靡,与老农家老小登山攀摘野果的极度贫困,构成鲜明对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只摆事实,不加议论抒情,含蓄而发人深省。(6分,每点2分)

  (三)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6分,每句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先入为主 井底之蛙(3分,每空格1分)

  19.C(3分)(“囚徒”所加的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与C项相同;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直接引用,D项表示讽刺和否定)

  20.答案示例:不容忽视的是,无论对主动选择的人,还是对被它裹挟的人,终端化生存造成“信息茧房”已然成为一个现实。(3分)

  21.①网络服务提供者

  ②认知闭合需求(个性化信息需求)

  ③信息茧房(认知固化)

  (3分,每空格1分)

  22.①身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②问题是航天员最终要返回地球生活

  ③隔振跑台类似于地面的跑步机

  (6分,每句2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