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干部的“记账员”思维,要不得

  某校,一次业务检查成绩公布后,很多教师对检查结果有异议,于是找教务主任询问。教务主任解释说:“检查的不是我一个人,作为主任,我不可能一个人去做所有的工作,给你记多少分,那是检查者的事!”一位教师们说:“检查的次数也不准,我的教案明明是39个,为什么只记了33个?数量总应该事实求是吧!”主任说:“这个也不能改,谁知道你是不是检查后写的?检查时记的数,是不能随意改动的,要不还有什么真事!”教师急了:“检查的印章清清楚楚,你再查查看看,你们盖章前我一共是多少?”教务主任坚持说:“即便如此,结果也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我没有改动结果的权利!你去找校长吧!”

  教务主任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第一,教务主任作为业务检查的主管,应对检查负全面责任,检查组的成员必须挑选思想、业务双过硬的教师;检查过程中,主任应深入其中,全面细致地把握检查的真实情况,力求检查的结果实事求是。可是,你组成的检查组,连备课的次数都“数不准”,在把握标准,给教师备课的质量计分上更可想而知。出现这样问题不只是检查者的事,更是教务主任用人上的失察,工作上的失误;

  第二,教务主任作为学校业务主管,你本应对教师的业务情况了如指掌,孰好孰差心中有数,教师来找,无理取闹者,你需耐心解释,事出有因者,理应核实了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情属实,应实事求是地作出相应处理。而该主任的做法不管三七二十一,检查结果就是“最高指示”,拿一句“不能随意改动”来搪塞老师,是对工作极端的不负责任,对教师极端的不负责任;

  第三,教务主任作为检查组成员的上级,本应尊重、相信检查组成员,对检查组全体成员负责。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揽责任。可该主任恰恰相反,“检查的不是我一个人,给你记多少分,那是检查者的事!”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检查者的身上,这是对其下级极端的不负责任,今后有谁还敢在跟着你做事?

  第四,教务主任作为学校的干部,校长的助手,本应尽自已应尽的义务,为校长分忧解愁。可是该主任,能推则推,“我没有改动结果的权利!你去找校长吧!”把皮球踢给了校长,这是对校长极端的不负责任!

  一个教务主任,学校要求业务检查,就安排人去检查;检查完毕,只知道记录分数,唯分数是瞻;出了问题,下卸上推,“分数不是他打,改分他没权利”把责任卸得一干二净,把问题推给校长处理,看其来“两袖清风,廉明清政”,可是该主任是否想过:作为一个主任,当把什么责任都卸得一干二净时,那就等于他什么工作都没干;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校长处理时,那他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一个没什么事可干,什么事都不干的主任,在学校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教务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人物,是学校和教师联系的桥梁、沟通的纽带。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决策要通过教务处来具体实施;教师教育教学的情况和问题要通过教务处来管理。因此,作为教务主任,首先要在思想上和学校保持高度的一致,树立起为学校负责、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自己到底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再次,要敢于承揽责任,出了问题,不能下卸上推,如业务检查,作为检查组成员的上级,要保护好你的下级;作为校长的下级,要灵活的处理好各种问题,尽可能地为校长分忧解愁。

  实事求是地讲,做一个教务主任很不容易。每天不仅要做着许多具体的、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还要指导、督促教师的教育教学。因为做事具体,便要“得罪人”,因为权利有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妥善处理,因此,教师不高兴要埋怨,校长不满意要批评,“夹板气”不少受,委屈肯定少不了。

  但正因为如此,方能使人得到锻炼,才能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判断能力,甚至包括决断能力,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

  相反,如果受不得委屈,经不得挫折,而变得世故起来,圆滑起来,对下不工作,对上不负责,变成一个只知道记分的记账员,那这个主任就当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只要把我们放在主任的位置上,就是学校和教师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就要自觉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公正廉明,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尽心尽力地为学校的发展出力。如是,你就会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事业就会有所建树,人生就会更有意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