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楷模”李振海①|半生深山里 树木亦树人

  转自:呼伦贝尔新闻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或者您也可以向我们投稿,投稿邮箱:hqfyyjs@163.com

  编者按

  8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会,我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李振海被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39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39年为民造福初心不改。李振海甘守孤寂与林木为伴,不惧艰难挑水种树,胸怀大局做育林英雄,不计得失干劲不减。他亲手种下60多万株树苗,无偿捐赠8万余棵,为2000多亩荒山披上绿,如今创造的生态效益已经超过3亿元。在青山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用绿树营造一座“绿色生态长城”。他不仅带动全家11名党员投身植绿护绿事业,更引领当地的植树造林热潮,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地方生态绿色发展。即日起,呼伦贝尔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报道《“北疆楷模”李振海》,多角度、全方位深入讲述李振海的新时代愚公移山故事,让这首39载用汗水和心血谱写的时代楷模之歌在青山绿水间久久传唱······

  39年,大山深处回荡着最初的誓言,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岁月镌刻着勇往直前的开拓、无怨无悔的坚守、竭尽全力的奉献,树木的一圈圈年轮讲述着一个人用一生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的动人故事。

  60多万棵树苗,从形单影只到数以万计,大地记录着所有发生过的孕育、枯败、重生、茂盛,嫩绿的枝干长成苍劲的大树,点点绿色汇聚成滔滔绿浪,绿海浩瀚描绘出美好生活篇章。

  2000多亩荒山穿上了“绿衣裳”,“荒山”蜕变为“青山”,也成为了老百姓的“致富山”,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红松······木聚成林,为生态种下了绿色希望、为产业贴上了绿色标签、为城市创造了绿色未来。

  如今,从前的一块造林地已然变成一条长1500米,宽600—700米的壮观森林带,创造经济效益超1亿元,生态效益超3亿元。

  李振海是呼伦贝尔市无数个逐梦青绿奋斗者中的杰出代表,他生命不息、植树不止的精神,更是呼伦贝尔努力在祖国北疆构筑起牢不可破的万里绿色长城的缩影写照。

  走进大山

  种下第一棵树

  1974年,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30岁的李振海带着一家5口离开山东老家,来到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面朝黑土背朝天,一家人勤劳肯干,很快成为了旗里的种粮大户,日子过得安逸而富足。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揭开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1984年,国家出台更新造林政策,鼓励大家征地开荒种树,李振海从广播中得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能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的想法便在他心中悄然生根。

  “虽然造林是件好事,但是把地扔下上山种树,还是不靠谱。”李振海植树造林的想法首先受到了家人们的质疑,虽然他反复解释退耕还林还草是大势所趋,植树造林意义重大且也可以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家人们始终无法完全认同。倔强的李振海索性“分家”,将家中土地公平分配给子女,自己则卷起铺盖卷和妻子姜开芝毅然决然地上了山。

  “刚上山三天,儿子说山上条件太艰苦了,根本不能正常生活,让我们必须和他下山回家。我不答应,他就把我老伴儿接走了。他们以为我没人照顾就会妥协,结果妥协的是他们,没过几天老伴儿担心我,就又回来了。”李振海笑着回忆起那段日子,没有电,无数漫长黑夜只有一盏煤油灯孤独作伴;没有水,就到山下的河沟里一趟又一趟地挑;没有新鲜的蔬菜粮食,他们就挖野菜拌咸菜就饭吃。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李振海夫妻俩种下了500亩杨树。但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经验,历经7年的含辛茹苦,树木成活率还不足20%。

  家人灰心了,村民议论了,但李振海却从未动摇。通过查询专业书籍,发现问题出在酸性土壤并不适合栽植杨树,他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从外地购买了落叶松优质苗木,在苗圃内进行苗木换床,培育出发达的苗木根系,以此来提高苗木适应本地土质。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了解他的实际困难后,及时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李振海所栽植的落叶松成活率终于达到95%以上。

  树活了,日子也“活”了。李振海夫妻俩从破旧的草房搬进了砖瓦房,一棵棵树苗从耕地种到了山坡荒地,对于他来说,种树,就是种希望。

  众心所向

  共育那一片林

  “现在,我最初的植树愿望已经实现了,这与我老伴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的大力支持,我可能会半途而废。老伴跟我一起吃苦,我心里也挺难受,经常劝她回去,可她就是不肯。现在我植树成功了,她功不可没。我一生最感谢的人,就是我老伴,因为不管我做什么事,她都特别支持我。”李振海说。

  山川见证着相濡以沫的真情,李振海和妻子牵手走过的53年婚姻之路,其中有37年都在大山深处度过。同李振海一样,姜开芝对植树造林这项事业也充满热情。她说:“如果仅靠我和老伴两个人的力量,我们一年只能栽3万棵,如果有20个人一起栽树的话,每年就会栽下30万棵,很快就会形成森林了。所以,只要有人前来咨询植树的事,我都特别高兴,也特别支持,因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植树,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起初我不理解父亲,看着别人家种植大豆等粮食作物,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我心里既羡慕又焦急。直到有一次,父亲跟我谈心,我才明白了他的苦心。父亲说开荒种田那些年,土地经常在大雨过后被冲刷得满目疮痍,当时大家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还不太了解,但他心里却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所以尽管我们都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李振海的长子李效顺说。现在,李振海一家人都投身于养山护林中,世代传承的植绿理念,成为了他们的优秀家风。

  在李振海的示范作用引领下,许多当地居民也参与到植树造林中来。为了更好地给大家提供帮助,他开始仔细琢磨退耕还林政策,在塔温敖宝镇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把全镇有意愿但苦于没有技术支持的村民集中在一起,进行技术培训,详细讲解树木的栽植和管理方法,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便于沟通。培训班后,李振海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他的身影出现在塔温敖宝镇的每个村屯,毫无保留地传授宝贵经验,虽然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但他的脸上还是挂着幸福与满足的微笑。

  当一丛丛、一排排的新绿如约而至时,一个个繁忙的身影活跃其间,挥锨、挖土、栽树、浇水······积极的影响不断扩张生长,向绿而行的种子逐渐洒满了呼伦贝尔大地。

  蔚然成风

  绿意染一座城

  “放心不下我的那些树啊!”接受“北疆楷模”表彰后,李振海立即动身从呼和浩特市返程,千里之外的大山中有他年少时的梦想,用尽半生心血奋斗,终于打造成舒适心安的港湾。

  已至耄耋之年,但稍有闲暇,李振海仍旧认真地琢磨退耕还林政策,力所能及地向周围群众宣传植树造林的益处。这些年,他用于植树造林的费用超过200万元,无偿向社会各界和数不清的群众提供大小树苗8万余棵,价值400余万元。今年,李振海把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一万元奖金作为党费上交给了党组织,他说:“无论是用于植树造林还是其他方面,只要这笔钱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与树木为伴,以自然为友,当年开荒种地的急先锋,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长城奖”“2022年度中国好人榜”等众多荣誉。此次再获“北疆楷模”殊荣,李振海谦虚地说:“我知道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肯定和支持,我非常感谢和激动,但是我个人获得多少表彰并不重要,我更希望年轻人从我这一生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动员更多人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发光发热。”李振海胸怀大局、甘守孤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不计得失、无私奉献、一心守护青山披绿衣的责任担当无不彰显着榜样的力量。

  从一棵树植根沃土、坚韧挺拔,到一片林郁郁葱葱、生生不息,再到一座城天蓝、地绿、水清、土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抓手,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推动发展绿色转型,严格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全市上下将继续以李振海等“北疆楷模”精神为引领,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全面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呼伦贝尔力量。

  原标题:《“北疆楷模”李振海①|半生深山里 树木亦树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