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可以选择不听老师讲课吗?高强度用脑是关键

  

  前些日子,有一对母子找到我进行咨询,孩子已经高二了,在一所普通中学的重点班,成绩有时好有时坏,基本处于中下游层次。咨询的重点是孩子上语文课不认真听讲,写其他学科作业,老师发现后叫家长,母子俩就此事发生了激烈争吵。

  孩子承认上语文课写数学作业,但坚称:“没有发呆和打瞌睡,是在学习,没有错”;母亲则认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其他事情就是不对”。母子二人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如何选择性地听课。那么,学生上课到底该不该选择性听课?

  

  也就是说,学习的自主权在学生自己手里,既不是家长更不是老师,一切以学生自己的学习进度作为衡量标准。简而言之,听课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当然,听课是全流程优化的中枢环节,但当出现不适合自己时,可以选择性听课。

  一是,课程难度低,信息量少的课程,学生往往专注度不高,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阶段,容易走神、发呆,甚至是瞌睡。与其这样,不如跳出老师的课程进行自学。前来咨询的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么做可以让学习效率更高一些。

  

  二是,对于课程难度高,基础有些薄弱的课程。学生要在充分预习好的基础上,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节奏,不懂就大胆提问,直到搞懂为止;或者是选择性听课,比如,老师讲解一道数学高考压轴题,可以放弃难度很难的第二问,专攻第一问。

  当然,经过认真思考,高强度用脑后,压轴题的第一个问题还是解不出来,则考虑不跟老师的课程体系,找一些难度较低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学。不过,“自学”是要具备一定能力的,如果不擅长自学,就会迷失方向、效率更低,要慎用此方法。

  

  总之,学习的自主权必须掌握在学生手里。尤其是在初三或高三阶段,这种需求就更明显。应用在听课中,当某个学科或者某个类型题难度过高或者过低,导致学习效率明显低下时,就必须考虑选择性听课。因为听课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

  经过咨询,学生就像找到了“知己”一般,在一旁不停地点头示意并赞同上述观点,表示自己就是想提高学习效率才这么做的;母亲也支持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默许了孩子在课堂上选择性听课的行为。最终,母子俩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经过对孩子的谈话得知,该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一心想追求学习效果,并对母亲提出的“偏科”也表示认可,“我也想提高物理成绩,但上课就是提不起兴趣听,能否也不听老师讲课进行自学”。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高强度用脑。

  众所周知,学生对越有兴趣的课程,重视程度就越高,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越容易专注,如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就会觉得枯燥、很难理解,上课如同“听天书”一般,尽管老师和家长一再要求学生重视课程,不要因个人兴趣爱好而产生偏科。

  

  但对学生来说,事关前途命运的大道理都明白,并且尝试多次都无法学好的学科,让他如何平白无故地喜欢上?我们以咨询的学生为例,该生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希望每一科都能学好,并付诸实施,抱着喜欢的态度地听课,但效果依然甚微。

  原因在于,当遇到比较难的和枯燥的知识点时,要么硬着头皮听下去,逼迫自己进行思考,最终弄懂知识点;要么放任自己走神。显然,硬着头皮听课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大脑会产生疲惫、焦躁的痛苦感,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更轻松的后者。

  

  然而,高效学习就是要高强度的用脑,最具典型的是强迫自己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科。一旦习惯了高强度用脑,痛苦和难受程度就会降低,并逐渐替代烦躁和疲惫,进而更容易地专注听课。一段时间之后,当成绩不断提高,兴趣则越来越浓厚。

  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几乎同时好奇地问道:“前面说的如果难度高、听不懂的课程,可以选择放弃听课进行自学;这里又说要强迫努力听课,紧跟老师的进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答案是不矛盾,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忽视了高强度用脑的过程。

  

  具体来说,前者是经过了认真听课、仔细思考后,依然寻找不到突破口,确实因基础太薄弱而改为自学;但后者却是刚刚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逃避痛苦或习惯性大脑“懒惰”而直接放弃思考,并无持续性地努力尝试,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同时,为了避免老师的严格要求,建议学生上语文课时就写语文的作业和教辅,省出的时间去解决难度较高的学科,一样实现高效学习,如此选择性听课,老师几乎不会说什么。母子二人回去后,实践了一个月,学习效率和成绩提升得很快。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学习#

  学习高手听课的3个准备细节,大部分学生看不上,差距就在几十秒

  中学生学习“全流程优化”教你如何预习?这两个学科必须课前预习

  中学生课前是否有必要预习?追求高效学习的人,有四种衡量的标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