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微教育模式,为不同需求的成人学习者量身定制教育方法

  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教育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的教育公共服务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元的现代社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微教育成为新媒介与教育自然融合的新形态,能够有效汇聚和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适时调整教育供给和教育模式来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多元化的微教育模式尝试为不同需求的成人学习者量身定制教育实施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与公正。但是,微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新形态,微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模式,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教育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但是无论如何,微教育的发展趋向终将通向更有意义的前景。

  一、我国对微教育的多元化诉求

  (一)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

  随着教育资源的开放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教育资源的供给问题得到了改善,而教育供给无法满足公共教育实际需求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微教育作为一种开放、泛在的新型教育形态,能够突破原有教育模式的局限,将学校教育转移到家庭、社区、公共场所等,使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得以极大的拓展从而推进教育供给,教育不再是在校教师和学生独享的服务资源,其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学历教育机会,而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非学历教育机会。借助微教育,任何人、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进行微学习,能够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短缺给予补充,体现时间空间最大的延展性。

  

  (二)化解教育发展不均的矛盾

  中国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及受教育群体差异等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微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其基于课堂环境、学习者认知方式及情景变化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触及教育的结构性建构。首先,微教育推进学习环境开放。基于开放互联环境的微教育打破标准化的班级授课制度,将教育从封闭式的学校环境转向开放式的泛在环境,无论是校园还是校园外,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学习者都可以开展自主学习、接受教育。其次,微教育实现学习过程开放。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能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教育内容,可以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建立联系。最后,微教育促进知识生产开放。学习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也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教育走向平民化,例如清华大学每年都有许多精英开设讲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学习教学内容。

  

  (三)适应人口结构多元的需求

  我国人口结构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特征,主要体现为老龄化现象严重与流动人口居多。人口结构组成可以窥见我国有一大批弱势背景学习者,譬如老年学习者、成人学习者、在职学习者、经济匮乏学习者等,从而导致教育需求的差异性较大。这一差异性引起国家的重视。在新媒体的支撑下,微教育的教育内容丰富、学习方式自由、学习评价智能,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各种类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缓解教育需求与供给失衡问题。

  

  二、多元化微教育模式建构

  尽管我国已有多种渠道提供学历教育,例如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学考试中心等,但是诸多学历教育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教学质量不高、生源素质较低、教学管理不规范等特点,难以满足学习者的真正所需。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需要改善和丰富教育公共服务,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转变传统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此,借鉴国外已有的微教育经验与模式,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发挥新媒体优势,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推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共享-微教育模式

  共享-微教育模式主要基于互联网资源,以在线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实现“跨学校,跨学科”的共享学习。共享微教育借助新媒体平台将高校各自的优势专业课程进行共享,学习者通过线上学习、线下考试完成课程并获得学位证书。首先,高校共同建立在线教育联盟,每所高校选取出各自的优势专业与课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将专业课程在联盟中进行共享,这种方式既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使得教育收益最大化。其次,在校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联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高校,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与本专业在校学习课程相同的,实行学分互认或学分转化。学习者不再局限于本校的双学位选择,而是实现了跨学校、跨学科的学历教育。最后,学习者参加考试并提交毕业设计作品或毕业论文。学期结束之后,在线教育联盟的高校会组织在线学习的学习者集中考试,倘若学习者已经完成平时作业并通过期末考试,则可以参加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的学习者被授予该专业所在学校的学位证书。

  

  (二)翻转-微教育模式

  翻转-微教育模式基于在线学习平台,将在线教育与校园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先上课,后入学”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层次的教育机会。翻转-微教育注重校企合作,在满足教育提升需求的同时更是考虑到学习者的职业发展需要,搭建起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首先,根据教育内容和职业需求,高校和企业可以单独开发与建设学历教育项目,也可以校企联合开发建设学历教育项目,例如校企联合建设“通信工程微学士”项目、“通信工程微硕士”项目,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其次,学习者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微教育项目课程的发布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并通过平台与教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者通过严格的考试后可获得所学项目的“微学位”证书,如“微学士”、“微硕士”等。最后,学习者的“微学位”证书是一块含金量高的敲门砖,他们可以选择进入高校深造,在校园完成“微学位”项目以外的课程学习便可获取正式学位,也可以凭借“微学位”选择进入企业工作。

  (三)混合-微教育模式

  混合-微教育模式基于共建共享实现多方位教育供给,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相比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而言,更加灵活,主要目标为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教育和终身学习人群提供泛在教育。对于在职人群而言,由于高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联合设计与开发在线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型、技能型等,学习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参与了企业培训内容的学习,有目的地“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推动形成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不以学历教育为目的个体人群而言,如农民工、老年人,可以通过开发与建设面向不同阶段特殊学习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资源,借助技术平台或软件提供相关教育内容,如通过直播软件、微信等可以方便地将知识进行传播,个体学习者根据需求查找和学习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零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系统的课程,学习者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再受限制,既可以是为了知识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为了提升技能、获取认证。

  微教育对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学习时间和地点等没有要求和限制,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其灵活性的教育形式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教育当前所面临的困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