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话节气丨寒露:露水寒盈,秋意渐浓

  寒露正催黄菊晚,断云不锁碧山秋。今天21时16分,我们迎来寒露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露”占了两个:白露、寒露。农历八月,“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到了九月,“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露水微寒且盈盈;再冷一点,露水就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结晶体了,露成了霜,“霜降”节气尾随而来。作为一年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降临后,万物随寒气增长而消落,露水盈盈,寒气渐重,天地间平添一份清凉与空灵。民谚对此时温度的变化感知极为准确,“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喝了寒露水,蚊子挺了腿”“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古人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每个节气有“三候”。这“三候”的命名,结合不同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述各节气的特点。寒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其中最为神奇的是第二候,飞物雀鸟化为潜物蛤蜊,看似古人无知或迷信,但古人对物候的观察和用心并无错误,更知道如何把握并记忆季候的本质:此时,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忙,此时恰是“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的关键时刻。“过了寒露,秋粮入库”“寒露到立冬,翻土冻死虫”“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寒露花开不结子”“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到霜降,种麦就慌张”“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勾勒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层林遍染的大地上,栗子、石榴、红柿、山楂在乡野间点缀,农人在争分夺秒地劳作后,期待迎来丰衣足食的欢愉。四时流转,风物含情。千百年来,节令的更迭影响和塑造着山东人的节气习俗文化。寒露前后,昼夜温差较大,秋燥明显。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此时的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而秋梨、芝麻正是健脾胃、和五脏、抗衰老的佳品。在莱阳市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梨园深处,430余岁高龄的“梨树王”沐浴着秋日的微风阳光,成熟的果实已将枝条压弯,“一树多株”的景象让前来观赏的游客啧啧称奇。在莱阳梨核心产区照旺庄镇,树龄400年以上的梨树就有15737棵,种植面积1455亩。“与部分果树的生长周期不同,越高龄的梨树,产出的果实越独具风味。”西陶漳村梨农王建伟说。风入蒹葭秋色晚,气冷露凝雁南归。寒露的秋意浓墨般泼洒向大地,或在枝头沉甸甸的硕果,或是塘间枯瘦的残荷,或化成萧萧草木潇潇雨。此时,恰出游好时候,登高、赏菊、观红叶,是齐鲁大地沿袭至今的传统民俗活动。让我们在金风玉露之中,尽享秋的静谧与丰盈,感受耕耘与收获的美好。(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杨庭栋 毕淑雅 唐亚迪 策划 姚广宽 报道)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