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王小波传》:揭秘文学偶像王小波

  01:068月6日,作家房伟携新书《王小波传》与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方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一起做客泉城路新华书店,分享关于传记写作历程、“王小波神话 ”的形成、王小波的文学史定位等诸多话题,带大家走近王小波洒脱绚烂的一生。本次对谈主题为“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活动由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

  “有限的一切都不能让人满足,向无限进军中才能让人满足。”王小波的成长经历与时代紧密相连,从“后进青年”到“大学生”,从“海归”到“文坛外高手”,妻子李银河、恩师许倬云等等,都是其人生旅途中最为珍贵的记忆。在《王小波传》中,作者房伟大量援引第一手资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梳理了“王小波小说美学的经验和知识来源”,以不露声色的笔触,写出了“一个思想者的生命之迹”。

  传记以王小波的人生轨迹为记述主轴,追溯他的童年、少年时代,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一直写到重回北京再返校园,及之后留学海外的经历。中间夹忆不少王小波鲜为人知的成长秘辛,与师友交往中引人会心一笑的故事,当然也不会缺少王小波李银河的热切恋曲。

  作者为寻找一丁点关于王小波的蛛丝马迹,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穷尽了一切可以穷尽的人,去了一切可能去的地方。但他并非止于揭秘式的描述,而是如抽丝般的梳理出王小波小说美学中的经验来源和知识来源。他对这个作家的精神世界,对这个作家在当代中的位置及背后的象征性意义,对作家的美学风格,都有极具创见性的理解。《王小波传》大量援引第一手资料,既是帮助读者理解王小波的最佳读物,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丰富参照。

  一种名为“王门走狗”的“饭圈”现象“王门走狗”是王小波“忠粉”的荣誉称号,也是一个身份互识的“接头暗号”。否则,哪个正经人愿意自称是“走狗”呢。

  说起与王小波的结缘,房伟说,1997 年,也就是王小波去世的那一年,他第一次读《白银时代》,感受到一种与他以往阅读趣味和所受文学培养完全不同的体验,“ 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人还可以这样活,觉得很有意思。”

  房伟表示:“后来,我进入一家国营肉联厂进行基层工作,那个时候我重新阅读王小波的作品,‘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这些我都颇有同感。”

  房伟认为,王小波的文字给予他向上的精神力量,让他学会在困境中学会幽默和自嘲,并勇敢地追寻诗意的世界。“写书时和编辑老师去了佛山陵园,‘王小波之墓’墓碑后满是鲜花和一代代读者的留言,当时就特别坚定地要把传记写好。房伟也曾在杭州的王小波书店的读者留言处看到王小波的作品如何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想法和看法,给读者以人生再出发的勇气。

  一个作家的经典化离不开传记的经典化,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王小波的史料建设中。”

  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是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为喧哗的‘黄金时代’立传”,其作品呈现的时代特色与梦想光辉,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让他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文化偶像。

  马兵教授指出,“坏”未必是一个道德评价意义上的“坏”,更多的无法按正常的某种规则去划约某些品质、性格。第一,塑造王小波的时代背景是不能够被忽略掉的,王小波在北京教育口的大院出生,他所成长的时代环境如何去塑造其思想背景,包括他的上山下乡做知青的经历是如何塑造他的,这是革命星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解。许子东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中一文中梳理出“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大致有四条发展线索。但是我们

  很难把王小波妥帖地安插到任何一条文学线索中去,可是他又和这些线索有点相关性,比如王小波的写作强调“三有”:有性、有趣、有智。

  在阅读这本作品时,同样可以回答诸多关于王小波的“困惑”。比如,王小波作品中有很多逻辑化结构,当有人指责他小说主人公存在某种问题时,王小波如何让这种指责落空。这种逻辑意识从何而来?《王小波传》中写到了他耳濡目染的家学环境,他的父亲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逻辑学家王方名。还有就是王小波为什么在作品中塑造如何制造一个机器,这个机器背后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等,他的想法是萌生于哪儿?等等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除了大量细致地史料考证之外,这本书还具有一定的评传色彩。房伟将研究王小波的一些心得体会,尤其是对于王小波作品的细读及王小波个人经验做了某种明显的关联。例如,王小波某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其原型是他的哪位亲朋好友等。在《王小波传》的最后一章揭示了王小波神话如何被构型,读书届、媒体、网络、知识分子等在各自场域中各自起了什么作用。甚至出现自认为是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一批作家,这些作家里面确实也出现了非常优秀的写作者,如徐则臣、蔡骏、韩松落、张天翼、绿妖等作家曾回顾王小波对个人成长和写作生涯的巨大影响。

  留下一个对世事纷扰不以为意的背影王方晨表示,王小波这个人像是走出了一个时代,留给人们一个对世事纷扰不以为意的背影。随着他的走远,王小波在他眼中不免有了更多神圣的意味,

  房伟将王小波小说中的“王二”形象一分为三,即“巨人、顽童及悒郁者”,并对这三重主体形象出现的原因给予了细致分析,恰恰验证了我初读王小波作品时所获的印象。这三重形象,可以完全吻合地叠加在大汉子王小波身上。文学家和文学形象的合而为一,似乎在当代文坛还未有过。房伟以一双慧眼看到了这个,努力发掘了王小波作为一个独立特行的“文坛外高手”“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知识分子”等所蕴含的神话意义,大胆指出了王小波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共谋”中“反抗”,在“反抗”中“共谋”。

  自1997年王小波谢世至今,有关王小波的研究文章不谓不多,然而像房伟这样做宏观整合、系统考察者却如凤毛麟角,也可以说是当代文学评论界第一人。把王小波定位于一位思想型的作家,想来并无疑义。

  房伟由此入笔,一步步条分缕析王小波精神成长史及其自由主义文化逻辑等,终以王小波为价值坐标,提出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品格重塑问题。显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已远远地超出了文学界。(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兰慧 报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