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市场挺在生产前,赋能农产品“最鲜一公里”

  “这是10天前摘下的荔枝,刚从冷库拿出来,味道仍旧鲜甜可口。”朱焱宗热络地向大家介绍着自己家乡的荔枝,经过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冻龄”加持,荔枝口感不输枝头刚采的,不少人开始向他“取经”。

  一口新鲜,关乎着农民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市民的幸福感。而“最鲜一公里”背后,是一个个田头冷藏保鲜库、一座座集配中心和一辆辆冷藏车在保障,有一个稳定的供应链、强健的产业链在支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将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有力抓手。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至关重要。广东作为水果、蔬菜、南药等岭南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近年来以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生产市场两手抓、两手硬,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端持续升级,加快补齐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短板,探索创新“田头智慧小站”模式,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

  日前,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暨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会在广州花都召开。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及各省农业农村部门代表、专家参加会议,并现场观摩花都区冷链仓储设施及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情况,参观了田头智慧小站现场展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广东实践探索经验。

  破局

  高位推动全省谋划

  食以鲜为贵。近年,时令消费走俏,农产品销售火爆,各地掀起一股“把冷藏保鲜设施建到田间地头去”的浪潮。

  “买全球 卖全球”的数字贸易全球化,让农产品冷藏保鲜这一环节变得十分关键,采收销售时节可谓“跟时间赛跑”,一旦流通不畅,就会失了先机。抢占“鲜”机,广东是先行者。两年以来,全省新建1910余座冷库,新增冷库超50万立方米,有效夯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基础。

  固定式冷藏保鲜库

  冷藏保鲜效果如何?广州德裕智慧农业的蓝莓种植专业户有发言权。

  一大早,广州德裕智慧农业负责人李京烨麻利地将冷库中存放的蓝莓取出打包,销往全国,这是一个2000余平方米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基地——高洁净专业冷库。“冷库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开发蓝莓鲜果储藏技术及生物保鲜技术,确保鲜果的稳定和品质,方便蓝莓就地就近储藏、错峰销售。全程冷链配送,蓝莓鲜果及加工产品销往山姆、Ole、永旺等线下商超,并出口至新加坡、韩国等国家。”李京烨坦言,德裕全力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为周边农户提供蔬果冷藏保鲜、初加工等服务,直接或者间接增加集体收入超1500万元,切实让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成为强村富民的民生工程。

  “广东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柚子、圣女果、兰花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田头预冷和分拣,有效实现果品分级、优质优价、梯次上市的产销局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实施,一个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渐具成熟,越来越多的鲜活农产品挂着夜霜、带着朝露从田头冷库被送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餐桌。

  广州德裕智慧农业冷库中的蓝莓加工品

  高位推动开篇破局,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出台政策文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强化专家技术配套政策支撑,建立广东省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联盟,组建66名省级冷链物流领域专家队伍,指导市县组建技术员队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共召集组织线上线下培训30余场,培训指导3600余人次。通过“数字+轻骑兵”,全省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技术培训,线上观看人次达17.25万。这都是不容小觑的数字。

  笃行

  创新探索冷藏保鲜新模式

  去年十月,全国最大的单体冷库——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冷链项目启用,货物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各市、24小时内可达全国各地。

  广州一直把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作为现代都市农业的牵引性工程来抓,大力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加快落地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引领推动农业装备品牌数字化升级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冷链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同样洋溢在广州市花都区。花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花都区充分发挥国际空铁枢纽优势,不断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落地玉湖冷链(广州)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区冷库总容积超3.4万立方米,产地仓储保鲜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构建起“从产地到餐桌”的完整农产品供应链,都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未来,花都还将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奋力打造临空农业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引领地。

  当前,广东4个国家和4个省级试点县正加快建设步伐,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罗定市、高州市、德庆县等在县域范围布点建设一批冷藏保鲜设施,逐步建成整县推进试点县。高州市、增城区等市县探索创新“田头智慧小站”模式,试点作用逐步凸显。

  高州升级版冷链运输车,可灵活移动到山间地头。

  先行先试,打造高州样板。高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高州主要围绕“五个一”举措实行,分别是制定一张布局施工图、组建一支技术指导队、实行“三个一”建设方式、建立一个紧联农机制、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结合山多地少的实际,高州分区域、分地形、分类别,在全省率先建设A、B、C类田头小站。”该负责人表示,其中,C类是升级版冷链运输车,可灵活移动到山间地头,实现果蔬采收后即入库冷藏,还可通过电商就地直播带货,最受欢迎。

  大埔县亦是紧抓机遇,围绕科学谋划建冷库、严格把关实项目、提质增效兴乡村三大举措整县推进,目前,建设完成24个主体建设40个冷库,建设总库容2.5万立方米,农产品产地集散、商品化处理能力及低温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大埔县一冷库航拍

  乐昌市一冷库现场

  过程透明,动作规范,乐昌市围绕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2021年以来,乐昌新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3座,新增贮藏容量1.3万立方米,大大提升了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存储能力和种植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乐昌市昌盛香芋生产流通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地冷库让香芋采收降低了10%的损耗,销售时间可延长半年,销售价格较此前提高0.5元/斤。

  可见,各试点县因地制宜,创新举措,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夯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基础能力,有力推动广东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重塑

  市场挺在生产前面

  广东荔枝季接近尾声,这一千年产业富了果农甜了世界。

  历史上曾因难以保鲜而锻造“一骑红尘妃子笑”典故的广东荔枝,眼下已突破地域的界限。据统计,2022年广东鲜荔枝出口遍及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1.7亿元,占全国荔枝出口比重59.4%。2023年,广州、茂名、湛江等多个产区荔枝出口保持良好势头,广东荔枝“朋友圈”持续扩大。

  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朱焱宗种植荔枝十余年,见证了日趋成熟的冷链系统为荔枝产业发展带来的利好。“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建设,大大缩短了荔枝的预冷时间,原本采摘后1小时才能到冷库,现在10分钟就可以,这50分钟至少能让荔枝的保鲜期多延长2天。”朱焱宗说。

  7月11日晚,一箱箱刚收购的新鲜荔枝被运往高州市燊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冷库,整齐有序地码在仓库中,沾染着枝头新鲜气息的荔枝被成功“冻龄”。朱焱宗表示,成熟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让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时间变得更加可控。“今晚刚到货12000斤荔枝,我们的目标是收购5万斤存放在冷库,计划8月底进行上市销售。”

  朱焱宗向大家介绍冷库中取出的荔枝

  “以时间换空间,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就是拓展荔枝的市场半径。我们以‘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冷藏设施为依托,全省一盘棋做好广东荔枝、龙眼等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广东省农业农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市场交换体系中,农产品价值等于市场半径减去生产半径,其绝对值越大,则价值越高。近年来,广东通过持续开展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广东荔枝等一批“粤字号”农产品实现了产销两旺。

  归根结底,广东实践是一个深入研究分析和把握市场规律的过程。市场挺在生产前面,让市场成为生产的动力源、生产成为市场的压舱石,通过市场倒逼驱动产业链前端,破除农业“重生产、轻市场”传统发展模式,推动供需紧密联接,走出一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产业兴旺之路。

  6月底摘下的荔枝,从冷库取出依旧新鲜如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大力推进“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补齐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短板,助力农产品卖出好价格卖出高水平。

  所谓“12221”,即建立“1”个农产品大数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育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如果说“12221”更多指向产销对接等软性机制问题,那么冷链物流的强筋壮骨便是实现农产品在生鲜流通、精深加工保值增值必须夯实的硬件基础。

  市场对农产品冷藏保鲜需求,有效带动了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延伸了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和销售半径,农产品出村能力和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最终实现了农产品价值提升和农民的增收。

  【记者】钟海芳

  【摄影】吴秒衡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