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北大硕士王青松,携妻隐居深山11年,花光350万积蓄后怎样?

  看多了北大学生毕业卖猪肉等新闻对相关的“高等学府学子改行做生意”之类的事件已然习惯,觉得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毕竟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中,一切皆有可能。

  诸如此类的事情早在2000年就发生过,当时北大硕士王青松在攒够了350万之后就和妻子隐居到了深山老林。

  

  不过彼时非今日,他们那“超脱世俗”的行为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有表示理解之人但更多的是质疑声。

  

  诚然,350万在如今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已非天文数字,可在千禧年之际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啊!

  甚至这夫妇二人不工作都可以守着它过日子了,当然前提得是他们有合理的消费计划而不是大肆挥霍。

  王青松夫妇又是怎样来安排这笔钱的呢?他们是否还沉浸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中不可自拔?

  

  我们不妨追溯过往,瞧瞧他们何时生出这远离尘世的念头的......

  “不愧是王大师啊,这教的气功就是厉害,现在我身体是倍儿棒呢!”一群北大学生围坐在一起窃窃私语着,听着他们讨论的张梅愈发期待起来,因为她也是报名北大这个养生培训班的学员。

  彼时彼刻,学识渊博的王青松正在讲台上授课,全然没有注意到台下张梅投来的爱慕眼神。

  这是1985年“气功养生”热正流行的时候,由于王青松从小有点武功底子,又是北大知名教师,所以当他决定在北大开办养生培训班时,不少学生慕名而来。这之中也包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时任北大英语系教师的张梅。

  

  王青松结束了一堂课后,众学员纷纷离去,唯独张梅依旧坐在座位上。

  “同学,你还不走吗?”王青松以为她是北大的学生,看着尚沉浸于养生知识中的张梅轻轻问道。张梅猛然自走神中清醒,她朝王青松微微一笑,回道:“我不是学生了,是北大英语系的老师。太喜欢您的课了,以致于都忘了回去。”

  王青松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了,张梅趁机打破尴尬,问他:“我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现在可以问您吗?”

  随着一句“当然可以”,两人自此越走越近且萌生出浓烈的爱意,不久后便成了一对人人艳羡的情侣——男方通过养生课赚得盆满钵满,女方亦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一起当真是天作之合。

  

  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小王青松12岁的张梅最终成了其妻。

  当时的王青松可以说是人生赢家,既有钱还抱得了美人归。但是随着气功养生热潮的退去,他们情场得意职场却失意起来,王青松无法再靠名气招揽学员,收入大幅度下降,这一度让他很焦虑。

  不过自己毕竟是北大硕士,还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故而王青松为提升自己就报考了哲学系博士,尽管最后他的总分成绩为第一名,但奇怪的是没有导师肯录取他;尔后他又去报考法律系博士,然最终结果如出一辙。

  “我就不信了,我一学霸竟然这么不招人喜欢?”不甘心的王青松遂再次报考教授汤一介的博士研究生且每门课都考了个第一名,可最后竟然没有通过面试!

  

  这令自小在学习上顺风顺水的王青松大受打击,而纵观他幼年时的经历我们似乎明白了为何后期的王青松执意要搬去深山老林了,因为他的学习之路实在太过顺畅了,以致于受到相关方面的打击后极度怀疑起人生来。

  

  河南洛阳是王青松的家乡,虽然生于农民家庭的他生活条件不佳,但王青松却从来不是个“混吃等死”之人,他也深刻明白唯有读书才有出路,才能改变家贫境况的道理,因此求学期间的他很是用功刻苦。

  彼时的老天似乎也在帮他一把,给了王青松非凡的学习能力,使得他门门功课优秀,次次考试名列前茅,甚至在高一的时候就把接下来两年的课程给学会了。

  

  然而眼瞅着大学近在咫尺,却因所处年代的问题,他的高考之路终是受到了阻碍而无缘深造。

  高三毕业后的王青松只得成为一名“打工人”,然而彼时的高中学历很吃香,受河南信阳地委要局的邀请,他成为了里面的工作人员。

  如果按照既定步骤发展下去,呆在号称“铁饭碗”的体制内工作,凭借王青松的聪慧头脑,也定是有一番前途的。

  可王青松偏偏是一个愿意折腾的人,这一点从他日后的人生抉择中就可端倪出来。1977年国家高考的恢复让他瞧见了希望的曙光,他放弃了“铁饭碗”而忙不迭地去参加高考并如愿考到了北京大学。

  而在大学期间的他也很努力地不断提升自我,又考取了北大法律系的硕士,成功留校任教的他自此成了一名受人敬仰的北大人民教师。

  

  事已至此,一般人估计会满足于当下成就而安心地教书了,毕竟高等学府教师的工资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可志得意满的王青松非“一般人”,他愿意在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上一股脑儿地投入付出,宛如他当初学习功课、开办养生班一样,认为均是轻而易举能达成之事。

  只是考博的惨痛经历、气功班生意的遇冷让很少身处逆境的他领会到了什么叫做“坎坷”。祸不单行,当时的张梅也遭遇上了事业瓶颈期——评教师职称有5年之久,却依然未被评上。

  后来令二者萌生退意归隐田园的契机是什么呢?那便是移居到张梅父亲老家那里生活开始......

  这个地方位于北京与河北的交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显得很是宁静安逸。为事业所累的王青松夫妇在这处村庄里租了十几亩田地,时不时种些蔬菜水果的,倒也轻松许多。

  

  然而他们总得赚钱养家,所以经常坐5个小时的公交去北大教学,这种通勤生活长久下来弄得人很是疲惫,王青松终于无法忍受了,他问妻子:“要不咱们退隐山林吧,真的受够了那样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

  本就事业不顺的妻子听了这番建议后,与之一拍即合,比起利欲熏心的城市,他们此刻更向往纯粹简单的田园生活。

  说干就干,两人先后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带着这些年共同积攒的350多万前往大山深处......

  

  对于王青松和张梅的“疯狂举动”,双方父母肯定是持反对意见的,在他们眼里,这放弃高校教师安稳生活的行为简直离经叛道!可最终还是拗不过二人,也就任由他们而去。

  

  “哎,最近咋不见你女儿呢?”每逢村民这样问张梅父亲,后者只能回一句“她和我女婿出国去了”,若说出实情,那闲言碎语可是会铺天盖地袭来。

  包括张梅父亲在内的许多人都认可人是“群居动物”的事实,倘若其中出现背离“集团”擅自行动者,那人就是“叛逆”。

  可对像王青松和张梅这样渴求自由的人来说,他们只不过是遵从内心而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话说来到深山的王青松也没有闲着,他瞧着一望无垠的荒地,心中有了自我打算——以20万元的价格承包下此处2500亩荒地,在这里开荒耕地,建立属于他和张梅的“世外桃源”。

  他们先是在荒地盖了居住和看守的简陋小屋,尔后开垦出40亩地用来种植诸如白菜、小米、土豆等粮食;附近更是栽上了桃树、杏树等来增加活力生机;当然,他们还养了一些牛、羊、骡子等用以施肥......

  

  平时夫妇二人就吃些新鲜的蔬菜或是羊肉、野鸡肉等来充饥,王青松还兴奋地说这是一个纯天然的生态链系统,若发展好了也是能建立起生意产业链的。

  “的确是这样,眼下咱们是生活在了纯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中,可比活在人情世故复杂的社会中好多了。”张梅附和着丈夫说,显然她很满意当下的活法,甚至不愿跟着丈夫出门去买东西,宁愿躲在小房子里安静地等待王青松归来。

  尽管静谧的深山给人与世无争之感,但随着王青松和张梅居住得越久,越能使人感觉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在退步,虽然这种能力并非他们所渴求的,然而食五谷杂粮的人不可能一点儿也不和外界作交流的。

  随着隐居深山第四年即2004年,他们的儿子王小宁的出生,一种由世俗社会带来的焦虑感渐渐包裹着二人。

  

  因为不想和外界有过多的联系,张梅生王小宁的时候都没去医院而是由王青松来接生的。有很多媒体得知此事后都想进山对他们进行深度采访,可王青松他们觉得若是自己想博得大众眼球就不会认认真真做着他的“绿色耕种事业”了,故而他们多次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也是因为如此,社会对于王青松和张敏的田园生活了解甚少,最后还是因为两人主动走出大山才使大众明白他们何故如此......

  

  虽然孩子王小宁远离了城市,但王青松夫妻二人并未让他“野蛮生长”,而是凭借着两人积累下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教导他:张梅每日上午给儿子上语文、数学、英语三节主课,下午就任由儿子放羊玩耍。因为从小在田间打滚撒欢,王小宁的身体素质很棒。

  

  瞧着奔跑在辽阔土地上快乐的儿子,夫妻很欣慰,他们觉得这样养育孩子的方式才是最自然和谐的,直到一种现象的出现,他们方思索起“如此做到底适不适合孩子的成长”这类问题。

  “妈妈,那人是谁?”一日,有位朋友特地前来拜访王青松夫妇,小宁第一次见到陌生人,害羞地躲在妈妈身后不敢靠近,这使王梅有种“儿子未曾见世面”之感,她于是把身后的王小宁拉出来并介绍了那位叔叔。

  随着朋友与之主动攀谈和做游戏,王小宁渐渐打开了心扉,在看到朋友手里拿着一个黑乎乎硬硬的东西后,就好奇地问:“叔叔,你拿的是什么呀?”“这个啊,叫做摄像机......”

  这番对话瞬间让王青松和张梅心里不是滋味,瞧着孩子兴奋的模样,他们头一次认真思考起来:我们剥夺了他探索外界的权利吗?是不是不该捆绑着小宁呢?我们两人吃些苦无所谓,可他有权迷恋那个多姿的世界啊!

  

  觉得儿子不应该在深山孤独终老的夫妻最终决定为了他,暂时先搬到城市生活。其实除了这个原因外,王青松和张梅带去的350万也所剩无几了,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谋生事宜。

  在深山呆了整整11年的他们,终在2011年携子重回社会,而长久的与世隔绝让他们对外边的日新月异有所不适应。不过王青松和张梅还是坚信自己种植的那些纯天然绿色食品可以有畅销的渠道,自己也打算将经历编纂成书出版。

  此后他们便淡出了公众视线,直到多年后人们通过网络得知,由于记者断章取义来报道王青松抨击北大的事,连累儿子王小宁无法顺利入学北大附小......

  闻之令人不免唏嘘,曾经优秀的北大人才的后代,竟被后者拒之门外。

  

  纵观王青松和张梅的隐居深山行为,不能单纯地来定论其是好是坏,因为“一种米养百样人”,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内心的活法,或有超脱世俗的淡然心境,或有留恋世间的感性情愫,你无法妄下结论判断这类观点合适与否。

  王青松可能做了许多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至少他替大部分人实现了归隐田园的美梦,至于这个梦做得是否如自己所料,也全凭自己的想法看之。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历史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这种群居性生物较之自然界其他物种,更能感受到孤独,而社交是人类排解孤独的一种有效方式。不过,人们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有权选择过着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