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删除4篇课文,引争议,清华教授:教材改的越来越“烂”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改革,有的教材版本使用时间比较长;有的教材则非常“短命”,还没有经历6个学年,就被新的内容替代;还有一些教材被编写出来还没来得及使用,就“流产”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国家对孩子发展的重视,少年强,则国强,小学时期灌输的思想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塑造孩子的三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点知识应付考试,也不只是为了寻求一点技能,它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本的改革历史中,删除了4篇经典课文,为课文内容增加了西方故事这件事情,引发了很多争议,甚至还有清华教授认为改的越来越“烂”了 。既然有争议,那么就值得讨论讨论!

  

  小学语文教材从1951年就开始了第一次改革,1956年、1961年、1976年……直到2019年一直都在改革,不仅以前一直在改,今后也会一直改革,因为时代在变化,在不停地向前迈进!

  然而其中《刘胡兰》、《黄继光》、《谁是最可爱的人》,甚至连《雷锋日记》这4篇课文都被删掉了,他们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回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被从课本上抹去,这怎么能不惹来争议呢?

  

  《刘胡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出版的一篇课文:“1947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文章讲述了共产党英雄刘胡兰15岁光荣牺牲的事情,面对敌人鲜血淋淋的铡刀,刘胡兰毫不畏惧。

  这样的英雄将永垂不朽,值得歌颂,被删掉的话,实在可惜。

  

  《黄继光》这篇课文许多成年人都熟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在多处高地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为了完成爆破任务,黄继光用胸口抵住了子弹,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为战斗的胜利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和生命。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所写的一篇关于朝鲜战场的文学报告,也是众多报道中写得最好的一篇,所以选入了语文课本,因为在当时,解放军被人们称为“最可爱的人”,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可爱的标题。

  

  《雷锋日记》这篇文章则是通过学习雷锋所写的日记,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他的人生诠释着个人与社会,平凡与伟大的人生命题,是所有人的楷模,“学习雷锋”这一主题活动在这些岁月里也一直没有停过,因为这是一种永恒的值得传承的精神。

  上面这4篇课文,前两篇讲述的是个人英雄人物的事迹,其中还牵扯到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第三篇讲述的则是一群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这些课文都以“爱国”为最大的主题,而第四篇文章则以“无私奉献”为主题,这些都是能影响人一生的高尚品格,那些伟大的灵魂值得仰望。

  

  改了之后,多了一篇《爱迪生救妈妈》,讲述了伟大科学家爱迪生的聪明才智,想要表达的精神是“智慧”和“孝”,题材挺不错,不过仍然存有争议。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发表的言论,对于删掉国内英雄人物事迹,增加西方名人故事,他表示:“我感到很痛心,这是崇洋媚外,改得太烂了”。王教授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但是语文教材的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众多人一起决定的,绝不是某一个人突发奇想,同样,之所以会做出这些改革,也是根据时代发展一步步来的。

  

  中华传统不可废除,民族精神不可忘,英雄不能没有人记得,所以在语文教材上还保留了许多了名人事迹,给人启发。

  同样鲁迅也说过:“文字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不过光靠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教材的文章数量有限,课堂上的时间也有限,做学问讲究“博大精深”,不过,课堂上的知识不过是师傅领进门时学的一点东西,真正的修行,还是要靠个人。

  

  同样,课文又是很重要的,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老师能够带领大家领略更加深刻的道理,中西方文化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因为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了,更应该放宽视野,在学习传统文化,不忘历史的同时汲取新的知识。