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力促乡村全面振兴——南平建瓯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

  十月,秋高气爽,大地生辉。

  在南平建瓯市迪口镇荔建大道(中学路),宽阔平坦的路上车流畅通,通广陌,润民心,滚滚车流见证着“一条教育路,两端山海情”的广阔绵延。在房道镇七道村的家家户户门前,妇女们指尖娴熟地穿梭在竹条间,一顶顶竹编帽是美好生活幸福梦的编织。在东游镇盛前村俊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车间里机器高速运作,社员们正忙着生产菌棒、栽培菌种,一派繁忙景象……秋日的建瓯,有美好的生活,有丰收的喜悦,这些既为脱贫攻坚的答卷增光添彩,也让迈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脚步更加坚定踏实。

  2022年以来,建瓯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南平市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部署安排,在建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22年12月31日,建瓯市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4249户9561人。全市所有脱贫出列村、脱贫户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持续强化结对帮扶、政策落实等相关工作,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23年建瓯市乘势而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强化政策落实 筑牢返贫防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是巩固残障人士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我们对残障人员不仅负责送原料上门,还定期上门收集成品,并当场结算,对在本企业务工贫困户企业结算加工费竹安全帽每顶给予补0.2元,企业收购脱贫户自产毛竹每吨比市场高20元,使脱贫户每月可多增收150—200元。” 建瓯市朝阳竹编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朝阳说道。

  

  建瓯市朝阳帽业工人在对竹编帽进行加工 熊敏华 摄

  以竹编为载体,搭建就业平台,助力群众“家门口”增收。作为南平市“深化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参与企业,福建省建瓯市朝阳竹编帽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积极成立非公党支部,促进非公党建助脱贫攻坚,在房道镇的20个行政村中吸收700多家农户作为安全帽的编织户,其中脱贫户有26户,残障人士30多名。

  多措并举,优化帮扶政策。在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的同时,建瓯市建立了基层摸排、行业筛查、平台监测、分析研判、交办反馈、跟踪落实等机制及配套制度。

  建瓯市乡村振兴局魏德军局长介绍,在全市开通“一键报贫”贫困农户在线申报系统和扶贫服务热线电话,横向通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牵头部门,纵向通过乡镇、村、组到户,建立排查工作网,全面摸清建瓯市贫困农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排查共排查18个乡镇街道、217个村,120655户(常住人口全覆盖)、429455人,新识别和新申请的低保,特别是收入较低、家庭负担重的农户52户,发现疑似对象4户;解决群众生活困难385个。

  期间,通过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培训和“雨露计划”等,共有278名脱贫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228名脱贫户家庭中正在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将得到助学补助68.4万元。

  与此同时,建瓯市还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夯实产业帮扶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上半年建瓯市投向经营性帮扶项目的中央、省、市财政衔接资金规模为1412.78万元,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32个,运营情况良好、联农带农机制取得一定成效。

  立足特色产业 稳定群众收入

  走进位于建瓯市东游镇盛前村的俊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棚内一簇簇金黄色的蘑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抓紧时间采摘、装箱、分拣……黄金菇既丰富了市民“菜篮子”,又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大棚内一簇簇金黄色的蘑菇长势喜人 熊敏华 摄

  产业兴,增收稳。“去年赚了3.5万元,今年我又种植4万袋黄金菇,估计能赚6万元。” 种植户张忠泉乐呵呵地说道。“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父母孩子,对目前的生活十分满意。”

  近年来,东游镇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以党建引领促产业发展,以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稳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合作社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季节性可安排40至50名务工人员,日工资在100元左右。合作社售给贫困户每根菌棒让利0.2元,并无偿提供养菌大棚供其使用。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钱袋子,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如何精准对接有效需求? 打造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模式 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

  建瓯市积极开展脱贫村、脱贫户农副产品产销对接等活动,为脱贫村、脱贫户稳定脱贫和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结合闽宁对口帮扶,在完成“832采购平台”采购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武夷山水”品牌、“千年建州?建字号”,闽北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及闽北名特优供应商的对接工作,组织精干队伍做发农副产品的采购,长设供销商城832消费帮扶建瓯体验店,做到扶贫产品品种全、质量优、价格廉。

  强化特色产业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建瓯市南片镇村以葡萄、笋竹、茶叶、翠冠梨为主,兼顾大宗水果、蔬菜种植、山地养殖等;东片镇村重点抓好雷竹、茶叶、锥栗、蔬菜,兼顾发展林下经济等;北片镇村重点抓好“吉阳四宝”、笋竹、设施果菜种植,兼顾特优新小品种的发展。

  建瓯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因地制宜,精准选好有市场需求和有资源条件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到产业项目辐射到村到户到人。加大脱贫户产业保险力度、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扶贫产品销售服务,实现脱贫户稳定增收。让80%以上脱贫户通过发展种养业,生产增收、脱贫致富。

  推进乡村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感

  金秋的夜晚,凉风习习,宽阔整洁的路上车辆井然有序,绿色步道上有三三两两散步的人群,走在荔建大道(中学路)上,一条10米宽的康庄大道展现在眼前。但谁又能想到,这样一条康庄大道原来是只有2米宽的羊肠小道。

  从迪口集镇通往迪口老区中学的路,原是一条沿着河岸边修建的宽2米、长442米的机耕路。由于道路狭小,每天上学、放学高峰期,在细窄的路上近千名师生往返家校都要格外小心。汛期来临时河水漫涨,经常得封路绕行。车辆绕行不仅要走双倍路程,路上大小货车穿梭不停,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中学路改造提升问题,迫在眉睫。

  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0年在省政协副主席张兆民挂钩帮扶下,迪口镇获得了荔城区山海协作帮扶资金,2021年中学路开工建设,并配套建设绿化、照明、强弱电落地、人行道等附属设施,与吉溪小流域治理项目同步实施。经过5个月的建设,荔建大道(中学路)建设完成。

  如今的荔建大道(中学路)不仅为师生出行提供安全便利,更成为老百姓散步纳凉、娱乐悠闲的好去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荔建大道的建设,迪口镇还完成龟山健身、休闲文体场所、值源村村民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做好值源村黄孔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古村保护修缮项目,注重教育医疗,完成迪口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迪口老区中学学生宿舍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

  据介绍,2020年以来,在省国资委(牵头单位)、省残联、省民进、建行福建分行、福建工程学院和莆田市荔城区等挂钩帮扶协作单位的支持下,特别是在省政协张兆民副主席的关心帮助下,建瓯市与莆田市荔城区双方互访调研16次,在项目建设、产业协作、资金帮扶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帮扶,各挂钩帮扶项目快速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四年来,荔城区帮扶建瓯资金4800万元,谋划推进山海协作项目23个,帮助引进企业8个、注册资金达4.85亿元。

  建瓯市以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2023上半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0594元,比2022年上半年9586元增加1008元,增长10.52%,高于南平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8%,脱贫户家庭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有效保障。(蔡瑛 施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