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 寻访咸宁好老师系列【第三期】听他们说:致敬平凡人心中的好老师

  (来源:咸宁市教育局)

  原标题: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 寻访咸宁好老师系列【第三期】听他们说:致敬平凡人心中的好老师

  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

  寻访咸宁好老师系列

  听他们说:致敬平凡人心中的好老师

  (第三期)

  一个好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启迪者。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平凡人心中的,开朗、友善、宽容而严肃的引路人。他们富有责任感,总是尽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还给予学生无限的信任和关怀。致敬所有爱心、努力和奉献的好老师。

  1.既是老师,又是妈妈

  讲述人:

  邓超,40岁,咸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4)班,陶君茹,15岁

  二十年来,我走访无数山村,深入每个贫困山区学校,已不记得有多少位这样勤勤恳恳的老师。然而有一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她就是咸安区桂花镇盘源教学点教师朱白玉。给我最深的感受,他既是老师,又是妈妈。采访中,朱老师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对孩子负责。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

  山村里有许多特殊家庭、特殊孩子,有的母亲聋哑,有的父母离异,有的亲人瘫痪。学生戴清卓母亲瘫痪,家里没人照顾。对这样的孩子,朱老师既是老师,又当妈妈、保姆。每天,除了上课,还要为寄宿的学生做午餐。为了保证营养,她每天变着花样做菜,每周最少给孩子们做一次红烧肉。

  有孩子说:“老师准备的午饭比家里的晚餐还要好吃!”

  每逢周末,朱老师还会到山上砍一些柴,备着在雪雨天气给孩子们烘干打湿的鞋裤。天冷给孩子加衣,下雪带学生烤火,下大雨背学生过河,学生病了就往医院送,碰上阴雨天、路滑鞋湿,她就轮流接送学生排队如厕,防止学生掉进农民的粪池。有些特困生没有本子和笔,朱老师就自己掏钱给学生买;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她就从亲朋好友和自己家里挑些像样的衣服送给他们。

  每年入冬前,她都会早早买好钉子和桐油布,一起把破旧的窗户钉个严严实实,生怕学生冻着,让学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节假日,就给住校的留守儿童或单亲孩子剪头发、除头虱。村里有个患癫痫病的孩子,朱老师总是让他坐在教室的最前面,这样一旦孩子发病,能及时发现,以便采取急救措施。

  40多岁的朱白玉已青春不再,这朵历经风雨的玉兰花,扎根泥土,大山深处依旧芬芳。

  2.一记温柔的耳光

  讲述人:

  万朗,48岁,科控环保材料(韶关)有限公司,职 员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4)班,万子乐,15岁

  27年前,我刚刚进入大学一年级,我的化学老师是一位有点白发的女老师。年纪有点大,眼睛大大的,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是一位很善良的老师——罗晚兰。

  那是一次上化学实验课——关于氢弹的实验。因为刚刚进入大学,整个实验环境与高中不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平台和齐全的实验器具。那时候我也是一个热心肠。再加上刚刚进入大学,心情也有些放纵,纪律观念不强。当罗老师来到我们实验室后,与我们讲解好实验内容后,有个同学向我在借一个玻璃仪器,低头与我在交谈。罗老师看到后,慢慢走到我的面前,轻轻给我一记耳光,并大声喝斥我:上课要用点心,做实验是很严谨的事情,怎么能嘻嘻哈哈。

  一记耳光有点火辣辣,把我惊呆了,我也惊得面红耳赤,有点羞愧。从这次实验后,以后罗老师的实验我就不敢再议论了,都是一丝不苟的完成每次实验任务。从那次实验后,我明白做实验是严谨的事,每一个实验现象和数据都非常重要。我现在是一位配方工程师,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我帮助很大,有也理解罗老师的用心。我从内心由衷地感谢她。

  3.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没有被淋湿的作业本

  讲述人:

  李俊良,53岁,咸宁市通山县水岸花园,自由职业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5)班,李萧宇,16岁

  1978年,那时我八岁,正在一个农村生产队办的小学读二年级,我的班主任李扬宏老师,是一个腿部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民办老师,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下着大雨,因为刚刚结束期中考试,李老师对我进行一次家访,那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听到敲门声,我打开门的一刹那,看见李老师戴着斗笠,浑身湿透了,当他一瘸一拐地走进房里,我发现他似乎有些冻得发抖,人还没坐下,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没有被淋湿的作业本,对我说:“你这次考试进步很大,这是我奖给你的”。我赶忙从老师手中接过作业本,接触到老师的手才知道老师的手冻得冰凉。爸爸赶忙招呼他坐到火炉旁,看着他的样子,我非常感动。作为一个腿部残疾的老师,还这么负责任的对我家访,这件事我终身难忘,在此后的学习工作中一直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4.抓泥鳅累还是读书累

  讲述人:

  黄万里,46岁,咸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师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12)班,黄奕榛,15岁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我们班教室窗户的木框断了一小节,窗户外面是一片还没有插上秧苗的水田,水田里有不少泥鳅。我和另外两个同学趁着下课时间,从窗户的破洞钻了出去,跑到水田里抓泥鳅,直到上课铃响了也没舍得回教室,还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很快,这件事就被班主任万老师(万根源已故)发现了,只见他从后门来到水田边,坐在田埂上对我们说:“上课时间出来抓泥鳅,今天你们每人抓到三斤泥鳅,我就不惩罚你们!”说完就坐在田埂上看我们抓泥鳅。其实我们都不太会抓,只是贪玩,现在当场被老师抓住,心里更加忐忑,但万老师又不让我们回教室,并在田边陪着,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在水田里抓了两节课泥鳅,累得精疲力竭,也没抓到几条。

  我们被万老师带回办公室,他问我们:“是抓泥鳅累还是读书累。”我们这才体会到原来抓泥鳅这么累呀!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们反复分析教育,直到我们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自那以后,我们三个把学习当成一种跳出农门的捷径,努力学习,最终让我们都从农村走了出来。直至现在,我们三人偶尔相遇,唏嘘不已,无比怀念和感恩万老师。那种让学生经过身体力行从而达到受教育的手段,比说教不知道强上多少倍!

  5.不一样的邹老师

  讲述人:

  黄光潜,91岁,黄陂横店,退休干部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14)班,陈奥然,15岁

  我们那时候没有学校上啊,不跟你现在一样,我们那时候要想读书就得自己出钱找私塾的先生。但那个时候家里哪有钱供得起嘞,为了让我读书,我这一生有三个老师。为什么是三个?因为前两个全都是没钱了上不起了,老师上完就跑了。那个时期都不教你们这课本上的东西啊,都是古诗古词,那弟子规我学了三遍,换一个老师就重新来教一遍,我现在还会背呢,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前两个老师都是狗屁老师,就会教得一模一样,但是最后一个不一样啊,那个老师那真是个好老师,教得那么好,我记得他好像是姓,姓邹吧,邹老师是个好老师啊。那时候家家都吃不饱顿饭,我又没钱继续上课了,邹老师还是继续教,他说学问才是立人的根本,有了学问才能真正吃饱饭。一直到了后来太乱了,大街上到处都太乱了,我们家也逃了他也逃了,从此就再也没见过面,要不是上了这私塾我后来都不知道怎么养活我们家哟,我心里那么感谢这个邹老师。

  6.快上车,后座给你加了个坐垫

  讲述人:

  余小林,40岁,咸安区,教师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15)班,胡诗蔓,16岁

  记得我上初二时换了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当时我上学要从乡下走到镇里中学,足足有八九里路。那时候我每次上学都必须早早起床,可是我每次依旧都会迟到。直到有一次,我在路上累得直喘粗气,忽然听见后面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是我的班主任,他踏着自行车,满脸大汗,热情地招呼我坐他的车去学校。我坐上了车,却被又硬又冷的后座咯了一路,班主任应该是察觉到了。后来的一天早上我又碰到了他,这次他依然招呼我上他的车,并亲切地说:“快上车,后座给你加了个坐垫”。之后我也会经常坐他的自行车上学。过了这么多年,我始终忘不了这件事,所以现在我也会经常带快迟到的学生到学校来。

  7.你们既然来读高中,就应对得起高中这个名份……

  讲述人:

  万朝阳,48岁,深圳裕龙商贸有限公司,公司职员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20)班,万锦熹,16岁

  与高中同学小聚时,大家除了聊一些家常里短的事,不免掰扯一些30年前在咸高读书时的人和事,大家聊着聊着惊奇地发现,虽然当年班上考上大学的就那么几个人,但多年后大家要么自考,要么函授,要么通过各种考证考职称,都各自小有成就。总之,大家都没停留在高中阶段,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学历或知识水平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大家说着笑着又把我们高中数学老师佘书钱老师的话学一遍:“一个个都这么大了,搁在旧社会,象你们这样大的,都成家立业了,一个个不晓得事,成天昏昏沉沉,怎么得了?你们既然来读高中了,就应该对得起高中这个名份,能不能想法考个学校,考不到一类考二类,考不到二考三类,考不到三类能不能想到考个自考,读个函授什么的,总不能就这样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回首当年,大家发现,日后的我们不经意间就是按照佘老师训导的话来做的,只是时光一逝永不回……说到佘书钱老师,大家对老先生依然印象深刻。

  30年前我们的佘老师就六七十岁了,但他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为我们讲着高中数学。那时佘老师身体不好,比较消瘦,脸色苍白,行动迟缓。四五月间,人们穿一套春装就可以了,但佘老师却穿得比较多,他很怕冷。虽然在校园行走的时候,他步履沉重,行动迟缓,但站在讲台上时,声音洪亮,板书有力,随手画一个圆也不输规尺画出来的圆。讲着讲着他老人家就浑身发热,先是脱掉外面的呢子中长大衣接着讲,讲得激动时又觉得热,接着把毛绒褂子脱下露出里面的中山装接着讲,中山装刚刚好就是这个时令的着装,热身后老先生感觉也好多了,一上午两三节课即便就这样穿着中山装不再加衣他老先生都脸色略带红润,气色好多了。等他课讲完后,老人家似乎又冷起来了,又一件一件把衣服穿上。他总是担心我们不听话,夹着课本离开教室前总是再强调一次作业是哪些,什么时候一定要交上来。一晃三十年都过去了,回想起佘老师质朴的语言,辛勤的身影,心里总是暖暖的,酸酸的……

  8.翻开衣袖,看着我手上的伤口……

  讲述人:

  张攀,44岁,咸宁供电公司,职工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20)班,张汝明,16岁

  记得还是初中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小聚逃课是常事,那次是为了看世界杯,我们晚上翻墙出去,整夜未归,等我们早上偷偷溜回来的时候门早就锁住了,我们从墙的另一侧翻进来,没想到被班主任抓了个正着,我们几个蹲在墙边,等待家长们来“认领”,我的手臂在翻进来的时候被擦破了一道大口子,血色衬在我的衣服上,我漫不经心地捂着,又害怕被人发现,被家长和班主任训斥之后,唯有我被留了下来,我不知道我和他们相比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过错,我的心里惶惶不安,紧张的汗水让伤口更疼了,我只想快点熬过去,但班主任没有让我离开的意思,她打开抽屉的箱子拿出碘伏和棉布,让我把袖子挽上去,她的语气很缓和,丝毫没有怪罪的样子,我松开捂着的手臂,她帮我细细地包扎好了伤口,这一瞬间我感受到了窘迫,无地自容,我明明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坏学生,却从来不曾被班主任忽视过一次,从此,我再没逃过一次课,我不想让任何对我好的人失望,也是班主任让我相信自己并不坏,我会永远记得,记得别人的好。

  9.原来一路和我同行的,不只是老师温暖的一颗心,还有他心里对学生满满的爱

  讲述人:

  丁莉,43岁,上海祥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财务部会计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21)班,丁稞兆萌,15岁

  32年前,我11岁,在村里面上小学。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我和几个女生在教室里打闹,给一个头发比较长的男生扎小辫,在那儿疯玩,班里面都在笑。就在这时,我看见窗外的邵老师一脸严肃地望着我们,眼里好像要冒出火来。那时我的班主任邵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肃、不苟言笑的男老师。于是我就特别害怕,担心邵老师会把我们叫到办公室去批评,结果一向严肃的他居然什么也没说。隔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外面正下着大雪,而我早上忘记了带外套,在雨雪中冻得瑟瑟发抖。这时,不知什么时候邵老师走到了我身后,叫住了我,只见他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披上,他说顺路正好陪我一起回家。冰冷的雨雪落在他的头发上,身上,但他并不在意这些,反而温和地提醒了我一番,当时几个同学成绩都还不错,而且中考将至。他说我们好像在水潭的边缘,再努力一把就一定能冲上岸,取得成功。他的这番话的确非常朴实,但也非常温暖。到家门口和邵老师道别,我冲进家里穿好外衣又飞奔出来看,邵老师已经走远了。只见雪地里一行深深的脚印渐渐蔓延向村口,这哪是所谓的“顺路”呢?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一路和我同行的,不只是老师温暖的一颗心,还有他心里对学生满满的爱。

  1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讲述人:

  曹彦辉,49岁,咸宁市和乐门业,工人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一(21)班,肖国锋,16岁

  我儿子常说我记性好,因为在他印象里,我总是能把三十多年前学的英语单词准确地拼写出来。其实我平常记性一点也不好,能把英语单词记住要归功于我初中的英语老师。我家条件也不好,小学接受的教育水平很低,所以我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初中第一次英语考试一百分的试卷好多同学能有九十多,而我只有四十八分。我当时就在想:完了完了要挨批了……结果我的英语老师并没有批评我,反而表扬我,说我平时学习很用功,告诉了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从那以后我学习英语的态度就转变了,每天早上其他同学还没有起来的时候我就在路灯下记英语单词,从那以后我的英语成绩就没有低于九十分过了。这也是我现在能清楚记得英语单词的原因。我儿子说我竟然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内卷了,但这其实都是我的英语老师给我的深远影响!

  11.黄老师的诚信之匙叩开我的心扉

  讲述人:

  杨康乐,17岁,湖北省鄂南高级中学,学生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3)班,陈开东,17岁

  初一那年,我刚开始担任班长要职,可谓是班主任黄娟老师的“嫡系亲信”,总揽班务大权。一天,班上门锁坏了,需要更换,我篡着班费,跟着小毕同学去买。从商店出来,正是黄昏时分,闻着路边小摊的飘香滋味,我顿感嘴馋。然而口袋空空,没带零花钱,我起了邪念:怂恿小毕跟我一起“贪污”一点儿班费,以图一时口爽。他起初有些迟疑,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他顺从了。实际上,那时班上允许班务人员使用班费充饥,但最好要“令箭先行”,最次也得“先斩后奏”,而我,碍于那口舌之快的一丝薄面,干脆“欺上瞒下”,甚至“谎报军情”,把小吃的费用也算在了买锁开销里面。后来才知道,小毕忍不了这般欺瞒,弃暗投明,主动上报,我那会儿真是误了他。后面几天,班会上,自习课前,黄老师总在提一些关于诚信或者坦荡的故事,好像还不时盯着我看,我忽觉得脸颊发烫,只得低头闪躲,避免心虚对视的尴尬。那个时候,我隐约感觉到一丝含沙射影,但终未“回朕车以复路”,如今想来,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又过了几天,她终于揭了我的底。还记得那天,办公室里传来寂静和愤怒的交响:她的厉声呵斥,她的淳淳教诲,至今依然萦绕耳畔。也正是自那时起,使用公费不忘发票,重要公务互相监督,原则问题切勿僭越,成了我卧薪以尝的苦胆。试想一下,倘若我的这点污渍没被及时揭露,将来会畸变成怎样的苦果呢?公款贪污,学术造假...至今让我后怕,比起这些担忧,更让我感激的是,黄老师给予我的诚信之匙叩开了我的心扉,感化了我的心田。黄老师,谢谢您!

  12.那时候的生病难受和无助,那时候的王老师的关心和陪伴

  讲述人:

  李卫敏,36岁,上海半导体公司,芯片工程师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4)班,杨颜羽,16岁

  我高中就读于安徽省临泉一中,是一所非寄宿制的学校。2003年高考改革把高考日期从7月提前到6月份,3月份时非典爆发,学校为了保证我们高考14个班级的教学秩序,决定给低年级放假,让高考班的教师和学生全部集中到学校封闭管理,继续上课。但是学校宿舍和食堂都不够,临时把低年级的一些教室改成高考班的学生宿舍给男生使用。女生被安排在学校原有宿舍里,本来是8人间的宿舍,加床加人,硬生生地安排了16个人,下铺每个床位睡2个人,上铺睡一个。食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临时扩建的,食堂员工也不充足,饭菜质量自然无法保证。本来高考提前一个月学习压力就很大,又加上吃住都非常不习惯,很快我就病倒了。

  有天半夜我突然发高烧,喉咙也很痛,同学带我去校医务室。但校医务室没有相关药品,建议我去外面的医院治疗。那时候通讯设备很落后,无法及时联系我的家人,我只能向班主任王老师求助。王老师一看我温度很高,一边让医务室的医生想办法给我降温,一边联系学校的相关部门老师给我开出校证明。开好出校证明后,王老师骑自行车带我去医院,到了医院,看医生,以及做相关检查,最后确诊急性扁桃体发炎,需要打点滴。王老师忙前忙后,又是取药,又是找护士配药,陪伴我打点滴。等我打完点滴,天已经泛起了鱼肚白,王老师带我回校后,把我送到宿舍,他又急冲冲的去班里上早读课。连续几天每天下课后王老师都要带我去医院打点滴,陪我打完点滴再带我回来,然后他还要熬夜备课批改作业,每次看到王老师那疲惫的身影,我都热泪盈眶。

  虽然已经毕业了20年,但这件事依然深刻地印在脑海中,那时候的生病难受和无助,那时候王老师的关心和陪伴……每年去看望王老师时,有时聊到这件事,他都是呵呵一笑说不值得一提。可我知道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是贴心的、温暖的。

  13.手心滚烫的是老师给的硬币,也是赤诚善良的心

  讲述人:

  丁嘉聪,14岁,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桃溪中学,学生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6)班,丁佳盈,16岁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我,学校离家里很远,因为爷爷奶奶腿脚不便,我每天都是自己坐公交上下学。每天早上爷爷奶奶会给我一天必要的钱,家里条件不好,基本上给的钱只够吃早餐和坐公交。记得有一天我因为贪吃,把放学坐公交的钱用来买零食,本来打算用个同学送的游戏币蒙混过关,代替一元硬币投入投币机,但毕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总是不踏实。就这样一直挨到下午放学,我紧攥着手里的游戏币,害怕会被司机叔叔发现,心里的紧张逐渐弥漫开来,眼泪也不受控制地往下流。正在这时,突然有人轻轻拍了我的肩膀,我转头便对上了数学老师关切的眼神,她问我是不是没有坐公交的钱,我怯生生地点点头,老师什么也没有多问,二话不说就给了我一枚硬币,接着又温柔地叮嘱我回家要注意安全。我愣愣地看着手里的硬币,好似在发烫,我知道,手心滚烫的不只是老师给的硬币,也是赤诚善良的心。

  14.如果不是他来我家家访、帮助我,我可能就只能在家里放牛

  讲述人:

  庞文英,82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退休教师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7)班,庞家瑞,16岁

  1956年,我读小学,家里穷,没米没被子去学校读书。住在我家附近的庞老师来了我家三次,最后我妈妈终于同意让我去学校。但是,她要求学的东西必须都及格,不然我就回家来放牛。后来期中考试了,我语文数学都及格了,但是那时候还有历史地理自然,都没及格。

  我很伤心,觉得自己读不了书了,中午饭也不想吃,就待在一边。庞老师发现了,找到我,问我怎么了。我告诉了他。老师听后,说他来帮我,告诉我怎么做。他在我的书上帮我划笔记,叫我照着这些认真背。我就按老师说的做,果然,在后面的考试里我及格了,而且考的还挺好,回家也开心。我很感谢这位庞老师,如果不是他来我家家访、帮助我,我可能就只能在家里放牛,不能去学校上学,哪里还有以后的生活……

  15.他为我挡去所有直面而来的寒风

  讲述人:

  张异,25岁,咸宁区马桥中学,教师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9)班,石之韵,17岁

  初中三年,心思浮躁,见识尚浅,由着喜好来决定学与不学一些科目,终日浑噩。理所应当,中考我考得一塌糊涂,勉强够上普高线,进入时人侃称的“三流民办普高”。进入高中后,因着自认为一塌糊涂的现实处境、自我施加的“无法翻身”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巨大的挫败感终日围绕着我,使我毫无继续求学的信念。受此影响,我的学习态度出现了很大问题,就连曾一度引以为傲的语文都学不进去。时值潘老师教授我语文,他敏锐的察觉到我的状态出现问题,多次找我谈话,对我进行疏导、鼓励。可当时的我多么的固执啊,并没有听进去多少话,依旧“我行我素”。潘老师见谈话效果不大,最终决定进行家访。当时的高中,每周日下午才有半天假期,由于潘老师平时工作忙碌,他只能抽这半天的休息时间来进行家访。山沟里的家与县城学校的距离,开车得用时三十分钟。中午放学铃声响起,潘老师用他的电动车载着我,给我带上他仅有的一顶安全帽后,在12月的寒风里踏上了去我家家访的路。阴沉的天空是变天的预告,呼啸的北风是寒潮的号角。我坐在潘老师的车后,耳边不断响起他的声音:“刮冷风呢,你带好帽子缩在我背后,手抓紧我背后的衣服”。透过安全帽,我看到潘老师挺直的背,如一座沉稳的山、似一棵高大的树,矗立在我眼前,为我挡去所有直面而来的寒风。我攥紧他的衣服,被他搭载着、保护着,身处寒冬的我那刻却如沐春日暖阳。家访时,他那推心置腹的鼓励言论、温润和蔼的劝导语气,终于使我重拾学习斗志,那些话语,我铭记于心,今犹在耳。如今我也追随着潘老师的脚步,踏上了三尺讲台,把潘老师对我的影响,也竭尽所能地带给我面对的这群“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

  16.那场大雪,或许是老天对她的哀悼

  讲述人:

  吕青松,54岁,咸宁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注册城乡规划师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10)班,王悦,16岁

  刘碧君刘老师是教导我的高三英语老师,她也曾经是我父亲的老师。刘老师对我们很尽心尽力,也很会体谅人。曾经的我十分偏科,在某次的英语考试还剩一些时间时,我抓紧时间做着数学题。刘老师看到了,下课后与我谈话,对我说即使做完了还是检查一下比较好的。她没有说大道理,只是跟我说英语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不仅要好好学习数理化,还有分一些注意力给英语,“7-1=0”她这么对我说,还找我的父亲反映我的情况,让我不要忽略任何一门功课。刘老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由于心脏病的影响,刘老师的脚总是肿着,有时她甚至疼的没法坐下来。可刘老师依然尽心尽力的给我们上课,我们班的英语也因为刘老师的教导有所提高,我们真的很感谢她。就算病情严重,她也没有缺过一堂课。在我们毕业后,刘老师才去住院。在我们看望她的时候,她笑着叫我们不要来看她,不要耽误学习。她住院后,再也没有回到学校。即使刘老师自身过得也不算好,也在不遗余力帮助他人。她丈夫因为医疗问题去世了,她独自带着一双子女生活,含辛茹苦地拉扯子女长大,还要负担一个患麻风病的哥哥的医疗费和生活费。可即使是这样,她也没有将那些负面的情感带入工作中,周边有同样贫困的老师同事,她也会尽自己一份薄力,去帮助他们。在刘老师的去世的那天晚上,一场大雪忽然降了下来。那场大雪,或许是老天对她的哀悼吧。

  17.多想再见一见这位老师,这位朋友

  讲述人:

  李福海,72岁,咸宁市通城县麦市镇,农民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12)班,李葛家豪,17岁

  我读完了小学,就读初中,这初中才读了几天吧就没读了,家里穷,困难。当时,我妈妈病了,眼睛看不见了,爸爸在下田时把腿摔伤了,没办法,就得我回来干活。当时,我初中的班主任,我只知道他姓胡,是县里分给我们镇的老师,他是我当时的好老师好伙伴。他一听说了我的困难,就从镇上来我家。当时路不好走,我当时看到时,他推着自行车,腋下夹了本书。我记得当时他跟我说:“不容易吧,让我也体验体验农间生活。”

  他当时上午就在镇上的学校教书,下午来帮我干活,晚上教我还写写字读读书。他第一天跟我上山砍柴,抗柴肩膀都紫了,被竹子刮的都是血,晚上握笔手都是一抖一抖的,他就只能带我读书。第二天又继续跟着我干,也没喊一句苦,一句累,当时村书记都夸他。一下子过去两个多月,我爸腿好了,妈也适应了,看不见做点简单的事。胡老师呢,他那时真是黑了不少,手掌变硬了,肩膀宽了,也低了。他那自行车早就爆胎了,一直靠在我家门口。我最终还是没有去学校,家里离不开我。

  胡老师几乎天天来,每次他来总给我带点新鲜玩意儿。第一次带了毛笔和墨水,我很喜欢写毛笔字,就天天跟着他练。他还给我讲象棋,我当时一听,这东西有意思得很,我上山或下田时就随手捡些大小合适的石头,做象棋画棋盘。我晚上跟他下棋时,那真是享受,干一天活,这一点都不觉得累。他跟我讲了很多事,他教书的趣事、国家的大事,还有以前革命的事,我妈妈听了这革命的事,非常有感触,她以前也是从日本人面前逃过一劫。我参加了初中的毕业考试,过了,拿了毕业证就不再想着读了,没有钱了。

  我和胡老师也成了一时候的合作伙伴。当时缺老师了,我就试了试,还就当上了,一个星期去三天学校,另外还有两天就上午去,还有两天放假。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教书,他就给我讲技巧,讲方法。中午吃饭,他总把他的给我一半,说让我长身体,其实我们当时吃的是镇上给老师的午餐,那比我在家吃的好不知道多少,他是想让我留给家里。每我拒绝时,他都说:“我们俩这谁跟谁啊,以前我是你老师,现在我们是同事,是伙伴,就像当时的孔子,老子,亦师亦友啊。”后来他走了,去了哪我也不和道,也没听说到他的事儿了。他走时,留了很多东西给我。钢笔、纸、毛笔……其中有一本书啊我非常喜欢,是《史记》,这是他抄的,抄的了一半吧。 (李爷爷说着就去找),嘿,这一本是他的(片是黄纸的,页角都绉在一起,页边好多黑斑,好像发霉了,有些字都花了,看不清,但李爷爷却认得出来),这一本是我抄他的。胡老师啊,给我留了好多东西,数不清,也记不清。唉,多想再见一见这位老师,这位朋友。

  18.严厉的竹片,温暖的蓑衣

  讲述人:

  卫东,50岁,咸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职工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16)班,卫文韬,17岁

  长条凳,连体桌,塑料薄膜蒙窗户,水泥黑板边竹片片多。七十年代末的乡村教室大多是这个样子的。刘冰开四十来岁,清瘦、严肃、高个子、爱抽烟、不言苟笑。上课时,竹片是他的教鞭带领我们学习!上学迟到,违反纪律,不交作业时,竹片是他的戒尺惩罚各种坏习惯。那个时候对老师的敬畏,对竹片片的惧怕是由心而发的。上学的路必经一条小河,平时清澈见底,流水潺潺,垫上一串大石头踩着就可以过河了。下暴雨或是连日雨时,河水变浑河床涨水淹没了石头。大孩子们可以趟着齐膝盖深的水过河,低年级的孩子们只能顶着斗笠、打着油布伞、披着塑料薄膜等着大人们来接。(那个年代能有一把现在最普通的伞是很让人羡慕的)。每到这个时候,戴着斗笠、身披蓑衣的刘冰开老师就会及时出现在河边,把孩子们一个个背过河去,一年四季从无例外……到了现在,那时的记忆有的已经记不清了。竹片片、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刘冰开老师的背影始终温暖着我的心。

  19.那天那碗面我总也吃不完

  讲述人:

  应荣芳,70岁,赤壁市石油公司,退休职工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16)班,熊珈萱,17岁

  1953年,我出生在一个贫下中农家庭,家里有兄弟姐妹七个,我排行老大。

  1968年,我15岁。那时生活可没现在好,缺衣少食的,吃了上顿都不知下餐在哪里?兄弟姐妹都小,我自然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我每天要忙很多的杂事,比如:放牛、上山割草回来喂猪、早上3点起床到田里去扯秧、生产队公社挑公分(每担计2公分)……每天做完这些才可以去上学,上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除了学校挖防空洞,只要家里超支了,或是弟弟妹妹没人照看了,经常耽误学习回家做事。想起我读书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心酸,好像望不到尽头,总有做不完的事,生活总是那么苦。但是你说起老师,我心里还是很感激。班主任雷老师和数学余老师,他俩是一对夫妻,很有责任心,从不放弃一个学生,真的是好人,对我的照顾就像亲人像长辈。

  我家里没钱供我读书,想读书得自己挣点学费才行,还得读一年跳一年,不知不觉就读到了初二,还以为自己快读完初中了。只记得,有一天家里又有活把我扯住了,两天又没去上学,雷老师余老师夫妻俩问了许多同学房前屋下才找到我家。那天,大家手里都在忙着活,也顾不上给他们端一碗水喝,雷老师余老师一个劲地跟我爸妈做思想工作,说这个孩子是个能读书的,希望能给我减轻一点生活负担,让我能多去学校上课。当时我爸妈也是想让我上学的,可家里负担太重了,实在是没有办法,从那以后我去学校也是多了些。

  因为家里没有经济条件,还得供下面的弟弟妹妹上学,我尽可能的缩食,那时学校还没有正规的食堂,只一间简陋的小屋开个窗,就是食堂了,好一点的有两个素菜,中等管饱的有面条,差点的就是漂着米粒的稀饭水和膜。记得每天打下学铃,我都跑得飞快,为的是快快地买走一碗稀饭水和镆,却又不好叫人看见,买完就赶紧跑回教室吃。有一次,班主任雷老师正好撞见我买稀饭,第二天再去时,雷老师已经给我买了一碗热腾腾的汤面,端给我说:“你家活重,又长身体哪能天天吃太稀的,吃点稠的吧!”那天那碗面我总也吃不完,现在想起那味道真是这一生中吃过最好吃的面。从那以后,雷老师余老师隔三差五就叫我到他家吃饭,那个年代谁家手头都不宽裕,两位老师真的是好人啊!

  现在两位老师早已不在人世了,但我还是记得他们,而且越记越清晰,时不时就觉得就在身边的感觉!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真是苦,但也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个性,我这一生中无论多难多苦的事,我都不怕;无论谁困难我都想帮;无论多穷的人我都不欺,哪怕是走到我家门口的乞丐我也会给他端碗饭,一碗饭说不定能改变别人一生。

  20.每个老师都是一本书,我有幸遇到一本本好书、大书

  讲述人:

  丹飞,48岁,出版影视业者

  记录人:

  鄂南高级中学,高二(19)班, 丹轲,17岁

  每个老师都是一本书,好老师则是精品书、经典书,在求学生一辈子,也让学生怀念一辈子。我比幸运更幸运,人生中每个阶段遇到的几乎都是一本本好书、大书,比如陈真友邓畅宏、鄂南高中余宗富、鄂南高中钱兵诸先生。其中在陈老师班上我从小学保送到初中,在余老师班上我从鄂南高中保送到清华,钱校长则是在我三弟放弃保送南开的机会之后又给了他保送武大的机会我永远忘不了因为家境原因,高一寒假之后,父亲想把我转到离家更近的横沟高中去时,余老师说的一番话:“别人家板命(拼命)都不到他所在的横沟高中,想叫子女上鄂高,儿子考上了大学保险箱不让读,要读水货。”怕我父亲多变,他给了我每月48元资助,打破记录了的补贴。我想,这笔钱只可能出自他自己的腰包。不管谁质疑我上鄂高、上清华,甚至是读书到底对我的人生及子女的未来有没有“用”,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余老师重重推了我一把,从而塑造了我这样而不是别样的人生轨迹。

  文字/图片:教师管理科

  编辑:张京彪

  校对:王露

  审核:张曙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