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温暖学生 用心做好教育

  全媒体记者 张静

  在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从教25年,默默奉献,把学校和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学生喜欢她,家长信任她,同事认可她。她叫樊友翠,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满腔热血倾注于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

  25年来,樊友翠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倾注在学生身上,用自己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去开启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之窗,她用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奉献精神教育引导着学生。

  以身作则当好学生“引路人”

  《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方能以师为镜。

  樊友翠就是这样一位以身作则的好老师。

  7月25日,正值暑假,樊友翠还在忙着给班上的“悦读之星”们送书到家。这是放暑假前樊友翠给孩子们的承诺,对阅读表现优秀的孩子,她会自费买一本孩子们最想看的书,送到孩子们手中。

  樊友翠没有食言,她精心挑选了每个孩子喜欢的书,送到阅读表现优秀的孩子们手中。

  送书,看似一个简单的举动,却无形之中鼓励着每一个孩子。

  “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樊友翠说,作为语文老师,她非常注意书写和握笔的姿势,课堂板书、批改作业,她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她深知,“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大多数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让他们看到老师是在如何书写汉字,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听过樊友翠讲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她上课风趣幽默,孩子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

  她重视传统文化教学,让孩子们诵读《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了解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以此树立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作了“小小书法家”“乐学卡”“小小智多星”等各类不同的奖励小卡片,学生在哪方面表现优秀,都有机会获得小卡片,用这些小卡片可以换书和玩具等小奖品。

  她还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事学习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及时查漏补缺,并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

  真心实意做好家长“助力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樊友翠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不管学生成绩好坏,樊友翠始终一视同仁、平等爱护,带着欣赏和鼓励的目光帮助学生成长,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她始终坚持对学生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悉心指导,把温暖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充满阳光、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学生小王的母亲生病后,小王的情绪一直不好,整天闷闷不乐。樊友翠知道后,经常安抚小王,还利用周末到白杨坪家访,看望孩子的妈妈。在她的影响下,小王变得越来越懂事,学习十分用功,今年“六一”,小王被学校评为“自立自强好少年”。

  面对单亲家庭的学生小汪,樊友翠经常充当“妈妈”的角色,和她交心谈心,鼓励她接受现实,在樊友翠的鼓励下,如今,小汪成绩优异,也变得开朗多了,家长也特别感激。

  班上的一个男孩子,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坏习惯比较多,但樊友翠始终用爱心与耐心对待他。今年4月,看见他的书包坏了,经了解其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于是就带着他在文具店里买了一款他最喜爱的书包,告诉他:“这是我给你的奖励,奖励给‘优秀的你’!”后来,这个“不听话”的男孩子在樊友翠的鼓励下,学习进步很大。

  全心投入当好班级“管理员”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樊友翠认为,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班级管理中,樊友翠和学生一起制订班级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做到的,她也必须做到。

  每周的卫生值日,樊友翠跟学生一起打扫教室;要求学生7点50前到校,她一定比学生们早到。

  在班主任工作中,樊友翠所管理的班级连续多次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书香班级”,她自己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州、市级奖,辅导的学生书法作品、优秀作文也屡次获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教以来,樊友翠多次获得省级、州级和市级表扬,数十项教研成果获国家、省、州、市级奖励。她的论文《我这样教小学生写字》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教师教学论文大赛三等奖;《用心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颁发的三等奖;在全省“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征文作品评比中,荣获小学组指导一等奖;《清洁家园 垃圾何去何从》获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