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回顾】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综述(三)

  

  八、当代政治组

  当代政治组共有10人发言,发言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反分裂与民族团结、当代政治制度和涉藏外事研究等方面。

  1.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

  藏学研究中心朱晓明研究员的《谈西藏的改革开放》将西藏的改革开放纳入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中,从而理解和把握西藏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走向,文章详细探讨了西藏的改革开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社总编辑毕华的《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内涵与决策模式研究》一文,从西藏工作政策的性质、内在结构、制定和落实、西藏政策的载体、适用范围、制定过程、政策和策略角度、政策的议定、组合、走向、效果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内涵、特点及决策模式,同时探讨了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及政策实施的历史进程和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西藏工作的基本思想。

  2.反分裂与民族团结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赵军副教授的《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理论依据》一文认为,该理论有六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谭其骧的“疆域理论”、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白寿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方国瑜的“中国历史的发展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理论”。

  西藏自治区党校牛治富教授的《试论封建农奴制残余思想的表现及其影响》一文,通过对封建农奴制残余思想的形成,其残余意识和思维的表现,指出封建农奴制残余思想在当今西藏及藏区各个阶层中的表现。并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对应原则。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王小彬副研究员的《关于〈十七条协议〉“附件”之研究》认为,国内外对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之“附件”的描述与实情很不相符,作者基于这个问题,提出“十七条协议”共有两个“附件”。并详细说明这两个“附件”的亮相时间和所录文本及附件内容,明确指明了“附件”的历史意义和对“十七条协议”签订的促进作用。

  3.当代政治制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廉湘民研究员的《论当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一文,从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分析了中国政府的制度和其制度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分1951—1959、1959—1965、1966—1976、1977—2012等四个时期,逐一分析了当代西藏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过程。

  4.涉藏外事研究

  在中美关系长达62的历史中,西藏问题是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谭·戈伦夫教授在《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中,回顾了中美关系中“西藏问题”的历史发展变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员马加力先生的《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一文,把中印关系分成建交、蜜月、反目、深化、冻结、解冻等六个阶段,探讨了中印关系不同阶段中的西藏问题。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肖杰在《印度流亡藏人的政策》一文中,从历史和国内政治、国际关系的角度对印度的流亡藏人政策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重点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际背景下印度政府对流亡藏人政策的阶段性及其特点,介绍了印度政府在对待流亡藏人不同群体上的“双重立场”和“矛盾政策”。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安东尼·瑞恩教授在其《认识西藏》一文中,基于该国媒体有关中国西藏政策方面的歪曲报道,分析了这些普遍误传现象的案例,认为有必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一个真实的西藏。

  九、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组(社会与经济)

  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组共有20位学者发言,大家就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保障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内容涉及农牧业经济、环境保护、社会变迁和民生保障等方面。

  1.农牧业经济

  德国莱比锡东方大学安德瑞斯·格鲁斯克博士以《藏区的发展:可持续性和民生保障》为题,通过对青海囊谦县和玉树结古镇的调研,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三边理论,认为尽可能提供多的工作机会,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包容,要考虑到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尊重当地居民和文化,并且利用旅游业提供工作机会给当地居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对旅游发展更少批评,也确保他们的生计。

  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的梅·戈尔斯坦教授在《建立一个羊银行》中指出,看待牧民的问题要以新的方向看待,当一个牧民是很难的,比如雪灾来了他们的羊群就变少了。现在主要是给羊,给了以后他们没有办法扩展起来,比如买了之后就不能积累,所以,如何积累羊群脱贫致富是关键所在。

  四川大学的李锦教授在《产权变革与青藏高原草原可持续管理》一文中,以四川藏区红原县为个案,论述了草场产权变革与青藏高原可持续的管理,认为在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对放牧系统重构的过程中,社区一方面必须应对人口增加和内部成员分化的压力,另一方面必须协调政府政策和措施,既利用政府保护自然资源和社区利益的举措,又避免政策简单化可能带来的损害。

  德国莱比锡大学东方学院的詹克·林克教授题为《作为权力领域的市场——以冬虫夏草为例》的报告认为,近些年来冬虫夏草市场经历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类似2010年那样的虫草丰收年,仅在位于西宁的中国最大的药用菌市场上,虫草交易额就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许多虫草采集者和交易人因此致富。美国的自由学者丹尼尔·温克勒在《虫草可持续管理的措施》中指出,大多数虫草采摘者没有对这种真菌生命循环和孢子在再生长中的关键作用的知识,教育采摘者进行可持续性采集的做法是一个先决条件,这将有助于在地面保留真菌的孢子。

  青海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冷智多杰教授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模式变迁个案研究——以青海化隆县支扎寺为例》一文,指出经过多年的调查,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以寺养寺这一政策在目前对像支扎寺这样的寺院是一项可行的宗教政策,各地藏传佛教寺院也可借鉴支扎寺的以寺养寺的经济模式和经验,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2.环境保护

  来自德国布莱梅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赫尔姆斯·朗格教授在《反沙漠化和panda标准》中围绕Winrock国际的亚洲PES项目,对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藏族居民的生计进行了分析阐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春发副研究员的《气候变化下藏族牧民贫困问题研究:以长江源头青海省治多县拉日村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藏族游牧社区脆弱性和适应性影响,探讨导致长江源地区高寒草地退化和藏族牧民贫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研究了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认为牧民是三江源地区的真正保护者,政府主导的各种扶贫发展和生态保护项目工程,应充分征求牧民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牧民在生态方面的主体作用。

  西藏社会科学院达瓦次仁副研究员的《西藏羌塘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认为,通过近20年的努力,西藏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现有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在种类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每个种群的数量也相当庞大。依据这种情况,目前在羌塘等地已经完全具备了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合理利用不仅会更有效地保护资源,并能在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达到一种科学化的平衡与协调。

  3.社会变迁和民生保障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南希·列维尼教授的《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庭经济》,基于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已定居和未定居的藏族牧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在转变后家庭成员间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家族及社会关系网变化的影响。西藏大学次仁央宗副教授的《旅游开发对牧区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研究——以纳木错乡为例》,则对纳木错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妇女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论述。

  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的《西藏三地流动务工人员调查报告》以1999、2002、2005、2008年持续的调查数据,详细地分析了西藏在巨大的投资背景下带来的大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地域结构、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民族结构、学历结构,城乡结构、婚姻结构等多个方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格桑卓玛的《西藏农村离土不离乡就业模式的个案研究——以达村为例》,通过研究认为非农产业已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是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

  医疗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不仅是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在《论当代西藏乡村社会的医疗体系及其特点——以堆龙德庆县那嘎村为个案》中认为,目前西藏乡村社会有三个层次的医疗体系,即现代医疗体系、藏医医疗体系和民间信仰层面上的医疗体系。藏医和民间医疗,尤其是后者,在西藏农村具有很深的影响。而西医和中医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认识和接收。基于对不同医疗知识的认知,西藏乡民们对疾病病因、病理、治疗手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陈默博士在《西藏农村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现状研究》一文中,就西藏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资金筹集方式和幅度、农牧民医疗报销幅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四川大学杨明洪教授的《农牧区公共服务农牧民满意度评价分析——以西藏昂仁县秋窝乡三村为例》一文表明,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就业社会保障类和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类公共服务最为薄弱,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管护不到位或者其他原因,没有有效满足农牧民的需求。由于西藏农村很多地区属于集中贫困区,社会保障的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保障力度和覆盖范围。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周炜研究员的《拉萨六所小学的藏语文教育》,以拉萨六所小学的调研为例,详细介绍了西藏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学生择校的现状等问题。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杨晓纯博士在《拉萨清真大寺开斋节调查报告》一文中,对西藏世居穆斯林具有的藏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双重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十、藏医药组

  藏医药组的小组讨论围绕医学理论、文献研究、临床实践、药物研究和藏医药事业等方面展开。

  1.医学理论

  刚坚喇嘛在《精神医学》一文中指出,根据佛学和藏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的心理状态不平衡与不和谐引起的,为了达到平衡,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我们自身的身体——精神功能中寻找答案,同时也要重新认识自身潜在的、深层次的人体自身健康修复能力。

  北京藏医院副院长仁旺次仁的《依据藏医“隆”理论探讨脑萎缩的治疗》一文,通过对藏医“三因学说”中“隆”的生理病理、七大物质中的血液、五脏等的分析,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提法对脑萎缩的治疗进行了探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看召本的《浅谈藏医睡眠养生保健方法》一文,从睡眠的本性、嗜睡带来的症状、少睡或熬夜带来的不利、脏器的排毒时间、正常的睡眠时间、补觉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睡眠与脏腑的相生相克以及与美容、健康之间的关系。北京藏医院彭毛多杰医师在《对藏医尿诊的认识》一文中,详细介绍和探讨了尿诊的来源及诊疗特点。

  2.文献研究

  法国远东学院的萨尔玛教授通过对比《圣典真髓集成》和《准备行真髓》两部关于宗教仪式和不同医疗方法的文献,介绍了印度传统医学的一些治疗手段。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傅千吉教授的《敦煌藏文文献中的天文历算文化研究》,从敦煌文献中发掘整理出现在藏族天文历算的三个源头:源于藏区本地、印度、内地,提出现在藏医天文历算由以上三种融合而成,并从天文历算的角度探讨了人体健康问题。北京藏医院的李宏红医师在《药师佛手中的诃子》中,较为系统地综述了中医、藏医对诃子的不同认识和相关文献,并对中医藏医用诃子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印度卡利卡特大学里那.B.K研究员在《梵文阿育吠陀文献中的儿科概念》中讲到,儿科是八支医学的一支,其主要讲授从怀孕开始到出生后的护理等一系列知识。

  3.临床实践

  北京藏医院蔡秀清副主任医师在《藏医治疗绝经期综合症60例临床观察》中,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比中医、西医、藏医对更年期综合症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效果的异同,重点探讨了藏医的原理和治疗手段。北京藏医院李冠磊医师在《藏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中,分述西医、中医、藏医对口腔溃疡发病机理的认识,重点讨论了藏医对其病因的认识和治疗手段及特点。

  4.药物研究和藏医药事业

  北京藏医院切军加的《浅谈藏药锻制技术》一文,以《药王月诊》《医学人体诠释》《四部医典》等藏医经典中描述的藏药煅制技术为依据,讨论藏药锻制技术的特点、发展历史、现在的应用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

  藏医药有着时代传承不断发扬的学术体系,但与中医的传承不同,为此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抢救性保护。北京藏医院黄福开院长的《藏医名老专家医技医术的传承方法和现状》一文,指出为了保护藏医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术,应该建立专家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包括文献资料、音频、视频等。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的切羊让忠在其《藏医药教育的考试制度》一文中,梳理了藏医药和藏医考试制度的发展历史,指出不同的发展时期有其时代特点。

  十一、 文化组

  文化组共有18人参会讨论,小组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格萨尔》研究、文化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等方面。

  1.《格萨尔》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在其《中国格萨尔学的形成与发展》报告中,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历程,又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生涯和研究经历详细介绍了《格萨尔》学科建设的过程。青海省文联副主席角巴东主先生的《新发现的西藏阿里〈格萨尔〉说唱艺人多杰旺堆现象评析》一文,重点介绍了西藏阿里日土县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多杰旺堆及其说唱特点和内容。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诺布旺丹的《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不同文明形态语境下的格萨尔艺人及其身份的嬗变》一文认为,建国以后国家大力开展格萨尔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先后有一大批艺人相继进入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工作。他们从半职业化艺人正式成为了职业化艺人,但职业艺人身份的出现使当下格萨尔艺人正在从职业艺人身份向多重身份转变,并且在都市化生活和后现代语境下,正在面临集体性“失忆”的困境。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坚赞才让研究员的《〈格萨尔〉史诗中“霍尔”之新考》指出,史诗中出现的所有族名确有其指,大都是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氏族,如“松巴”即苏毗、“大食”即波斯、“象雄”即羊同等,而这些氏族的细微研究,对了解古代青藏高原上的民族起源、民族迁移以及融合过程等问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文化研究

  当全球化成为当今的主题,人们将会关注全球化过程中区域化的作用,即人类轨迹中的普遍方面必须在局部区域中适应以便和谐发展。巴中学术交流中心主任西蒙娜·德拉图尔女士和执行主任凯文·德拉图尔的《民族的哲学》一文,提议“普遍性的种族”作为所有和谐的跨文化间交往的方式,认为尽管人类本性上是普遍的,但强调坚持个体性非常重要。其实差异就是整个进化过程中本质的部分,这一差异拓展了世界观,而且不具有自我中心和偏见的意向。

  台湾中华科技大学的罗中展教授在其《情感营销与符码意象——看藏族服饰文化今日之转变》一文,探讨了民族服饰如何在文化产业中保持其位置与传承,指出眼下为观光客所制造的一些民族服饰事实上已偏离民族传统甚远,它根本不再是藏族的文化传统作品,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用理智的观点来看待为什么某些商品会这么畅销,尤其它只不过是运用民族传统符号,这样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扭曲的。中国藏学出版社编辑南加才让在《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青海热贡地区农牧区饮食文化浅析》一文中,探讨了在多元文化互动和现代化进程中藏区农牧区中所显现出来的传统饮食文化的衍变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如何传承本民族的饮食文化问题。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桑丁才让研究馆员的《嘉那·道丹松曲帕旺及嘉那嘛呢文化研究》一文,指出嘉那嘛呢石的真正创建人是生于昌都昂同藏区的嘉那·道丹松曲帕旺道丹,而非有些学者认为的“文成公主”或“汉活佛”。俄罗斯州立大学的柴迪娜·安娜女士在《关于蒙古杰尊·多罗那它的传说》一文中,介绍了公元17世纪蒙古杰尊·多罗那它转世的传说。

  西北民族大学巴顿·万玛项欠教授在其《安多藏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内容及其分类研究》一文中,把安多地区流传的民间口头叙事长诗分为伦理教诲类、男女爱情类、世间争端类、人生哀歌类、强盗歌类,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述。民族出版社普日科编审的《动听的交响曲,思辨的唐卡画——论中国第一部四语剧本〈四僧戏说正行道〉的文学地位》一文,认为贡唐丹贝仲美大师用藏、汉、蒙、梵4种文字(记音)创作的藏戏剧本《四僧戏说正行道》是中国第一部使用多语种编写、翻译的文学剧本和佛学理论争鸣剧本,填补了我国无多语剧本的空白。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温迪·克罗恩在《从藏族文化、历史、理论和当代功能来看安多牧民的鲁体民歌》一文中,对藏族的鲁体民歌的起源、影响、类别、特性及其艺术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馆员卓玛的《藏文期刊发展折射出的藏族文化问题一二》一文认为,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藏文期刊中文艺类刊物的比重相当大,而在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今天,像经济开发、市场竞争等经济方面的期刊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是受到了传统观念和人才方面的制约。

  3.民族教育研究

  台湾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的王本正先生和台湾中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王胜民报告的《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之关系——探讨台湾经验与西藏发展高等教育之现况》一文,通过台湾的教育经验探讨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之现况,就现今所见中央对西藏之高等教育投入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台湾教育经验有提供西藏教育发展借鉴之处。香港中文大学学者李惠玲女士的《在香港教授与学习藏语文的困难与前景》一文,介绍了香港的藏语教育现状及其前景。

  十二、语言与信息技术组

  语言与信息技术组先后共有10人宣读论文,介绍了该领域内的语言与信息技术发展情况。

  1.语言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卡岗·扎西才让教授的《敦煌吐蕃文书P.T.849早期梵文五个韵文的分段形式研究》一文,就敦煌吐蕃文书P.T.849早期梵文五个韵文的分段形式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藏族历史上关于藏文有几个元音字母有“五种说”和“四种说”两种主流观点,该文章认为,敦煌文献中出现的“五个元音”这一记载是藏文只有四种元音字母的可靠佐证。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吉太加教授的《藏语句法研究》一文,对传统和现代的大量藏文句子进行了分析、梳理、归纳,力求建立较为系统而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藏语句法理论体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桑吉克研究员在《能因动词的性质与用法详解》一文中,对能因动词做了详细而细致的阐述和解释。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铃木博之先生以《云南迪庆·巴拉格宗藏语语音及词汇的历史层次》为题,从巴拉藏语的语音及词汇特点的角度来讨论其藏话的特征,并通过藏文与各种周边(含川滇两地)的藏语土话的比较,对巴拉藏语进行了分析。

  2.信息技术研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大卫·吉玛诺教授在《面向公众的藏文信息服务问题》一文中,介绍了他们12年来不断使用最新技术,将多媒体与西藏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后上传至服务器端并分为不同主题,并使其数据不断累积、不断优化,使其更加易用的过程。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道周教授就《藏族历代文献精选电子资料库建设内容及其意义和价值》问题进行发言,认为建设电子资料库是保存文献、传承、发扬文化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藏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电子资料库的建设,无法单靠某一个机构的力量来完成,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龙头和更加广泛的合作平台。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才藏太副教授在《藏文句子边界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提出,楔形符研究的重要性与虚词研究的重要性,认为藏文句子的边界识别是藏文文本分析的基础性研究,是藏文与其他语种之间建立句子级平行语料库的必要工作,也是进一步进行藏汉机器翻译的基础。另外,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索南才让在《完善藏语不自由虚词的语法功能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在计算机背景下,由于虚词在藏语表达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和应用的广泛性,藏语虚词研究相对迫切和重要。认为从功能入手、从计算机思维方式的角度考虑藏语虚词的划分是当务之急。

  西藏大学尼玛扎西教授就《移动电话本地化关键技术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编码标准、键盘标准、字库加载和核心算法是移动电话本地化的关键所在。由于不同厂商对藏文字库的支持程度不同,所以应该通过市场准入机制,要求在特定区域内销售的基于Andorid的终端必须全面支持藏文OpenType字库。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扎西次仁介绍了珠穆朗玛藏文字体、珠穆朗玛藏文转写输入法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通过两年多研发推出的基于国际标准Unicode的藏文应用软件“珠穆朗玛藏文智能输入法”及其特点。

  西北民族大学机器翻译研究所教授卢亚军对藏语语料库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西藏大学高定国副教授介绍了藏文计算机字库的设计方法。西藏大学讲师扎西加分析了基于FUG的藏语句子结构。

  8月4日,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胜利闭幕。大会闭幕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柳应华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在闭幕式上做了大会总结。

  闭幕式结束后,举行了特邀研究员颁证仪式。日本龙谷大学桂绍隆教授、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林冠群教授、日本大谷大学康噶·崔臣格桑教授被聘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8月5日至7日,会议主办方组织部分海外学者赴承德考察。

  北京(国际)藏学讨论会是中国藏学界定期举办的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成功举办过4届。这项大型国际学术交流盛会,将每4年召开一次,既是国内外藏学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也是藏学专家学者们加强学术交流,不断增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原载《中国藏学》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