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碳”,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团队勇闯大赛,跻身全国1/11!

  近日,“建行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举办,共吸引到了638所高校,共计五万余人参赛。大连理工大学学子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其中,特等奖是从全国近7000件作品中评选出11项,获奖率仅1.6‰。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学科竞赛。该赛事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广大高校的积极协作下,起点高、规模大、精品多,覆盖面广,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得到了各省教育厅、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大连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此次比赛,为提高参赛作品质量,能源与动力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于今年5月联合举办了第十六届“大连理工大学-潍柴动力杯”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连理工大学选拔赛),最终选拔出15项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本次获得特等奖的作品《“双废利用”——粉煤灰矿化封存CO2与再利用一体化技术》由大工能源与动力学院蒋兰兰教授指导,学院学生杜佳浩、张健、杜怡霖三人团队完成。

  该作品针对传统矿化工艺存在的CO2封存效率低、产物难再利用等难题,开发了一种粉煤灰矿化封存CO2与再利用一体化技术,大幅提高CO2矿化封存效率,具有低能耗、低成本与前景广等特点。

  本次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冰火可容”——结合冷热联供与相变储能技术的节能保温箱》由大工能源与动力学院祝捷副教授指导,学院学生杨雯月、殷祺云、冯恩城、马常骁、时骁婧、王昭懿、毛宇凡七人团队完成。

  该保温箱成功实现了“冷热双保”技术,减少了用于保温的塑料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这一作品还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学生在本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既离不开学子们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进取精神,也得益于学院长久以来对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

  学在大工,久负盛名。植根于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现已是国家动力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回溯学院历史,学院起源于大工建校之初由国际内燃机领域著名专家胡国栋先生亲手创立的“机造系”,这里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78年)授予单位,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博士,底蕴深厚。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能源与动力学院人才培养实力越发强劲。“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教育专业、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并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建高水平“吴仲华未来能源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近5年,学院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输送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100%,连续多年位列全校第一名。(数据截至2022年3月)

  此外,能源与动力学院重视对学子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积极推动学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求学于此,诸多优秀学子的简历上,都不乏各种奖项的增光添彩——

  40门成绩90+的刘佳悦同学曾获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三等奖等奖项;

  直博至清华大学的吴忠霖同学曾带领小队参加第十四届节能减排大赛国际一等奖,还曾获得2021数模国赛国家二等奖;

  ……

  刘佳悦吴忠霖奋斗者,正青春。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助力更多学子在创新创业的追梦之旅上奋楫笃行、绽放自我!

  拓展阅读:

  坐落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拥有数学等5个拔尖计划2.0基地;软件工程等74个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覆盖除新工科专业以外的所有招生专业。学校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55%。

  C919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长征5号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火星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智能化工染料、高性能工程塑料……从国之重器,到大国工程,都可以看到大工人的身影。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百家号: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官网/官微、大工招生、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官网/官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