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诗词热:让传统文化贯穿教育全过程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圈粉。古诗词为何会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复兴之路?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金会庆: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三联学院院长金会庆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高雅的文字,蕴藏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和不安。”

  在他看来,学习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去从小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从中慢慢体会诗词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

  “除了诗词之外,琴棋书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开发一些课程,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扬琴、古筝、长笛等民族乐器以及国画、书法、象棋等项目。”金会庆认为,除了学校教育,传统文化还能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基因。

  李和平: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底色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长李和平说,《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很好,之所以走红,一方面源自诗词的魅力,“就像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一样,诗词因为其凝练、优美,也成为汉语文学的经典代表,更容易打动人。”

  另一个原因,李和平认为是这个节目点燃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家长、学生、学校都感兴趣,这说明人们心底的东西被打动了。”他说,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底色,而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事实上,传统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琴棋书画等,它们衬托出中国人的底色来。”

  李和平说,在目前的教育体系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说,《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也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能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而是要意识到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渴望,“让孩子们接受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从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中国人。”

  黄德宽:学习古诗词背诵是必要的

  “诗词大会最近是个热点,吸引大家眼球,参与度也很高。总体来看,这反映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是一个好现象,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针对当前火热的诗词大会类节目,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黄德宽表示了肯定。

  不过,网上对背诵诗词也有一些不同声音,质疑将背诵过于拔高。那么,如何看待诗词对于孩子的教育?对此,黄德宽认为,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看起来体现的是死记硬背,靠记忆力,实际上背诵多了,可以逐步加深对内容的认识。“学点诗词,不背肯定效果不佳。”

  他认为,不要担心这会导致大家死记硬背,对于学习古代文化,背诵还是需要的。“只有认真背诵才能记住,会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脱口而出,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会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从而更加热爱古代文化。”

  黄德宽认为,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长期的、基础的工作,贯穿个人启蒙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青少年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

  钱念孙:应当大力弘扬“君子文化”

  “在春节期间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非常专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他看来,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国民素养的提升、社会风气的改善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一直考虑怎样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又能够为老百姓所用。‘君子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点。”钱念孙说,《论语》中有100多处都提到了“君子”,人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都只表现一个方面,而“君子文化”涵盖了所有要素,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时,“君子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都是对君子的赞美。

  “法国有骑士人格、英国有绅士人格,而君子人格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谈到“君子文化”的弘扬,钱念孙希望,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让“君子文化”成为改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据悉,目前我省的蒙城县、桐城市正在开展君子文化试点工作。

  新安晚报、安徽网特派记者  项磊  刘旸  叶晓  魏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