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上海美术馆》出版,用水系概念重新排演上海艺术版图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上海是全国拥有最多美术馆的城市。近年来,美术馆已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展览、公众开放日、公共教育活动等层出不穷。我们为什么去美术馆?美术馆又为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

  9月17日下午,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看得见的美术馆——《行走上海美术馆》新书分享会”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行走上海美术馆》作者潘丽,城市研究者朱晔,儿童美育倡导者格桑,同济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高晓辉等嘉宾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美术馆与城市的关系。

  左起:格桑、潘丽、朱晔座谈

  沿着一江一河行走上海美术馆

  “可以说,上海的艺术叙事是一场水的叙事,而本书的行走路径也是水。我们梳理了一江一河沿线的美术馆,用‘水系’这一地理学的概念重新排演了上海的艺术版图。”潘丽介绍,《行走上海美术馆》与其他此类图书最大的不同是以水勾连叙事、排布行走路线。

  长久以来,公众认为美术馆、当代艺术馆有一道知识壁垒,难以入门。近十年美术馆发展蓬勃,各类展览每天都在开幕。回忆最初接下这本书的创作,潘丽认为,自己的优势在多年的媒体人身份,她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转述者”,在写作中,建立一种艺术场域和场域之外的连接,把艺术知识符号转译为大众能看懂的、平易近人的文字。“水”正是她选择的进入上海当代美术馆的一个切入点。

  《行走上海美术馆》书封

  《行走上海美术馆》梳理了上海“一江一河”沿线的主要美术馆,以“水系”这一地理学概念重新排布了城市公共艺术版图,从建筑设计、策展、运营等多方面介绍了15座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其中包括由煤仓、电厂、车间等工业遗迹变身的美术馆,戴卫·奇普菲尔德、让·努维尔、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的倾力设计之作,坐落于滨江步道、外滩、里弄洋房、商场、写字楼里的美术馆等,勾勒出一张清晰生动的“上海美术馆地图”。书中特别收录了馆长、设计师的独家访谈,精心选入150余幅美术馆空间及展览图片,用专业、细致、活泼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带领读者展开一场“纸上的艺术之旅”。

  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作为上海的主要水脉,近20余年来发展孕育出一条傍水而生的艺术脉络。苏州河全长约6.3公里的滨水空间,至2023年已分布了100多处大小艺术空间。而黄浦江两岸更是汇聚了多重艺术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外滩、2010年后系统开发的“西岸文化走廊”工程项目、“后世博”场馆等。

  苏州河艺术带的开端是M50。1999年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春明粗纺厂(前身为创办于1937年的信和纱厂)停产,转型成为“春明都市产业园”。当时大量租金便宜的厂房吸引了艺术家入驻,被用作其工作室 ;然后是画廊入驻,比如比翼艺术中心(艺术家徐震等人创办)、香格纳画廊(劳伦斯·何浦林创办)。早期的M50奠定了上海当代艺术生态的肌理,彼时在此活跃的艺术家、画廊主,如今仍是上海艺术界最具活力、影响力的中流砥柱。

  M50是自发形成的艺术区,这背后是中国当代艺术迅猛勃兴的黄金十年。2010年后,美术馆级别的艺术机构 :OCAT上海馆(2023 年暂时关闭)、UCCA Edge,相继入驻苏州河沿线,一条苏州河艺术脉络由此勾连,从苏州河东段至外白渡桥,抵达外滩。外滩的百年建筑变身美术馆,又形成了独具风貌的外滩艺术生态。

  西岸是规划生成的艺术区。2011年年末徐汇区政府在其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打造“西岸文化走廊”的品牌工程战略之后,“上海西岸”这个新的文化地标正式浮出水面。西岸片区涵盖西岸艺术中心、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西岸美术馆大道等诸多项目。美术馆大道自北向南分布着——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形成颇为壮观的博物馆集群,并与滨江绿地和公园一起共生,成为颇受大众喜爱的公共 区域。

  依然是与“水”相关。以“城”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两侧。世博会结束后,“中国馆”成为中华艺术宫,延续老上海美术馆的职能 ;“城市未来馆”则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本写给公众的美术馆手册。每一条抵达美术馆的路径,我都反复走过。” 潘丽以脚步真实地丈量过她书写的每一条路线,比如,从星美术馆到龙美术馆(西岸馆),有三种步行路径 :沿着滨江走、沿着瑞宁路走、沿着铁轨走。“抵达美术馆,即抵达一种想象,把自身从现实维度中释放、从日常中释放,抵达更多样的文明和生命体验。”

  讲座现场

  按图索骥探索美术馆的“入门书”

  “2014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社会工厂’,那时也有了城市馆的概念,希望展览不要在美术馆做,而是要释放到城市中,让当代艺术在多种空间里和市民发生关联。”朱晔提到,美术馆承担着一定社会功能,除了是一个日常参观的场馆,还希望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城市运作。从这个角度来看,《行走上海美术馆》也是将美术馆的维度拓展到了场馆之外,以“水”作为线索,与上海这座城市相关联。

  “如果你喜欢逛美术馆,在上海是非常幸运的,上海美术馆门类很多,可选择范围也多。这本书给了我们一张按图索骥的秘方。每个美术馆在定位和策略上都是有差异的,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让大家做出判断。”朱晔说。

  长年做儿童美育,格桑认为美术馆是一种生活方式。几岁的孩子走进美术馆,看看建筑和展品,不刻意灌输知识,就是自然而然的美育。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熏陶中,孩子的审美在进步,几个小时的游览,也是温馨和谐的亲子时光。

  “这本书的背后写着上架建议是‘艺术、建筑、文化’,我觉得它甚至可以放在旅游指南之中。”格桑认为,《行走上海美术馆》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为亲子家庭开展美术馆之旅提供了一条亲切便捷的路径,“最惊喜的是,书中没有用很多故作高深的话语描述,每个字都能看得懂。不管是亲子家庭,还是美术馆爱好者,这本书都很有价值。”

  据悉,“行走上海美术馆”项目是面对城市发展迭代、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而组织开展的一次“破圈”尝试,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围绕“行走上海美术馆”这一主题与“空间阅读(图)”课程内容,以出版与教学为出发点,联动沪上各大美术馆、中小学校、街道社区等,搭建一个以出版为载体的社会公共教育媒介服务平台,通过图书出版、文创产品开发、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社会大美育,“行走上海美术馆”系列公益活动近日获得2023年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项目扶持资金立项。

  同济大学出版社自2012年起组织策划“城市行走书系”,以“阅读点亮城市,行走启发思考”为理念,通过原创独特的题材、轻松生动的形式、中英对照的讲述,邀请作家、学者、媒体人、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等来自不同领域的行走者分享他们对城市的观察与思考,引导人们在行走中更全面地认识城市、理解城市,从更多元的视角体会城市文化。目前已陆续出版18本图书。

  “城市行走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