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福建中考语文初三生复习指南出炉

  2023年是福建省中考统一命卷的第七年。此次命题秉承课改精神,扎实推进“一核三层三翼”考试评价系统(即“一核”:为什么而考——“立德树人、遵循课标、有利发展”,“三层”:考什么——“学科素养、学科双基、行为习惯”,“三翼”:怎样考——“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体现了新一轮课改的决心,可以说是破中有立的一份好试卷。

  这一考查评价在命题上的落地,不仅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情感素质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评价更全面、客观、科学和公正。2023年的试卷,较之往年有何变化?又透露了哪些中考学习和复习的“风向标”?

  1.精准明确命题意图

  (一)横向对比,命题形式同中有异,变化出新。

  2023年福建中考试卷相较于2022年,在题型内容设计与赋分分值上有一些鲜明变化。

  例如,阅读板块:古诗鉴赏首次考查课外古诗,且不设置选择题,改为全主观题;实用性文本首次采用说明文与漫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对材料的综合处理能力。在赋分上:古诗文默写减少2分,给了非连文本。

  统观近七年试卷各大题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课改评价的深入,在某些题型上的变化较为显著,如名著阅读的考查,从原来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理解,到加入对名著关键人物的综合评价、关键情节的分析运用、阅读频次的个性解读以及阅读方法、心得的交流共享;古诗文阅读从考查对字、词、句,内容主题的精准掌握,到考查如何利用工具书读懂诗文,如何触类旁通提炼有效信息;近几年还适当加入应用文形式的考查,如演讲词、邀请函、推介词等。

  (二)纵向比较,答题趋向思维跃升,突出个性。

  结合近七年省考的命题革新和答题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分值在逐年减少。

  例如:古诗文默写,不仅分数占比降低,而且考查目标从原来的联系上下句即可推断,到近几年更加注重考生对诗意与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结,推陈出新、学以致用,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视角;语言运用,如病句的直接修改,从直接改句到语用考查的简明连贯得体,更突显实际运用;文学性阅读或实用文本阅读中大量植入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现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无不彰显文化自信;写作除内容紧贴时政要素,形式要求上也尽显多样,有材料命题、立意提示、图文结合等。

  2023年福建中考在考试评价上还首创多维评价,如名著阅读的层级打分和实用类文本最后一题的多维评分,一定程度上,让思维与答题巧妙碰撞,鼓励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分类方式上对主观题形成个性化解答。

  因而,明确考题意图与指向,可帮助我们见招拆招,对症下药。

  2.脑图建构轻松备考

  如果对近几年省考的考查有所了解、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题设的变化与教材的衔接正在迈向深度融合。那么,我们要如何学习,才能够灵活应对这般错综复杂的挑战呢?这里建议广大学生可以以“脑图”(或称“思维导图”)方式来学习训练,学以致用。

  (一)手握语文教材,万变不离其“宗”——“脑图”之本。

  义务教育新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统合高中教材的基础上,对原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师生们能观照的如:古诗文比重明显增加,初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每个年级40篇左右。古诗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既保持原有教材内容,也有部分内容的增删。

  部编版的教材中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书目,在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的内容,小学教材中也增加了大量课外阅读的书目,并且课外阅读都有指定书目。部编版教材在“教读”“自读”之外加上“课外导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这就要求广大师生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名著的魅力;还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初三阶段依旧不要放松阅读,做好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性的阅读与写作,对备战中考的同学帮助巨大,亦可为高中以任务群为主的大单元和各类综合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做好从“面”的扩展到“质”的提升的前期有效准备,进而奠定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

  (二)重视课后习题,解析来龙去脉与因果关系——“脑图”之末。

  初中三年的基础教材,更加侧重学生学科素养在“质”和“量”上的掌握与提升。在学生文学涉猎的广度与深度上,部编版对字词的“识、读、写”的要求比人教版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基础,也是适应新时代信息量飞跃、信息秒速传播的需要。中考试题中,对于出现的错字,依旧毫不手软地判分;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同样地要以数量累积扣除相应分数。

  部编版的教材在选取课文、习题设计和课后练习作业等方面都更加贴近当代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具备“现代化”的气息。负责教材编写的专家组成员们集思广益、优中选优设计的作业题,不仅指向考查本课、本单元学习的大概念、重点内容,还特别帮助学生训练思维,包括从识记理解到分析评价再到综合应用。

  如2023年名著考题的考查,实则为教材中名著学习成果“专题汇报”的一种形式;古诗古文的考查,实则为尊重学生阅读发现和发展,借助工具书读懂文言,借助联想想象分析诗歌,提炼归纳古文信息的学习运用;昭示文化自信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则指向教材新增的经典文本,如《驿路梨花》《谁是最可爱的人》《老山界》《白杨礼赞》等弘扬“中华精神”的好文,要求我们对照相应课后习题,精细解析,触类旁通;还可以增加“2020年版本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的“人文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立德树人,引导这一代孩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文化。

  (三)写作紧随阅读,养成整理与反复修改的好习惯——“脑图”之干。

  在复习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关于写作训练的一体化思维已近乎成熟。初中36个单元,每单元末配套的作文训练,一单元3道题,对写作能力的训练针对性极强。

  如能将108题配合文本阅读,读写结合,规范训练,则能使初中语文读写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潜移默化笔头功夫。

  如未能全揽,则一单元择其一操练,亦可立竿见影。完成后有意识地分门别类,对同一类目作文进行同时期修改提升,则能帮助你有效地明确该类作文的技法,提升作文品质,涵养素养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