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艺,为珐琅找到当代定义

  上海中心37层,

  宝库中心的珐琅厅,

  地面非常漂亮,

  有着巨大的珐琅彩地面。

  图片

  我们常说的珐琅彩、景泰蓝,

  其实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

  施君介绍,

  景泰蓝其实是中国独有的珐琅的一个门类,

  从元朝开始,有800年左右的历史传承,

  是青铜器和西方珐琅工艺的一种融合,

  最后变为了我们中国人

  所固有的一种审美体系——景泰蓝。

  图片

  除了景泰蓝以外,

  现在的珐琅工艺也会有一些其它的创新

  施君表示,

  宝库中心的珐琅地面,

  如果把景泰蓝再延展一个学术名称,

  就叫做铜胎掐丝珐琅。

  顾名思义,就是以铜做胎,

  掐出来一个图案,

  再往表面上一层900多度高温烧制的珐琅,

  要烧三次才能把这个丝填满,

  最后通过200目到2000目的抛光打磨,

  把这个釉料的色彩、铜的金属质感显现出来,

  大的金属变化、流动感的趋势表达出来。

  在这个作品当中,

  选用了92种鱼的图案,

  这些图案都来自于从仰韶文化开始

  一直到清末的陶罐上的图案,

  是串起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小元素。

  这件作品的名称叫做《轮回》,

  也承载了我们古典文化复兴和

  中国文化自信的愿望。

  图片

  在制作这个作品过程中,

  施君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其中最棘手的就是

  如何做成没有拼缝的地面。

  现在呈现出来的

  这一片一片造型

  全部是在工作室烧制完成的,

  当中流淌的时间的河流是在现场制作的。

  最后做成了一个没有拼缝的地面。

  图片

  如今,

  珐琅彩应用到了很多其它的领域。

  2010年,

  施君和他的团队尝试做了

  第一把真正的珐琅椅子,

  名叫墨未浓。

  之后几年,他们又和

  英国皇室、F1大奖赛上海站合作,

  制作了相关特色作品。

  和这次采访现场同处一栋大楼的

  103层有一间珐琅厅,

  施君介绍,

  这个空间的上方是一个鸾凤展翅的状态,

  把物理高度和艺术结合到一起。

  图片

  在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时,

  施君和他的团队

  设计了一个形似圆球的珐琅作品,

  关于作品上的小圆片元素,

  施君分享了他的设计灵感

  这件作品由2000多个小作品组合而成,

  在圆的尺寸上去创作,

  团队寻找了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的

  一些地标建筑,

  比如中华艺术宫、东方艺术中心等建筑。

  图片

  在这一系列作品里,

  有一件作品展示在了东方明珠的码头,

  它延续了“一江一河”的主题,

  东方明珠是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之处,

  我们在这件作品中

  加入了很多沿江沿河的经典建筑,

  有上海外滩的建筑、一些跨江大桥。

  所以整个圆球状的作品是一个整体,

  象征着包容圆满、大气谦和的上海海派文化。

  图片

  如今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对此,施君有着自己的见解。

  在景泰蓝这个领域,

  参与制作的人需要很强的工匠精神,

  这需要时间去积累。

  图片

  施君认为,

  如果100年后再看现在的作品,

  它就是个古董,

  我们会去思考、提炼当初的各种故事,

  这个是很有价值的。

  坚持是一个带有不断延续性的事情,

  并不是要做到很大一个行业,

  但是它要为时代留下作品,

  需要反映出这个时代,

  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