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声音 动不动就举报老师不是个好现象

  先来看新闻: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教师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实的扩大化举报也随之出现。一些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举报越来越捕风捉影,缺乏事实基础。有老师因为晚三个小时回复家长信息或者作业布置得“太少”而被举报;因为穿了一条裙子,一位老师被学生妈妈投诉“穿得妖里妖气,不像正经人”;还有一位老师,入职第二天就被家长举报没有经验、带不好班;湖北一所公立小学的李老师被举报过十几次,甚至因为点外卖也被家长举报,理由竟然是“身为老师,在小孩儿面前吃外卖,小孩儿回家缠着家长,也要点外卖”,荒唐得让人哭笑不得。

  举报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是在于相关部门的息事宁人。迫于家长的舆论压力以及对学校名誉的“维护”,不去追究客观事实,而是简单地去处理那些被举报的老师。不管事情是对是错,学校领导总是让老师先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这样一种由家长构建,学校有意或无意纵容的工作氛围下,躺平成为很多老师的选择。现在,很多老师连正常的批评都不敢履行,“跪着的老师,真的教不出站着的学生”。长此以往,教育的希望在哪里?

  小马飞刀还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司法部门,对失实举报的处理都仍欠缺力度。如据《半月谈》调查,仅在2021年,就有7起幼儿园虐童、性侵等不实举报舆情,但事后多数举报者并未受到法律制裁。

  无论是无端诽谤教师蹭流量,还是因家校矛盾而起的故意诋毁老师的行为,都损害老师的合法权益,伤害了老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教育所带来的成就感。当老师被污名化,家校之间失去互信,面对一个随时可能陷入舆论风暴的环境,很多老师将如履薄冰,不敢放手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其导致的结果也可以预见: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遭到破坏,最终影响到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对此,有评论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建立家校之间的应有权利边界,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归位,各政府部门别再通过学校-老师向家长派发各种非教育任务让家长疲于应付了,也别把孩子当肥羊、试图从孩子身上挣钱。这话说的对吗?各位可以认真地想一想。

  “尊师”并不等于不要监督,不是要剥夺家长对老师及学校的监督权。一方面要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良好的师德风尚赢得公众对老师的认可;另一方面,针对不实信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勇于担当,通过完善多部门协作处置机制,及时主动澄清事实、厘清是非曲直,为老师撑腰。

  前不久,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对此,不少网友点赞支持,纷纷表示此举有助维护教师权益,重振师道尊严,让教师更有自豪感和荣誉感。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