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愿是“希望妈妈多陪陪我”,让全职妈妈情何以堪?

  在学校的心理课堂上,老师让每个孩子画一幅画,同时写一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看到孩子写的“希望妈妈多陪陪我”,我不淡定了。

  我应该算全职妈妈吧?不用朝九晚五的工作,有一份时间自由的兼职,空余时间打理自己的账号。

  孩子除了在学校,和课外班,其他时间都是跟我在一起。

  我曾经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可没想到还是无法达到孩子的要求。

  是孩子要求太高吗?我仔细想了想,还真不是。

  01

  陪伴,时间是最基本的投入

  孩子想要的陪伴,时间是最基本的投入。

  不管是物理上在一起,还是通过网络设备云视频云监护,都需要付出时间。但对很多父母来说,时间是最奢侈的。

  2021年10月23日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要"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亲自养育有多难?除了家里有矿的,完全财务自由的家庭外,亲自养育孩子就是个难题。

  我身边的朋友们,从孩子出生到上小学,不用家里老人帮忙看的数量是”零“。

  这里边,有老人帮了一段时间彻底闹掰拂袖而去被迫全职的,有各种矛盾因素鸡飞狗跳下班不想回家的。

  

  在某个大V的号下边看到过一个投票,问职场中人几点能回到家陪孩子。

  有差不多2000人投票,晚上7点前能到家的占72%,还有6%的人孩子睡了才能到家。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路上通勤时间1小时算正常水平,工作时间能早9点晚6点算比较人性化的公司。

  到点就下班,能勉强在7点左右到家。

  孩子小的时候,晚上睡觉也早,小学生都推荐9点前睡觉。

  回家也不是只有陪孩子一件事,晚饭洗漱收拾,能陪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能到点下班,那只能说明工作本身不重要,没在关键岗位,不是重点培养对象。

  

  就像投票下边有评论说:能7点前到家的人,相当于跟老板达成了共识:放弃升职加薪,放弃出差。

  更有人评论说,真正的996甚至007,是看不到这篇文章的,自然也无法参与投票。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陪伴孩子的时间真的成了奢侈品。

  但是有了时间,也不一定真的能实现陪伴的效果。

  02

  合适的阶段,合适的陪伴

  就像孩子的小愿望,我个人觉得陪孩子的时间还是挺多的,但在孩子心里还是不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反省了自己的时间安排,发现我最主动陪伴孩子的只有两个时间:一是做作业,二是阅读。

  这些时间不但是我心甘情愿地陪伴,还都是我主动发起的。

  而当孩子说,“妈妈陪我打会儿乒乓球”,“妈妈陪我玩一会儿游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还有一堆没有完成的事情:

  “等妈妈做完饭”、“等妈妈写完稿子”……等来等去就等到了该做作业、该洗澡睡觉的时间。

  

  我想起《敞开心扉的少年》里的15岁女孩欣妍。在欣妍一两岁的时候,欣妍父母外出赚钱,把年幼的欣妍放在老家。

  没有父母陪伴的欣妍,即使在上小学后被接回到父母身边,跟父母的关系也很难亲密无间。

  为了弥补欣妍童年时期缺失的陪伴,父母做了很多。

  一家人处处以欣妍为中心,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住校的欣妍,父母还专门买了房车。在欣妍放学休息的时间,一家人在房车上一起吃一顿饭。

  父母的诚意欣妍都看到了,但这也无法阻挡欣妍心里对父母的生分。

  在学校遇到麻烦,老师给欣妍父母打电话,欣妍的第一感觉是,她又给父母添麻烦了。

  

  节目现场播放了一段根据欣妍的经历拍成的小短片。

  雷雨交加的夜晚,年幼的"欣妍"给妈妈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忙着做生意的妈妈没有听出欣妍的恐惧与失落,匆匆挂断了电话。

  "欣妍"抱着电话,蜷缩在床上哭泣。

  观看短片的欣妍和妈妈都哭了。坐在欣妍旁边的妹妹,看着姐姐一次又一次地哭,不解地问“你怎么又哭了”?

  欣妍擦着眼泪,又哭又笑地说,“你要我那会儿出生你也哭”。

  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妹妹,自然无法理解姐姐心里的苦。

  

  欣妍父母是带着疑问来到节目的。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对欣妍缺失的陪伴,他们也在尽全力在弥补,可为什么效果甚微,欣妍依然叛逆、自卑、愧疚。

  答案其实不难,因为10年后的孩子,已经不是10年前的孩子了。

  10年前的欣妍,需要的是爸爸妈妈在身边的物理陪伴,比如给她开家长会,雷雨交加的夜晚抱着她安慰她。

  可10年后的欣妍,需要的就不仅局限于物理陪伴了。她更想要的,是有人能懂她,倾听她的心理陪伴。

  在适合的阶段,给孩子适合的陪伴,才能起到陪伴的效果。

  03

  心理陪伴强于物理陪伴

  其实,不管孩子多大,TA更需要的都是心理陪伴。

  哪怕是全天24小时都跟孩子在一起,但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父母自己忙自己的,这样的陪伴,跟在地铁里遇到的乘客也没什么区别。

  我经常看到一些非常“和谐”地带孩子场景:孩子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家长窝在沙发上刷视频,场面非常岁月静好。

  这应该也是算在亲子时间里的,可亲子间没有任何互动,这样的陪伴就太低效了。

  能陪孩子的物理时间已经很有限了,再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无效的陪伴上,时间就更少得可怜。

  物理时间总是有限度的,每天可能只有1个小时,半个小时,但这短短的时间能达到的效果,确却是可以天差地别的。

  

  正面管教专家身在艾米·麦克瑞迪在《正面管教魔法书》里介绍了一种耗时短但高效的陪孩子方法,那就是“身心灵时间”。

  顾名思义,就是高度专注或全神贯注的陪伴孩子,实现身体陪伴、心理陪伴甚至灵魂陪伴。

  做法也很简单,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这个固定的时间,可以是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是不是门槛很低?

  在这短暂的单独陪孩子的时间里,放下一起杂念,忘掉家长权威,让孩子来主导。孩子想玩什么,想做什么,都尽力配合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家长可以适当引导提示,给出一些备选项,让孩子来做选择。

  最后,可以给每天这个固定的身心灵时间起个好玩的名字,最好让孩子来想,给这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更多幸福的回忆。

  

  身心灵时间难实现吗?非常简单,简单到很多人都不相信它会有效果。

  但不少家长按照艾米·麦克瑞迪的建议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亲子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有时候,孩子会提一些家长觉得很无聊的方案,比如玩沙子,玩拳击游戏,我们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要求。

  就像15岁的欣妍,最希望跟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是玩cosplay。

  妈妈不能理解欣妍的爱好,虽然为了”讨好“女儿,她也曾经给欣妍拍照,但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好丑"。

  如果妈妈能按照”身心灵“时间来做,由孩子主导陪伴内容,全家人一起心无旁骛地玩cosplay,欣妍的愿望就能实现,她也能体会被理解、被倾听的感觉。

  在快节奏的今天,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奢侈,才更需要高效利用,让短时间的陪伴起到更好的作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